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宇
摘 要:左思被称为是“左思风力”。刘勰对左思的评价不仅是颇高的,而且也是最全面的。刘勰主要从诗歌、辞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高度概括出左思创作的独特风貌。刘勰赞扬了左思创作才能,同时也指出了左思创作的不足,这些不足在现在看来有些是有待商榷的。
关键词:左思;刘勰;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2
在太康文坛上,左思凭借《三都赋》而轰动一时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在文学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刘勰对左思的评价在《文心雕龙》可以看到。钟嵘也称左思的文章为上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左思评价是最为全面的。刘勰在《才略》、《明诗》、《诠赋》等篇章中多次对左思进行评价。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篇认为左思是奇才。“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认为左思的文学成就在文赋和咏史方面最为显著。刘勰称其为奇才,高度肯定了左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些‘才虽所指非一,但其总的性质不是将才、帅才、儒才、史才之类,而是文学艺术的文才”[1]刘勰认为左思在文学艺术方面是奇才是非常恰当的。在其他的篇章中也可以看到刘勰称左思为‘才,“晋世群才”“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刘勰称其为‘才在左思的咏史诗和《三都赋》中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在诗的方面,刘勰在《明诗》篇说到,“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刘勰把左思放在晋这个大的背景下,总体来说明“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这说明晋世群才的作品是缺乏风力的。但是左思又被后人称为是“左思风力”。关于这一点又是如何解释呢?徐传武先生认为: “说他们‘稍入轻绮,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是这个时代的总体特征,而左思和张、潘、陆之辈实则有很大的差异。左思的诗风强健明爽,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人称之为‘左思风力。刘勰没有把左思和张、潘、陆等人区别开来,浑而不析,是很可惜的。”[2]徐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例如在《咏史诗》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是不平之鸣。他的《咏史诗》大多是抒发济世、仕隐的矛盾之情,他的诗歌是把建安的豪迈和正始的苍凉化为一体。故而其作品有风骨,被推为“左思风力”。因此左思不能跟潘岳等人混为一谈。
左思《咏史》诗巨大而经久的魅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主题,也取决于它独特的艺术手法,使主观情志与客观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而我认为,刘勰认为左思的作品是“采缛”是指的左思的主导的风格特征。是对左思作品的概括总结。左思能流传下来的作品不是很多,《隋书·经籍志》载:“晋齐王府记室左思集二卷”,注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可知左思的作品在梁时尚存五卷,而到隋时仅存二卷,大部分作品已经亡佚。其后,仍有佚失。[3]我们能见到的左思的作品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能通过这一小部分来评论左思的文学风格。况且刘勰在《明诗》篇中提到“偏美则太冲、公干”。刘勰在前面提到了左思的风格是采缛,而又提出他的风格是偏美。钟嵘《诗品》评刘桢云:“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评左思云:“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清切,得讽谕之致”。可以了解到偏美是指的左思的作品有“骨气”。从这里也可以找到证据,刘勰并不是没有注意到左思作品的尚实和有骨气。而是左思尚实的文章比较少。
总之,刘勰高瞻远瞩认为左思的诗歌方面是《咏史诗》成就最大。刘勰的这种观点影响了钟嵘的评判,钟嵘把左思的诗歌列为上品。
在赋的方面,刘勰认为左思在赋的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三都赋》。《三都赋》是使当时的社会产生过洛阳纸贵效应的文章。刘勰称赞《三都赋》是“魏晋之赋首”。刘勰给予《三都赋》这样高的评价也是有道理的。刘勰在《诠赋》篇中提到作赋的要求“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杂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刘勰要求赋要有质有本,要以思想为主,辞采为次。而左思的《三都赋》正是符合这些要求。左思的《三都赋》符合刘勰所提出的“六观”的要求。在体制安排上,左思的《三都赋》是由序、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构制而成,其文章条分理析,体制安排合理。这三个赋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蜀都赋》写的是西蜀公子向东吴王孙介绍蜀国的自然形势、都城、宴饮等。而《吴都赋》是东吴王孙听了西蜀公子的话哈哈大笑。然后介绍吴国的都城繁华。在雅正方面,《三都赋》的思想内容是属于雅正的,它的主题就是希望统一。《三都赋》是完全符合刘勰对辞赋的要求的。左思在《三都赋序》中说道: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这种“贵本”、“宜实”的主张左思在写作中力行贯彻 [4]
在《才略》中刘勰指出“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左思在辞赋方面的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写出了在汉魏六朝辞赋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三都赋》。而刘勰称其为力锐也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左思丑悴,又不持仪饰,口讷,又不好交游,时人谓左思无吏干而有文才”[5]左思没有吏干而是有文才,左思在创作完《三都赋》和《咏史诗》后并没有江郎才尽,在这之后还有很多的作品,只是不如以上两篇出名而已。而在《时序》中指出“太冲动墨而横锦”又进一步说明了左思很有文采,创作好比展开的锦绣。这一说法也与力锐相矛盾。
另外刘勰在《神思》篇中说“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刘勰认为左思创作《三都赋》之所以时间长是因为左思才思比较迟缓。对此黄侃先生已有精论: “案二文(笔者按:指《二京赋》、《三都赋》)之迟,非尽由思力之缓,盖叙述都邑,理资实事,故太冲尝从文士问其方俗山川,是则其缓亦半由储学所致也。”[6]黄侃先生认为并不是左思才思迟缓,而是在于要“储学”。其实并不是左思才思迟缓,“(左思)少博览文史,欲作《三都赋》”[7]左思年少的时候就为作《三都赋》做准备。“左思专思《三都赋》杜绝人流之事”[8]从这里可见,左思在作《三都赋》期间还担任官职使得左思不能专心的创作。求秘书郎,原为了扩充知识面,以利于《三都赋》的写作。《三都赋》涉及到了宫殿建设、城郊景色、宴饮、物产等这些都需要左思去实地考察,“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迥,即之云昏。水物殊品,鳞介异族,”如果没有实际见过这些景色,只是靠想象很难写出这样的景色的。事事掌握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特征,必须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保障。去亲自的感受,以达到物以情观。所以对于刘勰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是有些争议的。“辞赋创作批评界的张华、陆机、皇甫谧、刘逵等人的奖掖、注解,使《三都赋》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这些人的接受和批评实际上成为刘勰进行评价的理论前导。或许正是在此基础上,刘勰才给予此赋以高度评价”[9]
刘勰对左思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是对左思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评价。
刘勰在高度评价左思的同时还指出了左思的不足。在《声律》篇中指出“瑟资移柱,姑有时而乖贰”说的是左思的詩歌创作有的时候不和声律。尽管如此也丝毫不能减退左思的文学地位。“李白虽然没有提到过左思可是我们总以为李白的诗是杂有左思的血液。”[10] 无论是文风还是思想,左思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刘勰对左思的评价还是最全面的。高度评价了左思的创作才能,总结出了左思的创作特征。虽然有些地方还有待商榷,但是刘勰的批评是最系统而深刻的。
参考文献:
[1]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P466).
[2]徐传武.左思左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334).
[3]韦春喜.《试论刘勰对左思的批评》[N].2004年第3期.
[4]李尚芳.《略论文心雕龙之左思批评》[M].青年文学家·文学评论.内蒙古师范大学.
[5]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03年.
[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0 ,94页.
[7]《文选》.卷四《三都赋序》.李善注引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一版.第74页.
[8]《初学记》卷12,转见《九家旧晋书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280页.
[9]韦春喜.《试论刘勰对左思的批评》[M].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0]谭丕模.《中国文学史》[M].商务印书馆上海厂印刷1954年版,第125—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