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学术性

2017-03-10 07:09袁小鹏李金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办学学术

袁小鹏,李金奇

(黄冈师范学院 办公室,湖北 黄州 438000)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学术性

袁小鹏,李金奇

(黄冈师范学院 办公室,湖北 黄州 438000)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要明确地坚持学术性的功能定位,又需要用大学再学术化的思想理念对其学术功能形态做出新的解读和建构。基于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及其转型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学术转型必须确立和坚持 “由学科化、理论化向跨学科、实用化转型”的目标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构新的学术研究的内涵与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学术性

1 问题的提出

从2013年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到《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颁布实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一直饱受争议。实际上,对于《指导意见》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内涵表述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人们普遍都能够接受。问题在于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转型”二字应当如何理解,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究竟要转变什么,抑或是这种转型究竟要从“何处”转向“何方”。人们对此依然不够明了,或者是理解各不相同。

一方面,有人提出,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学术型本科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一般本科以学科及专业为导向, 应用类本科则以专业为导向;学术型本科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根本,一般本科以知识与技术体系为根本, 应用型本科以技术知识体系为根本;学术本科强调研究与教学结合,一般本科强调以教学为主适度研究,应用型本科强调面向市场和服务社会”[1]。透过上述,不难看出作者其实就是在鼓吹所谓的应用型本科“学术取消论”;另一方面,传统的学术价值理念和实践范式也在困扰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假若说人们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仍然必须坚持学术性的问题上已经初步形成共识,那么,在当下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地方本科高校如何突破传统学术理念和范式的藩篱,实现新形势下学术体系的重构呢?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实践课题。在西方的语境中,学术一词有着非常明确的概念。《牛津英语大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04年版)关于学术一词的释义:(1)作为形容词时,词义为:学校的,柏拉图哲学的,【哲】怀疑论的;属于大学或其他高深学问研究机构的,学者式的,抽象的,非技术的或非实用的;纯理论的;传统的,理想化的,非正式的。(2)作为名词时,词义为,柏拉图主义;大学或相似机构中的专业学者或资深学者;沉醉或卓越于学术探索的人;(复数)学术研究。在我国,“学术”从语义上解释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辞海》将“学术”理解为专门、系统的学问,这是对学术概念最原始意义的解读。显然,如果我们至今依然死死抱着这种“非实用的,纯理论的”学术价值观不放,那么地方本科高校学术研究终将走入死胡同,学校转型发展也终究难以向前推进。

惟其如此,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还需不需要继续明确和坚持学术性的功能定位,以及如何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对这类学校的学术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就成为了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进程中亟待研究、应对的现实问题和实践课题。

2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学术功能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学术功能定位,在总体上既要明确地坚持学术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先导性的功能和地位,又需要用大学再学术化的思想理念对其学术功能形态做出新的解读和建构。

2.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继续明确和坚持其办学实践中的学术性功能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继续明确和坚持其办学实践中的学术性功能定位,是由这类院校办学层次定位和当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生态体系中,作为大学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发展学术研究的职能。华中科技大学沈红教授在讨论大学学术职业概念时曾经明确提出:“学术职业人包括医学教授和法学教授,但不包括医院医生和法院法官;包括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四年制及以上学制大学的教师,但不包括主要从事技能培训的二、三年制职业学院教师;包括以学术为生、为业的全日制大学教师,但不包括以别‘业’为主兼职学术的人”[2]。沈红教授还强调指出,关于学术职业人的概念外延的这一界定,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所承担的学术研究的实际状况做出的判断。这也就是说,大学本科办学层次担负着发展学术的基本职责与使命,这是在当今高等教育相对分化的背景下,大学体系内部分层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或依据。早在本世纪之初我国高等教育刚刚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时候,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就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体系内部高校分类定位问题。潘先生强调指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两类高校,较易定位,至少在理论上不难说清楚。但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有一个特定的办学层次,即工农医师等本科与硕士生层次。它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们既不能走学术性研究型的独木桥,也不应都办成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这类学校的办学定位面临着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3]。那么,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实现科学定位,进而使自身办学有别于高职高专呢,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类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自觉地坚持学术性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现阶段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也对学校教育的学术功能定位提出了客观需求。2015年颁布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指出,要将区域内高等院校按人才培养功能区分为学术研究性、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大类。不言而喻,在这样的分类体系中,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大多都应当归属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范畴。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察,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的特征和要求,那就是前者需要一定的学术研究的支撑。从现阶段我国大学分层分类的实际来看,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本科高校,与以应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在办学定位问题上的一个显著的区别,也就在于前者坚持学术研究的基础性的地位与功能。

2.2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用大学再学术化的思想理念对其学术功能形态做出新的解读和建构

我们强调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应当继续明确和坚持其办学实践中的学术性功能定位,并不等于说是要不假思索地继承传统的大学学术的价值理念与风格,而是要在新的大学学术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学术研究功能形态的重新解构。

