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霞
“三重螺旋”理论、产学研合作与民族文化传承
王彦霞
产学研合作“三重螺旋”理论,既丰富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体系,又为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指引,对于高校艺术专业来说,是培养艺术人才、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可行之路,但其必须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既保障了艺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又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三重螺旋;民族文化传承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就四者关系而言,它们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科学研究为中介,以社会服务为平台,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如何实现这四大职能,产学研合作是比较可行的路径。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出台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1]。此后,国外的“三重螺旋”理论的引介,既丰富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体系,又为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指引。高校艺术专业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高校四大职能,并将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落在实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重螺旋”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美国学者埃茨科维兹主要研究大学-政府-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政策,创立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模型。他将“三螺旋”定义为一种创新模式,认为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仍保留自己的独立身份。[2]以大学为代表的学术界在与产业部门、政府等创新主体借助市场需求纽带相互连接在一起进行知识生产与转化时,三者的相互影响并没有先后次序,而是“三位一体”的,呈现出三种力量相互影响、抱成一团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这种“螺旋式上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三者在对自身的观念和对他人态度的转变方面,由观念和态度的变化引发功能结构变化,最终导致该系统内创新机构的产生。二是大学、政府和产业部门互为角色,共同参与创新,大学通过产学合作具备了某种企业职能,企业通过与大学联合培训成为教育者之一,而政府通过产业创新研究与合作项目成为市场主导力量。三是每条螺旋内的创新都产生于大螺旋体系内,在与另外两方产生联系时被选择利用,获得不断创新的动力。
埃茨科维兹基于“创新”理念提出的“三重螺旋”理论,对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及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三重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对于影视表演专业来说,其产学研合作的“螺旋式上升”不但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而且直接参与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首先,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在毕业生创作的作品是否能打动人、感染人上,因此对创新性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高。究其原因,艺术本身贵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没有创新也就无法彰显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其次,就专业特点而言,影视表演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强一些,学生只有多体验,多排练,多登台表演,才能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内化为专业技能。可见,包括影视表演在内的艺术类专业无论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专业特点都更需要创新,因此与产学研“三重螺旋”的理论机制相互契合。
高校培养人才需要创新,高校艺术专业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更需要创新。但是,现行的艺术专业教育在创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通过对国内院校相关专业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艺术类专业建设、专业实践都存在许多相似的问题。一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理论课教学采用像其他专业一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专业特点不够明显;实践课教学则流于形式,致使多数学生在实践时比较被动,或者不会文案写作,或者不会拍摄制作,即使有勇气拿机器去拍,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不要说创新了。二是常规教学多,创新教学少,少数学生虽然会操作机器进行拍摄,但也只是限于新闻记录式的长镜头,对视听语言的技巧掌握得不够灵活,到该应用时不知所措。三是教学内容陈旧,要么是多年沿袭的,要么是把关于文学的观点套用到影视上,无法适应如今“人人都能拍电影,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要求。
那么,艺术专业如何创新?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以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表演专业为例,我们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科研及产学互动,逐渐摸索出了“以原创剧本带动教学和科研、以师生共同拍摄制作原创作品进行实践、以参与行业竞赛服务社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单位开展了多种尝试。例如,与河南省郑州市群艺馆联合举办“情韵郑州公益舞台”戏曲专场演出,学生参与服务、视频加工制作、网络传播、数据整理分析等工作,在专业实践中直接为民族文化传承尽了力。再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剧本创意和编剧,师生联合拍摄微电影或网剧,在网络上传播的同时参加国家、国际合作组织及省部级评奖,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民族文化传承。
如前所述,产学研合作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培养艺术人才、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可行之路。但是,产学研合作必须以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保障。我们结合学校与院系特点,设计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六个一级子系统: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途径、实践教学的管理对象、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及反馈。其中“目标”起引导驱动作用;“内容”是构建体系的核心;“途径”是达成目标的措施,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课程简介、实施方案等;“管理”是达成目标的指导和调控;“保障”指设备与资源配置、实践教学环境、后勤服务等;“评价及反馈”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新一轮良性循环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再建立相应的二级子系统、三级子系统和指标。
根据影视表演艺术的行业规律和职业特点,我们结合2015版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从大一上学期的专业导论课开始布置教学目标。第二,按照两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把表演和播音主持的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到大一至大三共六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第三,把实践教学计划细分为文案写作、脚本设计、镜头运用、外拍、后期等小计划,在每学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完成有关的小计划,学期末结合教学剧目汇报进行总结和评定,再对照最初制订的实践教学目标查漏补缺,记录在案,并在以后学期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补正。第四,参与政府部门主办的评奖活动及项目申报,让学生随着课程进度,把分步落实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实际技能。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要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必须加强与“产”的合作。在表演系影视表演专业现有各个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我们拓宽思路,与院团、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与北京派乐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拍摄《梨园传唱》戏曲样片,借助于抠像、动画等技术把《贵妃醉酒》《空城计》等经典戏曲唱段的文化精髓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网上传播;与北京人艺联合排演《吴王金戈越王剑》《司马迁》等作品,在校本科生直接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接受观众检验;与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科技苑》栏目合作,共同下基层拍摄、采访,把文艺作品创作、节目策划与采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解并落在实处;与北京盛世辉腾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合作,联合拍摄微电影《师恩难忘》《资助》《大学教师的一天》等并进行参展、参赛;带领学生参与“中国电影博物馆公益影展”“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研讨、评审与颁奖活动等。学生在“走出去、被接纳、有收获、出成绩”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创意能力、就业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政府进行了宣传。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年,师生作品频频获奖。微电影《送礼》在司法部、国家网信办、全国普法办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征集展播活动”中获三等奖。微电影《谢师宴》在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组织的“第二届北京高校普法微视频征集展映活动”中获二等奖。动画片《洗天》在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组织的“第三届北京高校普法微视频征集展映活动”中获一等奖。微电影《送礼》、动画片《洗天》还在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北京网信办联合举办的“2015年北京市法治动漫微电影征集展映活动”中获“优秀作品奖”。
总之,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创作、传播正能量的作品,使学生在成为创新艺术人才的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N].人民日报,1999-06-17(1).
[2] 赵立周,杨捷.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取向的三元逻辑探究: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56-60.
(责任编辑 孟俊红)
1006-2920(2017)02-0053-03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2.010
王彦霞,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 100101)。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20年间传承中原文化及产业化研究”(15YJA760040);2015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育规划课题“凸显行业特色的表演专业‘三重螺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研究”(Sk90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