从场地感知到场景营造
——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2017-03-10 07:0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园林设计营造测绘

汪 瑜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从场地感知到场景营造
——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汪 瑜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从“场地”及“场景”的概念出发,分析“场地”与“场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内涵,探索园林设计课程中从场地感知到场景营造的实践教学方法。总结发现:通过实地测绘训练与调研分析,可使学生直观深入地感知园林场地环境,了解设计需求;通过设计讨论与现场重访,可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园林场景营造,并及时发现设计的不足从而加以完善。

场地;场景;园林设计;实践教学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对生存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园林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市场对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及课程,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外延,积极探索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园林设计教学方法。其中,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应用已成为各高校培养园林设计人才的共识。

在园林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常常偏重于课堂教学,教师过于重视理论部分的讲解,着重于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训练。在项目设计中,学校没有提供学生实践的空间和环境,使学生缺乏直观感受设计场地的机会,也无法深入了解场地使用者的需求,只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纸去想象场地信息,最终往往导致学生在场景营造过程中思考不够全面,判断不够准确,设计结果不够理想。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单向输送,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同时,这种单向教学常忽略了评图环节,学生交完图纸后完全不明确自己设计的优缺点。

因此,在园林设计教学中,引入实际项目,加强学生的场地感知与场景营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教学方法以场地为线索,通过学生的测绘、调研、分析,整合出完整的场地信息,并以场景营造为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展开充分讨论,通过现场重访实地代入设计场景,准确地把握场景布局,以整体的眼光规划园林空间。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最为直接、完整地体验项目设计过程,充分掌握园林设计的方法,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外,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较大程度上适应了市场环境对园林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当前各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1 场地与场景

1.1 场地

在广义上,场地等同于土地,指供人们活动或工程施工的地方。维基百科对其作出了定义:场地是指某个事件、建筑物(构筑物、结构体)、对象或其它事物所处的地点。该地点可以是事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被废弃的,也可以是现存的或者是正在规划中的。

园林设计中的场地是设计者的操作对象,是物质属性与意义内涵的统一。它既体现了该空间的尺度、声音和气味,也隐含了相关历史、文化、自然在此交融所产生的痕迹。因此,“场地从来都不是一张白纸”[1],而是具有明确特质的空间,是由各种自然及人文因素所组成的整体环境。观察场地的现状、测量场地的尺度、体验场地中人的行为,记录场地的特征属性是园林设计构思的基础,也是园林设计实践教学中场地感知的重要过程。

1.2 场景

场景泛指情景、景象,较多地运用于戏剧、电影中场面的描述。维基百科对它的解释为:场景是某物理环境通过感官传导进入感知系统所产生的信息。

园林设计中的场景可以理解为是人与物理环境共同作用于场地的结果。更通俗地来讲,是指设计者针对项目任务对特定场地进行设计与创造所产生的场所形象。当环境不符合人的生存活动需求,或者人们需要更加具有意义的空间环境,就需要付之于营造。通过事先的场地认知,分析项目的功能需求与流线组织,运用园林要素对场地进行空间分隔与有秩序地设计应对,是园林场景营造的主要方法。

2 园林场地感知实践教学——测绘与调研

2.1 实地测绘

在园林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中,设计对象往往只是教师提供的一张简单的现状图,没有明确的地形特征,对于场地周边环境的描述也只是简单地标明建筑、道路、河流等,学生没有参与实地测绘,只能通过想象去感受场地的具体情况。然而实际项目的场地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很多原有地形、植被、设施等在设计时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常会导致学生的设计方案脱离实际,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长此以往,学生在遇到实际项目任务时就会束手无策,甚至是对场地的复杂状况视而不见。

针对以上存在的学生场地感知不足的问题,在园林设计实践教学中,可选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地勘察的设计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场地进行测绘,这对于理解场地环境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测”的阶段,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场地大体情况,向学生介绍场地的范围及周边环境,与此同时,学生可通过摄影的记录方式捕捉场地信息。接着教师便开始现场讲解测量要点,介绍常用测量设备与工具并亲自示范,然后组织学生对场地的原有空间要素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包括地形与高程测量、原有植被的分布范围测量、原有构筑物及设施的尺寸位置测量、原有水体的形态面积测量、场地与周边建筑的边界测量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具体操作的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直观清楚地了解场地环境,切实体验空间尺度。最后,还需对容易忽视的不可见自然要素进行测量,包括场地的温度、湿度、风速、水质、土壤、光照等,全面掌握场地信息。场地中的“绘”,一部分是伴随着“测”而进行的,在测量的同时及时记录并绘制大体环境特征。另一部分是在测量之后,通过整理、分析,进行更加详细具体的场地现状图纸绘制。总之,在测绘的过程中,从目测到尺侧,从测量到绘图,从手绘到机绘,都是不可或缺的,各有其意义[2]。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协同合作。通过对学生的测绘训练,能够锻炼学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场地原有的现实问题,从而能够身临其境地合理解决问题,养成因地制宜、全盘思考的习惯。

