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目组群下体教学生身体训练控制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7-06-21 15:07蒲守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项目组身体素质身体

蒲守木,邓 霞,高 嵩

(1.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州 438000;2. 南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多项目组群下体教学生身体训练控制模式的构建研究

蒲守木1,邓 霞2,高 嵩1

(1.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州 438000;2. 南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探讨性构建了单学期多项目组群下体教学生身体训练的动态控制模式,并开展了对比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模式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概率、促进身体疲劳的恢复和提高训练的有效投入率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模式,建议构建更大范畴的多学期控制模式,使学生的身体训练更具连续性、系统性特征。

项目组群;身体训练;控制;模式;运动损伤

身体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身体练习等各种手段改善运动个体身体的生理形态,提高有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以及发展运动素质的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方面,主要由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度的训练及素质的转移等构成[1]。综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各技术类项目的教材(以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为主)观点,显示学生个体的身体训练水平是掌握各项目技术的物质基础,它对技术、心理、智能训练水平以及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通过对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授课计划与实施细节的调查,发现各项目均安排有学生身体训练的教学环节,证明身体训练是各项目必不可缺的教学内容,但各项目的身体训练具有强烈的独立性特征,相互之间在身体训练的内容设计、时间安排、恢复评定等各方面没有有效的联系。

国家教育部2003年6月19日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说明中体现了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的思想[2]。结合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开课情况,可发现单学期数门技术类课程同时开设的现象非常普遍,形成了单学期多技术项目组群的教学现状,甚至出现了一天中学生进行多门技术课学习与身体训练的现象。适时恢复原则强调运动个体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依照训练的统一计划,适时安排必要的恢复性训练,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个体的机体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如果负荷过度,则会引起机能劣变,在心理上、生理上受到严重损伤[3]。

本文作者通过对有关身体训练研究成果文献的收集,发现单项目身体训练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没有多项目组群下身体训练的相关研究。因此,怎样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单学期多项目组群下学生身体训练的混乱局面,形成有效的控制模式,切实提高身体训练的实效性,是体育教育专业当前必须予以关注与探讨的问题。基于此,课题组探讨性的构建了项目组群下身体训练的控制模式,并进行了该模式的身体训练对比实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5级学生82人,其中女生40人,男生42人。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2015级学生分组情况

图1 训练控制系统的完整结构图

图2 多项目组群下学生身体训练的控制模式图

1.2 研究方法

以对比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为主,教学实验于2016年3~6月在黄冈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5级中进行,涉及武术、体操、排球三门技术普修课,其中武术、体操各64学时,排球54学时。实验旨在获取两种身体训练模式下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发展数据和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效率,并对数据进行SPSS处理(P<0.05为一般显著水平,P<0.01为高度显著水平)。

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两种模式下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学生日常的身体疲劳性感觉和训练的有效投入率等指标。于2016年3月10~25日对全体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其中实验组42份(男生21份,女生21份),参照组40份(男生21份,女生19份),有效率为100%。

2 多项目组群下学生身体训练控制模式的构建

《体育运动负荷控制与测评》中将有效控制原

则定义为在运动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应该能准确地把握和控制训练负荷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调节,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或过程)能够按照指定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4]。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对有效控制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并界定“控制”是对系统的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挥和掌握。指出完整的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1)施控主体(教练员)和被控对象;(2)控制信息(讲解、示范等)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3)反馈装置、反馈信息(训练效果等)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并进一步参照徐本力《运动训练学》的观点制定了训练系统的完整结构图[5],见图1。

课题组借鉴训练控制系统的结构,并根据教学实验的现实因素进行了适度的修葺,其中主要考虑各项目教学计划的相对固定性,在控制模式“反馈输入”环节中的“按新方案实施”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实验组的计划只在前2周试行后进行了适度的修订,后续的反馈信息主要是收集整理,为下一年级的教学计划制定提供依据。基于此,课题组尝试性的构建了多项目组群下学生身体训练的控制模式,见图2。

