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16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编号:A1-2042-16-0008)
【摘 要】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的形式,论证了语言类学科以赛促学的可行性,认为以赛促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
【关键词】 语言类学科;以赛促学;可行性;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急需一大批具备外语综合能力的高级人才参与国际经济与技术建设的发展和竞争。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现提出语言类学科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
二、以赛促学的定义及内涵
何为“以赛促学”?以赛促学是以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为途径,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扩充本专业乃至其他领域的知识。
在语言类学科的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并付诸实践,促进语言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当今的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填鸭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笔者认为,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他专业,它更专注于实践应用与回馈的效果——工具性和人文性。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的传递工具,还承载着人的思想理念和人生观、价值观。要想真正地学习好外国语言,光靠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知识、句型单词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今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被动地使学生学习知识,尤其进入大学,没有了高中前紧张的高考压力,生活学习环境都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使得大学生对待知识的渴求失去了主观能动性。这时,如果举办各种专业类比赛活动,将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学动力,在一定时期内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不论比赛结果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会更自主地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查找请教拓展相关内容,提升了本专业的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自我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觉得语言的学习可否在国内运用和普及“在做中学(In doing we learn)”的原则。“在做中学”这一原则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其中经验的实践性是杜威教育理论科学内涵的基础,[1]“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杜威教育理论构建的基本方法。该理论突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而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赛”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我们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提供大量练习的机会、展示的舞台,让学习者更加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看到与他人的差距,才能采他山之石,更好地锤炼自身。
三、验证以赛促学的可行性
1、提出问题
针对语言学习者大多被动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笔者和其他语言类专业的同学组成项目小组一起来研究语言类学科在国内大学是否真能“以赛促学”?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们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国内尤其上海地区的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中。借鉴于目前国内大学诸如计算机专业、[2]广告学专业[3]等领域对“以赛促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发现“以赛促学”在其他学科上的运用已有一定成效。比如,某高校就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数学建模和攀岩运动[4]为例,推广他们“以赛促学“的素质教育模式。某大学教师结合当前大学数学的教学体系,[5]分析与研究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过程。这些初步表明了“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社会调查
对此,我们首先以 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利用抽样调查法选取上海市内10所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同等量的学生共计800人进行整理统计,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比赛参与率、动力来源及自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显示48%的学生认为考证、比赛等的激励是学习语言的动力来源,而因追星追剧追绩点而学习的人各占的比例总数才略大于50%;有451名学生觉得通过比赛前期的准备、赛中经验的积累和赛后的总结反思对他们帮助很大,能使其自发性地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仅仅只有59名学生认为参加比赛并非自愿,只是抱有应付的态度。
结合问卷其他问题的数据整理,我们发现在本市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普遍愿意去参加各类比赛,觉得通过比赛可以给自己确立一个个短期小目标,从赛前培训、赛中实践到赛后总结中激发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区别于传统的被动式“填鸭式”学习方法,将语言这种文科的自主学习由空洞笼统转为务实求效。比如于2002年便创办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在国内外广受关注,已成为全国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每年在学校报名参赛或是网络直播角逐的初赛选手不计其数,它也成为了衡量英语综合水平能力的标准。选手们为想在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必定为契合赛题考察范围做功课,网上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演讲稿的拟定、彩排、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以及长期语言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展示,都在无形中给英语的学习改善采取了实际行动;即兴演讲和评委问答环节考察了学生对于语言综合应用的成效以及台风的掌握、言谈举止的展现。这些能力的考察都是在常规课堂上很难触及的,“赛”就能轻易做到学生促学、教师促教,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及创新精神。之后,我们又将网上问卷调查的发放范围扩大到国内其他省市,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语言类学科“以赛促学”值得推广。
3、视频采访
为了进一步论证语言类学科“以赛促学”的有效实践性,项目小组视频采访了各类参赛并获奖者、教师和留学交换生。参赛学生以身试法,就其参赛的种类、经历、感受和体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现读日语专业大二的同学,她大一开始时的日语口语能力十分欠缺,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和机会锻炼提高,她发现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和课堂的互动活动,可以十分有效迅速地改善口语能力,让她在大二阶段就能优于本专业大多数人。在这一过程中,她接受了不同比赛的挑战,克服自我羞涩和恐惧的心理;培养了独立思考随机应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掌握了各种常用口语表达、口音更正和台风的控制;锻炼了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尽可能发挥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们就如同马太效应般不断积累,从具体的每一个细节行动上最大限度地促学。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笔者对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也是更有感触,不论是报名参加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英语演讲比赛还是参与到校内英语角、英语电影夜的活动中,都能使本人的语言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它不同于傳统的考试复习,能激发体内的每一个细胞的活跃性,积极主动接收信息、讨教老师、与同学互动,并在每次的“赛”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更加主动地寻求知识。
四、以赛促学的意义和可操作性
语言学习不同于理工科类学科,它更多地是要了解其文化和语言习惯,实用性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中国弟子陶行知先生,[6]在20世纪初便提出其生活教育学说:“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它是反对以死的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建议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在陶行知先生看来,自主学习十分重要,不仅表现为我要学,而且表现为我能学,并且在主动积极的求索中能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他的教育思想里还包含有丰富的实践教育理念,他曾说过:“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7]任何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学习积累起来的,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获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现今普通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习方法已无法很好地满足语言学习者,它更需要通过举办诸如配音、话剧、演讲、辩论、阅读、笔译、口译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自己专业技术水平。这些比赛要比传统考试、课堂的内涵更丰富,它极其强调实践应用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使语言也有了生命,真正地融入在外国国家文化和交流环境中,从而促使语言类学生更真实地接触了解并学习国外的文化和语言。
通过文字数据资料的初步证明和一定阶段的操作执行,我们可以得出语言类学科“以赛促学”是有很大可行性和实际意义的。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应该是在国内普及这一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呼吁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这是教与学之间互利共赢的改进;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意识,把语言理论语法的学习运用于真实交流的环境中;对于国内外语言学科的重大赛事信息应多宣传、多推广、多实践;将“赛”的定义进一步扩充,不能拘泥于传统形式的考证测试,还应该包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诸如话剧节、沙龙、小组赛等,真正非功利性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识。
五、结语
只有确保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才能进一步在高等外语教学中推广它,也能组织更多的赛事。这不仅是对语言类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也能培养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而对学生的赛前培训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自身能力的改善。最终将以赛导学,学以致用,培养全人。
【注 释】
[1] 孙广勇.从杜威看实践在教育理论创新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赛炜.“以赛促教”模式下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6.19.
[3] 何昱.广告学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J].文学教育,2016.7.
[4] 徐有华.以赛促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数学建模和攀岩运动为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3.3.
[5] 李海艳.大学数学教育“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学导报,2016.2.
[6] 周洪宇,陈竞蓉.留美归国教育家对中国现代本土教育理论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0.08.
[7] 翟粉荣.陶行知教育观对当今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作者简介】
王雨婷(1996-)女,安徽蕪湖人,上海海洋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