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延斌
(禹城市中医院,山东 德州 251200)
椎体后凸成形术属于新型的微创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减轻疼痛、稳定脊椎的优势[1]。我院实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深入推广。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57~88岁,平均(65.67±7.84)岁,症状持续时间1~20个月,平均7.1个月。所有患者均经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确诊。
对所有患者实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①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协助患者摆放俯卧位;②可通过经皮穿刺经双侧椎弓根置入球囊,在x线机全程监视下完成操作,确认终板呈一线影,并使X线投照方向与椎体终板平行;③从椎弓根影外上缘置入穿刺针针尖,针尖置入椎弓根二分之一的位置时,可在侧位透视下继续钻入;④在侧位显示下,针尖抵达椎弓影内侧缘,说明进针方向正确;⑤判断进针方向正确后,继续钻2 mm~3 mm后,停止操作,抽出穿刺针的内芯,将导针置入;⑥取出的穿刺针,并根据序号依次将导针放入相应的扩张套管和工作套管,经工作套管后,缓慢将精细钻钻入;⑦取出精细钻,置入扩张球囊,于侧位显示为椎体前端三分之四位置时,按照同样的操作完成对侧穿刺和球囊的放置;⑧连接注射装置,完成后,扩张对侧球囊,并停止增压,保证椎体复位达到预期效果,取出球囊后,将骨水泥注入;⑨重复同样的经椎弓根置入操作,置入球囊。叮嘱患者术后保持平卧体位2 h,12小时后允许下地行走。术后对患者随访跟踪6~20个月。
对比60例患者术后功能变化情况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例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由术前的平均(7.89±2.12)降低为术后的(1.41±0.79),术前术后进行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t=22.1517,P<0.05)。其中3例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缓解,但90天后疼痛感加重,经x线片检查后,发现与其他椎体骨折有关。根据SF-36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包括独立能力、全身情况、机体功能、疼痛、情感、社会功能等。60例患者由术前平均(179.53±11.78)分恢复至术后(387.39±16.79)分,手术前后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008,P<0.05)。
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2],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易于骨折、呼吸功能下降、驼背等,不仅影响患者脊椎功能的正常使用,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卧床休息、支具保护等,但这种方法容易使患者骨质发生脱钙、骨质疏松等情况,从而造成恶性循化,加重患者骨折。据相关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患者的病死率为24%~33%,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技术,这种手术方法最早应用于脊柱肿瘤的治疗,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应用于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中,这一技术是在低压力的条件下进行,将渗漏率较高且低粘稠度的骨水泥注入椎体前,将扩张球囊,将骨折塌陷的椎体进行复位,脊柱序列恢复正常,同时在椎体内形成空腔。本文研究表明,60例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由术前的平均(7.89±2.12)降低为术后的(1.41±0.79),根据SF-36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60例患者由术前平均(179.53±11.78)分恢复至术后(387.39±16.79)分。说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降低患者疼痛感,临床效果显著。
综述所述,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降低患者椎体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可深入推广。
[1] 张 浩,谢美兆,练伟东,郭诗晓,洪苏强.浅谈对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6):80-81.
[2] 张建华,李玉前,王晓东.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