同时,针对控制模式中反馈输入环节的弊端,课题组期望通过多届学生固定项目组群下身体训练的反馈信息采集,制定动态的身体素质指标与训练计划的对照模板。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步,综合项目群共同需要发展的主要身体素质,并选择可行性的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方法。

第三步,历届学生根据反馈信息所修订的计划实施教学,并通过进一步的信息反馈予以修葺,获取学生“输出效果”较好的动态身体训练计划系列,可计为P1、P2、P3……Px。

第四步,根据不断的训练实践与训练效果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完善P系列,并构建A系列区间,最终制定学生身体训练的动态对照表,见表2。

表2 学生身体训练的动态对照表

3 实验设计与实施

3.1 实验对象

将实验对象按原始的4个班级(2个男生班,2个女生班)随机抽取1个男生班和1个女生班组合为实验组,共计42人;剩余对象为参照组,共计40人。

3.2 实验设计

1.以班为单位,且各项目实验组与参照组同性别班级中安排同一位教师,在同一教学场地按相同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实验组与参照组在项目组群下的身体训练内容、形式、次数与单次负荷时间等因素完全相同,但各项素质的训练顺序不同,具有明显的均衡性与周期性特征。

3.确定项目组群下学生共同发展的身体素质与其测试方法,作为此次教学实验的研究指标,此环节由所涉及的武术、体操、排球三个实验项目的教师和运动训练学教师与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商榷完成,共确定5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其测定方法(测试方法参考武汉体育学院编写的《运动选材方法学》[6]):上臂力量指标(以单次完成的俯卧撑个数进行评定),腰腹力量指标(以单次仰卧起坐个数进行评定),膝关节伸肌和足屈肌爆发力指标(以原地摸高与身高的差值进行评定),弹跳能力、下肢速度力量和协调发力指标(以助跑与原地摸高的差值进行评定),机体有氧耐力指标(三分钟台阶实验指数进行评定)。

4.开学第1周对全体研究对象实施测试,测试结果以班为单位分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发现实验组与参照组同性别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参数检验的P值均>0.05,表现为无差异性,具备在同性别中开展对比教学实验的基础素质条件。

3.3 实验实施

参照组教师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验组导入多项目组群下学生身体训练的控制模式,具体如下:参照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适时恢复原则”与各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和要求的观点,在参照组身体训练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训练顺序整合,主要考虑各项素质训练的密度,前项目的负荷大小、间歇时间对后项目教学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因素,使制定的计划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均衡化、单项素质周期化的特点,并在试行2周后,根据获取的反馈信息进行修订与完善,于第3周正式实施。

在实验中期,各项目的实验组与参照组均随机选择一次课的技术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效率的对比分析:武术为初级长拳第三路中的“歇步抡砸拳”、“仆步亮掌”、“弓步劈拳”、“换跳步弓步冲拳”动作组合,排球为“正面上手发球”,体操为“侧手翻”。评定从学生学会各项目指定动作所需的平均学时和掌握效果两方面进行,其中前者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记载,从教师教授动作到学生完成止,按总的有效投入时间计算,后者由课题组和任课教师共同考核,均以10分制计算。于20016年6月10~15日对全体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两种模式下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学生日常的身体疲劳性感觉和训练的有效投入率等指标,于2016年6月16~20日完成学生身体素质的再测。

表3 实验组与参照组同性别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参数

注:三分钟台阶实验指数由北京鑫东华腾体育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GMCS-IV型学生体质测试仪器中的台阶测试仪进行测试,以下同。

4 结果与分析

4.1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发展情况的比较

由表4实验前后各项素质指标发展结果,可发现两大特点:其一,除参照组男生的仰卧起坐个数略有下降外,两组学生的其它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表明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整体上有积极作用,但实验组的各项素质发展平均值要高于参照组,说明项目组群下的身体训练控制模式效果更理想。其二,参照组中除女生的“俯卧撑”指标T-检验的结果显示0.010.05,表现为无差异性;但实验组男生的“俯卧撑”、“助跑与原地摸高的差值”两项指标和女生的“俯卧撑”、“原地摸高与身高的差值”两项指标的P<0.01,呈高度显著性差异,女生的“仰卧起坐”指标0.01

