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洪冠镇第一小学 杨 雪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侵蚀,或者家庭教育缺失等影响,很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产生错误的行为倾向,甚至无心向学,误入歧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虽然为数不多,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却很大。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善待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对他们的转化工作呢?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归根到底要用“心”。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教师真诚的爱,才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爱教师,尊敬教师,乐意听从教师的教导。由于问题学生思想认识有偏差,他们往往被教师视作包袱,有的教师持嫌弃厌恶的态度,这是不妥的。他们也是学生,也是可塑之材,更应得到教师的“偏爱”,这是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体现,是促使他们转化的力量之源。
2015年秋季,我班上的留守儿童小华,父母离异后,母亲改嫁他乡,父亲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只留下年幼无知的她和妹妹在家相依为命。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她们饥一顿饱一顿,渐渐养成了游手好闲和偷东西的坏习惯,隔三差五,就会接到同学的“告状”。有一次,小华偷了同学的一个计算器,由于怕老师批评,她带着妹妹逃学回家了。当天放学后,天下着濛濛细雨,阴冷阴冷的,我冒雨走进了小华破烂不堪的家。正在炉灶前生火做饭的姐妹俩看到突然而来的老师,惊恐不已。此时,我并没有直接查问计算器的事,而是把一个崭新的计算器放在她家的饭桌上,然后嘘寒问暖,详细了解她们家庭、生活和学习的情况。经过我耐心的教育和劝导,姐妹俩重返校园。从那以后,我更加关爱她们,需要文具时,会主动为她们提前准备好;要联系“远在天涯”的爸爸时,会用手机拨通她父母的电话……情感上的关爱,使姐妹俩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慢慢地,她们改掉了坏习惯,小华去年被还评为茂名市“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自我评价较差,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往往受到很大伤害,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恶性循环”。
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他们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信任,此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要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当问题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时,教师切忌恶语相向,应让学生有为其行为辩解的机会,给学生“台阶”下,再平心静气地指出问题所在,用善意的批评触及学生的心灵。否则,教师“泼冷水”,则会浇灭学生改错上进的“火花”。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他们的信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我班梁军同学,基础差,成绩差,课堂成了他的“地狱”。为了转化梁军同学,课堂上,我用尽激励之办法,鼓励他积极回答问题及完成课堂练习。每一节课,我都提出由浅入深的问题让他回答,对的加以鼓励,错的给予纠正,使他每节课均尝到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学习的自信心,取得了可喜进步:在期末考试中,我任教的数学他取得了105分,并被学校评为“优秀队员”。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些违纪的学生往往具有聪明伶俐且又调皮的特点,如果对这类学生在犯错时不加思索地指责或滔滔不绝地说理,教育形式单调,他们不但不接受教师的批评,而且会不屑一顾,耍无赖,甚至机灵地顶撞老师,使教师“黔驴技穷”,下不了台。这时,就要用行动影响他们,感化他们。
遇到这种事情,我会采取沉默宽容的方法冷处理,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表情去纠正违纪现象,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我班的小黄“懒病”发作,课堂作业推说没笔而不做,我掏钱买来给他。此招不灵,他又以肚痛、头痛为由伏桌而睡,我马上叫他到房间,给他药和开水,关切地询问病情,并要他躺在床上休息。这样,他终于体会到“撒赖”是行不通的,主动向我承认错误。以后上课,他再也没有诸多理由缺课了,并且能够认真听课,自觉完成作业。发现小黄有了进步,我马上在班里大加表扬,以增加他的自信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问题学生产生越轨行为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并体谅,坚信量变的积累就会质变。他们有少少进步,诸如拾到一块橡皮、一条红领巾、一支铅笔等鸡毛蒜皮的好事,虽是蛙步,却难能可贵,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精神振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的问题学生经过教育,虽有所转变,但尚未稳定,在一定的环境下会“旧病复发”。此时,教师切不可失望而放弃教育,要继续用爱温暖学生,用行动感染、用事实教育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感化教育,最终必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
转化问题生要有“长征”精神,靠一两次谈话,三五天努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首先,教师要多角度了解学生特点,包括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等。其次,要制定详细的转化周期表,包括思想交流、谈心、家访等的时间表。再次,要抓住时机,及时切入。
问题生就像是十字路口的盲童,既可能冲红灯,也可能冲绿灯。教师坚持以真诚、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谆谆善诱,诲人不倦;以教者“父母心”的心态坚持以爱施教,多“心”并用,多管齐下,转化工作就可水到渠成,这些“朽木”也就可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