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击资源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气息

2017-03-09 20:09:05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第八小学陈小兵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4期
关键词:预设思维课堂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第八小学 陈小兵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计划的课堂”,它应该具备“市场经济”的特点: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它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应当允许偏差的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而这一切,又都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那么,面对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偶发事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身经验、认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常常发生变化。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预设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设计好相关的教学思路。事实上,由学情变化而生成的资源很普遍,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面,由于学生的经验、认识不一样,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多方面的,教师在课前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充分了解每个学生,预设可能生成的资源,以“变”应“变”,这是使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如在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通分的作用,我提出了一个问题:“3/4和6/7谁大谁小?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其转化成同分母就可以进行比较了。教师再适时讲解今天的学习重点“通分”。眼看着教学目标就要达成了,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平常一个最爱琢磨的学生举手了:“我不用通分,我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来比较,这样还简单些,通分学不学无所谓。”诚然,这个学生所说的方法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可行的,但他的最后一句却是不合适的。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解题方法,并表扬了他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然后把对他最后一句话的评价交给全体学生:“那大家说通分是不是真的“学不学都无所谓”呢?你有什么看法?”此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思维也被点燃,课堂上议论开了:“这道题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大小很简便,那肯定还有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大小更简便的题目啊!”“这道题如果不只是要求我们比较大小,还要问我们大数到底比小数多多少,那不学通分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了。”……通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通分”的作用真正充分地理解了,而且那位学生也欣然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正是由于这样灵活地运用教育机智,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回答,课堂上才少了许多尴尬,多了许多精彩。

二、把握失误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灵动的课堂要求教师用理解的态度、真诚的爱心去聆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才会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提高修养和思维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据调查发现,教学方法好,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为人师表,诚信的教师,学生最喜欢。而对于学生喜欢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他们更会努力去学,老师的要求更会努力去完成。而数学课程内容丰富,有广阔的情感体验空间,更易于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更易感召学生。如一次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就出现了一次口误。书中定义:“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而我在教学时说成了“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有学生就指出:“老师,您这句话有点问题,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正方形是图形,它们不能等同。”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应该马上补救。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言,并且及时纠正了自己错误的说法,而后又借助这个错误教育学生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这样做,我发现不仅使学生在思维严谨性上受到了一次教育,我自己也在发现失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疑难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如在学习“等量关系”一课时,我引用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用等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把不可称量的大象改为零碎石块。然后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吗?这个问题一出,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说“可以把石头换成士兵更节省时间”,有的说“可以把石头换成木头,这样方便搬运”……在学生的心里似乎对“等量”有了一些理解。在讲解问题:甲和乙的比是7:6,乙和丙的比为11:8,甲和丙的比是几比几?学生马上找到了中间量“乙”作为桥梁,轻松自如地求出了甲和丙之比。尽管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能以“等量”为思想,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不同的思维碰撞,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灵动的课堂要求教师用理解的态度、真诚的爱心去聆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才会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绽放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教授时,我就直接入题:“对于圆你有哪些认识?”有的学生说,圆中的半径都相等;有的说,圆中的直径都相等;有的说,圆中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然后,我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验证一下大家的说法,把正确的说法写在结论栏目中。孩子们在合作中还不时的与老师交流着,师生之间非常的熟悉和默契,同学之前的交流和补充,让课堂一片生机勃勃。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完全靠背下来的知识或理论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身体历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我们过去听别人的“二手经验”和“二手知识”都太多,过分地强调理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收获。

猜你喜欢
预设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