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建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在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班讲课100多场,已发表教育论文100多篇,出版教育专著3部,主编和参编教学用书9部。
我的案头摆放着许多教育著作,经常翻阅的大概一二十本。2016年6月份,我的办公桌上新添了一本书,名字叫《用生长定义教育》,作者是孟晓东,他是一位在江苏有着相当知名度的教育人。孟先生经历了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从中师毕业生到硕士,从校长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和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多重角色变化,在每一个阶段他都有相当厚实的积淀。假如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能解决教育问题、胜任教育工作,那么,这本书恰恰是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对象。
一、“生长”的思想体系是什么?
作为读者,阅读的过程常常是获取思想的过程。在《用生长定义教育》一书中,有着孟先生多年来追求的“生长教育”思想体系。他对中外“生长教育”的思想作了系统的梳理,最终形成了独到、深刻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这是一种“思想之思想”,大致有以下三个识别点。
一是厘清了“生长教育”的思想脉络,为“语文生长课堂”找到了根。袁振国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晓东就像一个探索者,背着简单的行囊,以纯朴的学者之心,循着教育历史的足迹,与教育大家对话,从卢梭到杜威再到陶行知,他为生长教育找寻精神与理论支撑。在这种深邃的追根溯源中,他厘清了关于‘生长教育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生长”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名称,既是孟先生对教育的核心认知,也是他对儿童发展的核心期待。当教育事关儿童生命成长的重大使命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先生“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的教育理想,这不仅仅是他对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深度阐发,更是他关于教育意义的哲学思考和生命感悟。
二是阐释了“语文生长课堂”的基本理念,为“语文生长教育”找到了魂。真正的教育思想既要扎根课堂,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孟先生对“语文生长课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教学主张。他说:“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课程改革应该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将教学活动投放到课程的广阔背景之上。”这样鲜明且坚定的教育观的背后是孟先生崇高的教育情怀和开阔的教育视野,它和教师观、学生观、方法观、教研观和评价观一起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
三是突出了“语文生长教育”的阵地建设,为“语文生长团队”找到了家。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将影响儿童是否能茁壮生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孟先生积极诠释“生长教育”的内涵,努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开辟语文教育的新天地。他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不僅滋养了学生,也滋养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
二、“生长”的文化愿景是什么?
在孟先生的思想世界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愿景式力量,这种愿景既是一种宏伟蓝图,也是一种可视目标。在《用生长定义教育》一书中,孟先生提出了三个愿景。
愿景一:儿童生长。书中说:“教育,是为了儿童的生长。这不仅是一种教育观的改变,而且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是教育的丰碑。”“语文生长课堂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建构,这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也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孟先生对儿童的解读在书中随处可见,他特别告诫读者:“儿童是一个正在生长过程中的人,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确定,还没有完成。有巨大的潜能,也有很多的不完善。”因此,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给儿童以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有梦想和追求,有生命之精神。
愿景二:语言生长。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语言具有独特的意义。孟先生的语文生长课堂充满着审美和诗意的语言教学,它扎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体现出语文的课程特质。在审视语文课改生态现状的同时,孟先生倡导站在儿童生命生长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去建构语言的生长,为语言的生长而教。他认为“语言可生长”“语言须生长”“语言生长的内核是言语素养”,呼吁语文教师要努力让儿童在语言生长中发育和丰满自己的人生品格。
愿景三:共同体生长。孟先生不仅自己进行教育研究,还和一批同仁组成了一支语文生长教育的团队,在省内外播种语文生长课堂的种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语文生长现象”。孟先生期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追寻“教学相长”这个古老而质朴的教学真理,在蓬勃生长的过程中点燃儿童生命的火把。
三、“生长”的智慧境界是什么?
作为教育人,我们可以将传统教育思想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存在形式,也可以在传统教育思想中融入对现实的渴望,催生出新的教育思想。《用生长定义教育》走过了一条教育思想的长河,这是一条从过去经现在,又流向未来的河。换一个角度来说,《用生长定义教育》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通向语文天地和广阔人生的彩虹桥。而这,就是我要说的智慧境界,一种“转识成智”的风度和气魄。
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实践活动的本质就在于走向每个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检验一种教育思想是否有生命力,要到课堂上去看;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有教育智慧,也要到课堂上去看。孟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没有落地生根,就要看他的团队在具体的课堂上有没有开花结果。书中第四章的案例评述和第五章的工作室成长掠影,生动翔实地记录了生长课堂的种种情景和思索,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感受孟先生的情怀与心智,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大批语文教师正在自信地健步走在语文生长教育的路上。
每一位教育人都需要确立自己的生存动机。当我们通过自己的积极力量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时,离不开三种教育智慧:一是情感智慧,它基于人的职业感、道德感和人际交往;二是知性智慧,它基于教育的直觉感知和整体把握;三是理性智慧,它基于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而无论哪种智慧,都离不开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如果说孟先生的理性智慧是建立在他对生长教育思想的解读之上的话,他的实践智慧则是站在语文生长课堂上反思语文教学,是经验感悟和教育反思的完美结合。真正的教育理论应来自实践,真正的教育家应来自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大希望,我们的儿童才会有大发展。
行文至此,需要补充一句,孟晓东先生的另一部著作《从原点到远点——守望在生长教育的田野》也是一部佳作,这部作品诠释了智慧的本质应该是高度个性化的风格,大家不妨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