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凤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结合相应策略对于学生给于恰当的辅导,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掌握情况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要求 习惯 法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38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减少学生计算时的错误呢?
一、明确计算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否则到高年级是寸步难行主。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来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计算的正确度和速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加强习惯培养
培养几种习惯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要重视能力培养,要从严要求书写习惯、审题习惯和检验习惯。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数字和符号要正确书写,大小均匀。从入学开始,就要提出书写姿势,执笔方法、笔顺规则、字型比例的具体要求,在写列式,写符号,写算式的反复训练中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做到工整规范,等号宽度为字体一半,两条横线要平行,小数点写在个位数的右下角定要写成小圆点;数字“0”要封口,“9”和“7”,“5”和“8”要写工整,写到位,写清楚,防止看错数抄错数。
2.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四则计算的审题仍是十分重要的步骤,不能认为计算题数字和运算关系明摆着,不像应用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那么隐蔽,不要分析数量关系,用不着审题。四则计算式题产数字特征,运算顺序是确定运算方法和步骤的依据,审题不慎,出差錯,走弯路是必然的。四则混合运算审题可采用“一读”、“二想”、“三找”的方法进行。读题中有哪几个数据和运算符号,想含有几级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找数字特征猜想能否用简便方法计算。
3.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要重视检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按照“数字是否抄错,演算是否正确,方法是否简便,格式是否规范”的步骤,引导学生回头推敲,形成检查习惯。在测验考查中注意考查检验能力,要有书写过程的题型,在考查后的讲评中注意分析检验情况。教给学生检验数的方法:交换加数位置,因数位置,再算检验;运用逆运算检验;用代入法检查方程的解等。
三、传授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使他们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算理,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法则外,还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具有一定的记忆力。而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学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上好新授课,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
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
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算理和法则。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和原有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所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一但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计算也是如此,恰当的运用迁移规律,会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先掌握的运算法则对后学习的运算法则,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可能产生干扰。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运用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要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掌握新的计算法则时,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点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能确切旧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的发生联系,新知识才会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生根”,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兴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4期;
[2]王永春,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应与时俱进,《小学数学教育》,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