大学学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职能的不断拓展,人们在大学学术的概念上寄予了太多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大学学术内涵极其繁复,致使研究者在使用学术的概念时常常会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内涵界定。这里,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明晰传统的大学学术与人们今天通常使用的科学研究在概念内涵上的区分和差异。如前所述,传统的大学学术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突出地强调了学术研究的“非实用的,纯理论的” 价值观。实际上,在我们今天的学科理论研究的语境中,人们也会将严格意义上的 “学术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相区别。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分和差异,其关键即在于前者具有更多的“非实用的,纯理论的” 价值取向,而后者则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征。然而,随着大学教育进入“再学术化”时代,“学术研究”与 “科学研究”的这种界限正在消失。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使用“学术研究”与 “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时,通常将其混为一谈的原因。质而言之,在当代大学再学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非实用的,纯理论的”学术研究与当代“实践性”“应用性”的科学研究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则是二者之间的并存与融合。所谓大学再学术化,亦即大学学术的转型与再造。其要义在于强调要在坚持大学组织的学术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实现大学学术功能和形态的多元化、多样性[4]。大学再学术化作为当代大学新型的学术研究的形态,就在于它充分地体现、揭示了传统的“非实用的,纯理论的”学术研究与当代“实践性”“应用性”的学术研究二者之间的共存与融合。

为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坚持用大学再学术化的思想理念对其学术功能形态做出新的解读和建构,就是要从理念和实践的层面上,坚持传统的“非实用的,纯理论的”学术研究与当代“实践性”“应用性”的学术研究二者之间的共存与融合。研究者在讨论大学学术型问题时指出:“‘学术化’是指大学普遍存在的追求高深学问的态度和行为,以及以学术为中心的状态。‘学术化’是大学价值的原本,是大学区别与其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 与此同时,则把这种“实践性”“应用性”的大学学术新的价值取向称之为“世俗化”[5]。惟其如此,强调坚持用大学再学术化的思想理念对其学术功能形态做出新的解读和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地方本科高校基于转型发展需要的这种新型的大学学术形态,不能固守传统的“非实用的,纯理论的”学术研究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范式,而是要努力地实现传统的大学学术与学术研究的“世俗化”之间的共存与融合。

3 地方本科高校学术转型与重构

学术转型与重构是一个时代性命题。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正在 “由学科化、理论化向跨学科、实用化转型”[6]。这一命题与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学术转型的目标理念十分契合;同时地方本科高校学术转型与重构又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和紧迫性。

3.1 基于学术转型的时代主题以及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学术转型必须确立和坚持 “由学科化、理论化向跨学科、实用化转型”的目标理念

在传统的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基于自身的学术根基和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高校在学术研究上也在努力地寻求与研究型大学有所区别的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譬如说,许多地方高校在学术研究上纷纷提出了发展应用研究、突出地方特色一类的基本策略。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些学校在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已经完成了研究范式的转型。事实上,由于整个学术研究领域内及其评价体系依然维持着传统范式的主导地位,所以,地方本科高校在学术研究上所进行的一些转型实践探索也不可能真正摆脱传统学术 “非实用的,纯理论的” 研究范式的窠臼。应该说,由国家、政府倾力主导的新一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抓住这一重要契机,通过学校办学机制的整体转型发展来推动学术研究朝着“跨学科、实用化转型”。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新常态下的学术转型,不仅只是在学术研究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内涵等方面的变革或探索,更重要的则是整体的学术研究范式或内生机制的变革与转型。换言之,这种新常态下的学术转型不是一种纯粹的学术形态的转型,而是大学学术所依附的学校组织形态和运行方式的转型。《指导意见》在阐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时,提出了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惟其如此,才有可能使得大学学术研究真正置身于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实践环境之中,进而使得学术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和互动发展;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和实践环境中,大学学术转型才有可能真正得以推进和实施。

3.2 地方本科高校学术转型要在确立和坚持“由学科化、理论化向跨学科、实用化转型”的基本目标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构新的学术研究的内涵与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探索建构与学校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学术研究性的内涵与体系,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在继续注重和坚持开展人文学科和相关基础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应用型学术研究,进而实现由传统学术价值理念和实践范式向以应用型学术研究为主导的学术方向转型发展。一方面,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高校学术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推进以应用型学术研究为主导的学术转型的目标理念;另一方面,就是要继续注重和坚持开展人文学科和相关基础学科研究,进而保持其在整个学术研究体系中的基础性的地位和功能。人文学科和相关基础学科是传统的学术研究的基本内涵,地方本科高校学术转型决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的学术研究的内涵和理念,而是要在继承传统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学术研究内涵和体系的拓展与重构。因此,如何在探索建构新的学术研究的形态与体系的过程中处理好传统学术与新兴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人们认真审视和把握的问题。第二,是要抓紧与新的学术研究形态与体系相适应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学术规制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制度环境,它从根本上制约着学术研究主体的观念形态和能动性,进而也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术研究的进展及其态势。探索建构新的学术研究的形态与体系,必须努力做到制度建设及时跟进甚至是制度先行。没有这样的先决条件,探索建构新的学术研究的形态与体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1]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2] 沈红.论学术职业的独特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18-28.

[3]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5-9.

[4] 李金奇.大学组织的再学术化与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6,(02):6-52.

[5] 孙孝文.大学“学术化”与“世俗化”的冲突和协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91-93.

[6] 周光礼,莫甲凤.高等教育智库及其学术研究风格——中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学术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45-57.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7-31 doi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3.02

袁小鹏,男,湖北浠水人,黄冈师范学院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金奇,男,湖北武汉人,黄冈师范学院教授。

F234

A

1003-8078(2017)03-0008-04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办学学术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