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 陆 波
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辩证互动关系研究
方世南 陆 波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始终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突出位置。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具有内在联系和辩证互动关系角度将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内在而互动的共生体。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态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党内政治生态则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集中反映和必要环境。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构成一个彼此紧密联系、辩证互动的共生共存共进的有机体系,统一于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中,为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能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辩证互动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注重以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又以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促进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是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态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根本举措,是党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在长期将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结合起来推进从严治党的探索与实践历程中,我们党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历史反复证明:党和人民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往往是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内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和风清气正的时期,而一旦党内政治生活混乱、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则会纲纪废弛、信仰缺失、组织涣散、纪律涣散、作风涣散、贪污腐败、脱离群众以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彼此密切联系、辩证互动,构成共生、共存、共进的有机体系,统一于党的建设探索实践中,为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按照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的观点,一系列的政治互动形成一个动态的政治系统,这个动态的政治系统与外界环境产生内在的共生关系,并对外部环境形成一种特殊的适应能力①,因此,只有从政治共生体的高度,才能全面地把握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双向发力同时优化的重大价值。
党内政治生活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活动的最基本方式、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没有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活,也决不可能有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而没有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也必然处于病态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他们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党内政治生活”的提法,但却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注重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全体党员积极作用的发挥,以利于党坚持自己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1847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4条明确规定:“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他们都是兄弟,因而有义务在一切场合下互相帮助”[1],将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置于民主的基础之上。1885年,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党的章程由各支部讨论,然后又由代表大会再次审查并最后通过,“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2]。民主和平等原则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构件和显著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的指导思想,党始终注重以党内政治生活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十分注重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党内政治生活的概念最早来自1929年12月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所写的决议(又称“古田会议决议”)中,他在反对党内主观主义错误时说“纠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3],其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开展指明了方向。1941年5月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摆脱错误倾向的影响并开始走上正常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政治生活健康运行,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明确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总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4]遗憾的是,1957年反右派运动对党内政治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文革”期间,党的组织原则和优良作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党内政治生活跌入谷底,党内政治生态恶化。改革开放后,随着一系列党内法规和工作制度的陆续颁布,党内政治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化,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好转。198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正式采用“党内政治生活”的概念,中央根据当时时代特征和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向全党重申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解决党的建设中需要面对的各项重要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982年9月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5],这一规定,成为党内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迈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有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根本手段,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有效增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取决于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又对党内政治生活产生影响。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6]。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要始终保持政治生态的纯洁性,强调保持政党的先进性与革命性是政治生态构建的主线:“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7]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历经血与火的考验,总体上党内政治生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遭到极大破坏,留下了惨痛深刻的历史教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在党内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右倾投降主义以及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党内先后三次出现的“左”倾错误,致使党内政治生态严重恶化,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挫折。而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民主遭到空前践踏,党员权利保障丧失殆尽,给党内政治生态带来严重灾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吸取了建国以来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历经国内外复杂局面的考验,不断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生态问题,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5年1月,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2016年6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我们党95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 2016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习近平一系列精辟论断集中反映了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严肃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
总之,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与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共生体、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体两翼并且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双管齐下,为党的建设营造出优良的政治生态环境。
作为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政治共生体,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处于辩证互动的关系之中。严肃认真、活泼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促进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保障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又为开展严肃认真、活泼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营造优良的政治环境,因此,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态的共生体中,一方面,必须将营造严肃认真和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构建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营造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必须将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作为推进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外部环境,将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作为促进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态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集中反映,一定的党内政治生活必然塑造与其相适应的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和积极健康,党内政治生态必然风清气正、生机盎然和充满活力;党内政治生活庸俗而病态,党内政治生态必然弊病丛生、人心涣散和乌烟瘴气。2016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开宗明义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1991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曾经在拥有35万多名党员时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执掌苏联政权的苏联共产党,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少有热血男儿站出来为党和国家的命运而抗争,苏联这个可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顷刻间轰然倒塌。