2.2 调研分析

合格的设计须建立在对场地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3]。除实地测绘训练外,调研分析环节也是园林场地感知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对场地加强理解的重要设计准备。然而部分高校在园林设计教学中常常忽略它的重要性,要么完全没有设置相关课时安排,要么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指导和监督,学生也仅仅只是去场地参观、游览,没有以一个设计者的责任感抱着学习研究的心态去对待调研任务,因此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为了提高园林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在项目调研阶段,教师应当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任务安排,并规范学生的调研行为。例如在对某公园项目进行改造设计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首先针对普通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对公园设计的需求,掌握他们在公园活动的特点。其次更加详细的调研是针对特定人群,如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充分掌握他们的活动需求。最后针对公园管理方进行调研,与公园管理人员交流沟通,了解公园可能发生的节事活动、交流集会等,倾听管理者的意见。经过一系列调查,组织学生将所搜集的资料整合分析,总结出该公园设计的功能需求、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等,实现场地与活动的关联,以便于后期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在整个调研分析实践教学阶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调查接收信息,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产生新的认知,找到设计的方向。

3 园林场景营造实践教学——设计讨论与现场重访

3.1 设计讨论

大学需要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要能够把抽象的学术观念转变为人们生活中可以用到的具体事实[4]。在园林场景营造教学中,并不是只要求学生上交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而是针对实际项目设计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学生在理解场地环境的基础之上,构思场景营造所需的一切要素,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首先教师明确项目工作任务以及最终需达到的场景设计效果,并提出问题引导。接着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针对场地测绘与调研的相关成果进行再次分析,并反复讨论、推敲该项目场景营造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包括空间的整体布局、硬景与软景的比例、各要素的组合形式、植物的类型与配置、场地的地形变化、水体的规模、材料的运用等等。讨论完成确定设计方向后还需进行各组员的相关设计任务分配。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全盘把握讨论的进程,了解每个小组分析的进度,并做好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咨询者,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启发,提供新的思路,营造一种轻松的讨论氛围。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交流与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群策群力。最后各组成员依据讨论成果制作初步设计方案,并以PPT形式进行汇报,实现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通过引入实际项目进行分组设计讨论,使学生充分地参与解决项目场景营造中的实际问题,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将来的工作实践。

3.2 现场重访

传统的园林设计教学模式在学生设计完成后往往缺乏作品互评与总结,学生得到的反馈也只是一个分数信息,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甚至随意设计,敷衍任务。当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这些问题,并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交互评图的环节,让学生互相评价设计成果。

而另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评图模式则是“现场重访”,它突破了室内化的评图局限,让学生在项目现场审视自己对场景营造的合理性,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补充。以空间为载体的设计可让设计者预见空间中将要发生的事件及人的行为,而设计者对此预见的准确度则是检验设计优劣的标准之一[5]。“现场重访”增强了这种预见的准确度。在经过学生设计讨论,初步确定场景设计方案,各组之间充分交流之后,师生共同返回项目现场,基于现场信息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对设计方案中可能遗漏的问题进行核查,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现场验证。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充当场地的使用者,对设计方案中营造的场景进行虚拟体验,再次思考空间的序列组织、交通流线是否合理,仔细推敲景物的尺度与造型比例是否与周围环境协调。通过现场重访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能够生动直观地讲解学生前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充分地预见自己营造的场景,查找之前局限于二维平面构图的不足,然后根据现场立体空间进行修改与完善,使最终的设计能够符合场景效果需求。

园林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场地感知中的实地测绘与调研分析训练,还是场景营造过程中的设计讨论与现场重访教学,都可较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项目方案准备阶段做到身临其境、全盘思考;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做到协同合作、缜密规划。通过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园林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 林广思,萧蕾.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基础设计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J].南方建筑,2016,(4):65.

[2] 刘悦来,董楠楠,王敏,等.传承与渗透——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教学剖析——以景观环境测绘实习为例[J].中国园林,2013,(12):74.

[3] 任丽颖.思维地图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展望[J].滁州学院学报,2015,(5):109.

[4] 王素华.论体验学习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18):174.

[5] 吴刘萍.感知·情景·体验——风景园林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6,(4):10.

责任编辑 喻晓敏

2017-03-13 doi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3.23

汪瑜,女,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宿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szxy2015jy16)。

G424.1

A

1003-8078(2017)03-0096-03

猜你喜欢
园林设计营造测绘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园林设计与施工协调管理模式的探讨
园林设计中的灰空间
略论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