4.2 两组学生动作技能学习效率情况的对比

表5显示,实验组男生的体操动作平均成绩、排球动作学会动作的时间与参照组男生之间的P值均处于0.01

4.3 两组学生学习、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情况的对比

主要针对以上三个项目学习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排除课余活动导致的损伤,以发生损伤的次数计算,一位个体出现损伤后必须完全康复才能开始下一次的计算,统计结果见表6。表6显示实验组男女生的损伤概率均低于10%,而参照组男女生均高于19%,表明多项目组群下的身体训练控制模式能减少学生学习、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概率,有助于学生机体机能的健康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有效学习。

表4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各项素质指标发展结果

表5 两组学生练习动作技能的对照表

表6 两组学生学习、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情况对照表

4.4 两组学生身体疲劳状态与此状态下训练时间有效投入情况的对比

《运动生理学》中归纳人的运动技能形成是通过外界刺激而引起兴奋,传到大脑皮质相应代表区,并按严格的时间和顺序产生兴奋和抑制,经反复强化,使各感觉中枢都与运动区的动觉细胞发生暂时联系,建立一连串阳性和阴性条件反射系统,从而形成运动技能[7]。人在疲劳时,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都有所下降,下降程度与疲劳深度有关[3]。因此,学生的疲劳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效果。基于此,课题组围绕学生的日常疲劳感觉和此状况下学生训练的有效投入率两方面进行调查,其中日常疲劳感觉以近1个月的主体感觉为准;训练的有效投入率=(训练过程中个体能力的平均投入指数×训练时间的平均有效利用率)×100%。调查结果见表7和表8。

由表7可发现实验组男女生日常疲劳感觉占主体地位的指标均表现为“较少时间”,分别为57.14%和47.62%,而参照组男生分化比较严重,居于“较多时间”和“较少时间”的比例相同,均为38.1%;女生主要居于“所有时间”和“较多时间”分别为31.58%和42.1%。对比说明多项目组群下的身体训练控制模式对男女生都有积极效果,女生表现尤为突出。该模式能较好的调节训练负荷,能积极促进学生机体机能的恢复,有益于学生的生理健康。

表8显示实验组与参照组男生间的训练有效投入率P值为0.034,处于0.01

表7 两组学生日常身体疲劳状态的对比表

表8 两组学生训练有效投入率的对照表

5 结论与建议

第一,多项目组群下的身体训练控制模式属于一个动态的发展模式,它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初测的平均指数差异,选择设计与输入不同的身体训练信息,从而引起负荷大小控制的相对变化,并根据输出的反馈信息作一定的修葺与调整,可使整个训练过程初具系统性、科学性与动态性。

第二,多项目组群下的身体训练控制模式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概率、促进身体疲劳的恢复和提高训练的有效投入率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效果优于参照组。

第三,学生身体训练动态对照表属于课题组尝试性的理论设想与构建,需要通过多届学生训练实践的检验与数据填充,也是课题组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第四,研究中所涉及的技术项目为单学期实际开设的项目,具有可变更性,体育教育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期课程开设情况进行项目组群,并且可以将每一届学生的身体训练进行更大范畴的模式构建,即多学期的项目组群,使学生的身体训练更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特征。

第五,研究中所选择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仅限于本项目组群的实验需要,不同的项目组群应根据各项目的实际需求出发来选择不同的素质测试指标和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身体训练与项目技术的结合。

[1] 任廷锋.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182.

[2] 李强,毛振明.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92-96.

[3] 田麦久.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辩证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8.

[4] 范运祥,荆光辉.体育运动负荷控制与测评[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58.

[5]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2-133;99-100;135.

[6]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选材方法学编写组.运动选材方法学[M].武汉体育学院,2000:105-107.

[7] 胡声宇,王松.高等院校体育类基础课“十三五”规划教材,运动生理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25-231.

责任编辑 王菊平

2017-04-02 doi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3.24

蒲守木,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与社会体育;邓霞,女,河南淅川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与社会体育;高嵩,男,山东滨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与社会体育。

G804

A

1003-8078(2017)03-0099-07

猜你喜欢
项目组身体素质身体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