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函数导数压轴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广东省鹤山市第二中学 李立美
函数与导数是高中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其观点和方法也经常用于解决其他非函数类型的问题.其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查:1.导数的概念以及利用导数解决一些简单类型的题目,如求极值,最值,切线方程,单调区间等;2.综合考查,将导数的内容与其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综合题.
从近几年高考函数与导数的大题得分情况来看,考生的得分普遍偏低.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对于函数与导数的题目,学生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思路不清晰;二是对解答函数与导数题目的方法掌握得不够,即使知道有几种方法,但是遇到具体题目时无从下手,不知选择何种方法.笔者从近几年的高考卷中选择几道压轴题,利用思路线帮助厘清答题思路,并且探讨高考数学函数与导数的答题方法.
例1已知函数(fx)=2x3-3x.若过点P(1,t)存在3条直线与曲线y=(fx)相切,求t的取值范围.
解:设过点P(1,t)的直线与曲线y=(fx)相切于点(x0,y0),则y0=2-3x0,即切线的斜率为k=6-3,所以切线方程为y-=(6-3)(x-x).将点P(1,t)代入,得t-y=(6x2-000 3)(1-x),整理得4-6+t+3=0.于是问题转化为此方程
0有三个不同的解.设g(x)=4x3-6x2+t+3,则“过点P(1,t)存在3条直线与曲线y=(fx)相切”等价于“函数g(x)有3个不同零点”.
因为g′(x)=12x2-12x=12x(x-1),
当x变化时,g(x)与g′(x)的变化情况如下:
x(-∞,0)0(0,1)1(1,+∞)g′(x)+0-0+ g(x)↗t+3↘t+1↗
所以,g(0)=t+3是g(x)的极大值,g(1)=t+1是g(x)的极小值.
当g(0)>0且g(1)<0,即-3<t<-1时,因为g(-1)=t-7<0,g(2)=t+11>0,由于g(x)在区间(-∞,0),(0,1),(1,+∞)上单调,故g(x)分别在区间(-1,0),(0,1)和(1,2)上各有1个零点,即g(x)分别在区间(-∞,0),(0,1),[1,+∞)上各有1个零点.
综上可知,当过点P(1,t)存在3条直线与曲线y=f(x)相切时,t的取值范围是(-3,-1).
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或方法,使问题从一种情形转化为另一种情形,也就是转化到另一种情景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成功的思维方式.转化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重复性的特点,遵循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的原则.本题的转化,使切线的条数转化为函数的零点个数,为解题铺平了道路
分析:已知f(x)在(0,2)内存在两个极值点,求k的取值范围,无法直接求解,需要进行转化.函数f(x)在(0,2)内存在两个极值点⇒导数f′(x)=0在(0,2)内有两解⇒分离参数⇒y=k与y=g(x)在(0,2)内有两个交点⇒由g(x)的导数求极值点作出满足条件的图像⇒求出参数范围.
解:因为函数f(x)在(0,2)内存在两个极值点,
当x变化时,g′(x)与g(x)的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0,1)1(1,2)g′(x)-0+ g(x)单调递减极小值单调递增
分离参数法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解答的过程中思路清晰,其关键同样在于转化以及利用极值作出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
(1)求a,b;
(2)证明:f(x)>1.
分析:由题可得f(1)=2,f′(1)=e,进而求出a,b;第(2)问题属于证明题,不等式左边比较麻烦,需要对不等式进行化简,再证明.
解:(1)略.
(2)证明:将不等式转换成g(x)>h(x)的形式⇒[g(x)]min>[h(x)]max.
所以g(x)>h(x),即f(x)>1.
此种方法对于一些既含有指数函数,又含有对数函数的题目比较实用,通过化简将它们分离,对于后面求最值降低难度.但此种方法需要进行合适的变形,这时需要读者多尝试几种变形.
例4已知函数f(x)=-2(x+a)lnx+x2-2ax-2a2+a,其中a>0.
(1)设g(x)是f(x)的导函数,讨论函数g(x)的单调性;
(2)证明:存在a∈(0,1)使得f(x)≥0在区间(1,+∞)内恒成立,且f(x)=0在区间(1,+∞)内有唯一解.
解析:(1)(略).
(2)证明:由f(′x)=2(x-a)-2lnx-2( 1+)=0,解得a=
当a=a0时,有f′(x)=0,f(x0)=φ(x0)=0,由(1)知,f′(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故当x∈(1,x0)时,f′(x)<0,从而f(x)>f(x0)=0;当x∈(x0,+∞)时,f′(x)>0,从而f(x)>f(x0)=0.所以,当x∈(1,+∞)时,f(x)≥0.
综上所述,存在a∈(0,1),使得f(x)≥0在区间(1,+∞)内恒成立,且f(x)=0在区间(1,+∞)内有唯一解.
构造函数是解决导数问题的常用手段,巧妙地构造函数能使我们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是解题的锐利武器.常用的构造方法有移项作差、结构抽象、确定主元等.本题的匠心之处在于两次构造函数.尤其是第一次以解代参,即以f′(x)=0时的a值代替f(x)中的参数a构造函数φ(x),它在(1,e)上有零点,且当a=a0时,有f′(x)=0,f(x0)=φ(x0)=0是解题的关键.
又f′(-1)<0,f′(0)>0,故f′(x)=0在(-2,+∞)上有唯一实根x0,且x0∈(-1,0).当x∈(-2,x0)时,f′(x)<0;当x∈(x0,+∞)时,f′(x)>0,从而当x=x0时,f(x)取得最小值.
由f(′x)0=0,得ex0 =,ln(x0+2)=-x0,故(fx)≥(fx)0
例5已知函数f(x)=ex-ln(x+m).当m≤2时,证明f(x)>0.
证明:当m≤2,x∈(-m,+∞)时,ln(x+m)≤ln(x+2),故只需证明当m=2时,f(x)>0.当m=2时,函数f′(x)=ex-
综上,当m≤2时,f(x)>0.
求方程f′(x)=0的根在解导数问题中是承上启下的一步,此时受阻,解题将难以为继.像本题中,虽然f′(x)= 0的根的确存在,可无论如何都求不出来.怎么处理?上述解答告诉我们,可以虚设零点,但设而不求,只利用其满足的条件就能到解题目的.这种“设而不求”的方法,在数学中是经常遇到的,特别是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
例6已知函数(fx)=x2-ax(3a>0),x∈R.
(1)求f(x)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2)对于任意的x1∈(2,+∞),都存在x2∈(1,+∞),使得f(x1)·f(x2)=1,求a的取值范围.解:(1)单调递减区间为(-∞,0)和(,+∞),单调递增为
+∞),都存在x2∈(1,+∞),使得(fx)1·(fx)2=1”等价于A⊆B,显然,0∉B.
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
分类讨论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维策略.分类讨论要坚持不重不漏、标准统一的原则.分类讨论的步骤是:确定对象、合理分类、逐类讨论、归纳总结.本题中,两个集合A、B中的元素是倒数关系,能否取导数取决于它是否为零.又因为x1∈(2,+∞),∈(1,+∞),所以按照>2、1≤≤2、<1三种情况讨论.
总之,导数及其应用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基础.在高考试卷上,它是以压轴题的形式呈现的.由于其信息量、思维量、运算量都比较大,需要较高的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上各例可以看出,上述几种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问题中,往往是几种方法互相配合、共同发力.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