苏联共产党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共产党在内政外交和党的建设上一系列重大失误所致,但从根本上来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出自党内,苏联共产党由于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斯大林执政后期,逐步放弃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建设的举措而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了官僚主义的个人专断与集权,致使党内民主原则遭到践踏,个人崇拜及个人迷信之风盛行,党内滋生了特殊化倾向,党内政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进入了“病入膏肓”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失败改革,在其建设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主张党内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致使政治生活混乱、理想信念缺失、腐败盛行,党内政治生态封闭僵化、变质异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足以证明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得以净化的重要保障,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存在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广大党员和干部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根本保障,是纯洁党风并端正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净化器。非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则会导致党内组织涣散、纪律涣散和人心涣散,引发党的合法性危机、认同性危机、政治参与性危机、政治资源整合性危机和西方文化渗透性危机等各种危机,使整个党失去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甚至威胁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正确把握治党治国的历史规律、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全面从严治党规律、扎实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在人民群众拥护中越来越巩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状况的集中体现,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赖以生存的环境,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蕴涵着政治生活持续生存乃至永续发展的内在诉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党内政治生态良好,党内政治生活就严肃认真、活泼健康;党内政治生态污染,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很不正常,导致官本位意识极度盛行、权力严重失控、贪污腐败现象滋生并助长庸政、懒政、怠政现象以及官场出现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和拉帮结派等政治阴谋活动难以禁止,这些现象都是政治生态恶化的表现。1935年10月~1948年3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95年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历史上党内政治生态最好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消除种种错误倾向,开始实现正常化。中共中央初到延安时,共产党员仅剩下不到3万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党内充斥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经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和文风得以端正,党风得到改善,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有力地推动了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的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到1938年底,全国共产党员人数已从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50余万人,党的各级组织也全面建立恢复,各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党委,直属中央及各大局的省委、特委、区党委已达20多个,同时,一些边界地区还成立了省级党组织,党在所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内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组织系统,延安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各级各类党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培训学校、学习小组在窑洞里、山沟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党的知识的高潮。
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态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的开拓创新性。中国共产党通过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推动并保持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正常化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天从政治共生体的高度,将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从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辩证互动关系之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政治共生体高度注重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助于统筹协调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群众根基、组织根基和思想根基。
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两者辩证统一于党的实践活动中。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自觉地将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治共生体中协调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使之同步同向一体化地优化,党就能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事业就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得到蓬勃发展;反之,忽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共生体关系,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势必遭到严重破坏,党的良好形象就会严重受损,党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甚至会出现亡党亡国的危险。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执掌13亿多人口大国政权的政党,党的建设已进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我党处于复杂的执政环境中,党员队伍构成也极其复杂,优化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态的任务空前繁重,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前所未有。执政党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决定着政党的生存和发展,纵观世界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苏联共产党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世界老牌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都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缺失有关,是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恶化的必然结果。政党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采取共同的行动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的基本属性,从政治共生体的角度优化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党95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基本政治属性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的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实践证明,没有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和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就会落空。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而坚实的政治基础。从政治共生体高度加强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的耦合互动,有助于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根本保证。
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只有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坚守科学的理论指导、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遵循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铁的纪律并且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主张要从严治党。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性革命组织——国际工人协会,他们强调必须保持所接收的会员品质的纯洁性,“首先就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8]。列宁在主持俄国共产党执政的6年中,对如何从严治党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1921年,他在《关于清党》一文中指出清党“能使我们收到很大的效果,能使党成为比以前坚强得多的阶级先锋队,成为同本阶级有更紧密的联系、更能在重重困难和危险中引导本阶级走向胜利的先锋队”[9],其显示了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的政党,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贯方针。改革开放后,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在从严治党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198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提出“要从严治党,要坚决反对那种讲面子不讲真理,讲人情不讲原则,讲派性不惜牺牲党性的腐朽作风”。 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但也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党的自身建设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指出,党内“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为党加强自身建设创造风清气正的“政党气候环境”,同时,良好的政治生态能够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为全面从严治党创造适宜的政治文化土壤。党内政治生活与政治生态在相互作用、相互联动和相互依赖中实现高度的耦合,从而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注释:
①参见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6.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8.
[6] 包心鉴.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N].光明日报,2015-05-13(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4.
[9]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
[责任编辑 周 莉]
2016-12-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编号:2015YZD10).
方世南,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D26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