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育红小学 王吴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有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去求学。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对于有的家长不惜一方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举家搬迁,为孩子求学近。如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沉重陪读之爱,究竟对孩子成长好不好。”这一话题一直争论不休,褒贬不一。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目前的陪读主要存在着生活陪读、监督陪读、攀比陪读和盲从陪读等四种。生活陪读,就是家长主要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给予孩子全方位的零距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监督陪读,就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自觉性不大放心,生怕他们不学习,让城里的生活晃花了眼,上网、玩游戏,更怕孩子变坏。攀比陪读,就是人家孩子陪上了大学,我也应该陪。盲从陪读,就是为数不多的家长,在陪读的"大好形势"的感召下,也随之汇入陪读者列。
随之而来的随迁型陪读现象目前在我国越演越烈,女性(母亲)已经成为陪读群体的主力军。同时在我身边一种新型的现象悄然产生“祖辈随迁陪读”。
为什么如此多的家长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陪读奶奶,今天我就走进她们去了解她们。陪读奶奶是我对她们几位老人的敬称。她们对自己的孙子、孙女的爱是无私的。她们对自己孩子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是伟大的。她们对孙子“言传不如身教”的教育态度值得其他家长及我去学习。
“为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曹奶奶告诉我,曹同学的父母在临沧大量山水电站,每个月轮流来昆明看望孩子。电站的总公司在昆明,但孩子的父母都在电站基地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电站附近也没有好的学校。即使在临沧就读,孩子同样得由她来照顾,所以他们家选择了条件更好的昆明。希望孩子在这能健康成长,学有所成。曹同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好学上进,有礼貌。不仅老师喜欢他,那些“调皮捣蛋鬼”也把他视为心中的偶像,是同学学习的榜样,更是同学暗下决心超越的对手。我一直认为这是曹奶奶辛苦付出所得的回报。但曹奶奶从未骄傲,一直都很谦虚,一直在不停的和我说,老师孩子贪玩,孩子思维不够敏捷,你要帮我多督促他。也许这就是孩子优秀的原因之一。曹同学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懂得奶奶陪他在昆明就读很不容易,租房子、搬家、租房子。一个年近70的老人,每天要接送他,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父母远在500多公里外的地方工作,为了给他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所以为了他们的付出,他更加努力的学习。
“老师很有责任心”。普婆婆的女儿和女婿都在阳宗海发电有限公司上班,周末能回昆明,但孩子得由她老照顾。她说阳宗海发电公司好多孩子在育红上小学,并且成绩优异,他们熟知的就有好几个考上了师大、云大附中的,觉得我们的老师负责任,所以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求学。小普是班里的班长,办事能力管理能力很强,学习成绩也不错,曹同学是他努力超越的目标。每天中午他都会啃一个大苹果,乐滋滋的和我说:老师,早上吃的是金苹果,中午吃是银苹果,晚上吃是烂苹果;我吃银苹果。孩子的乐观向上,离不开普婆婆的言传身教。普婆婆时常早上送完小普会约上曹奶奶一起去公园里转转玩玩。在她的带领下一群陪读奶奶送完孩子后的生活多姿多彩。要么逛公园,要么爬山……
“军人的孩子得学会独立、坚强”。谢婆婆的女儿在成都军区,服役部队在四川,女婿也是一名军人,虽然部队在昆明,但工作原因也没时间照顾孩子。谢婆婆毫无怨言的担下了照顾孙女的重任。小锦,妈妈不在身边,父亲是严厉的军人,管教孩子常用管教士兵的方法。谢婆婆很心疼孩子,对孩子要求不够严格。女孩心思细腻,有时贪玩作业不认真,时常找个种理由来辩解自己的错误。后来我慢慢的发现孩子不好学是因为希望父母陪伴在身边;婆婆为了她爱之沉重,压力很大。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祖父母随迁陪读让人揪心。
电视《陪读》中把祖辈陪读演绎的妙趣横生,值得我们深思。高三男生的陈雷,父母离异,爸爸服刑,“老革命”爷爷从小过分溺爱他,长大后又恨铁不成钢,为阻止他上网,棍棒相加,几次以死相胁,甚至用药把孙子灌昏送进精神病院,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自己装死失踪,留下“遗言”促使孙子醒悟。另一位陪读奶奶。“韦奶奶”——一个对孩子抱以厚望,认为他们非得考上大学才能光耀门楣的“老脑筋”。
“祖辈随迁陪读”与“留守儿童”不同之处是孩子进城学习,父母留在原地工作,祖父母照顾孩子的生活,陪同孩子学习。
1.容易形成溺爱
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2.思想观念陈旧
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3.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大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通过电话,很多父母时常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来探望一次孩子老人,给他们带来家乡的美食,或者带他们到外面改善生活,而对孩子的学习,及心理微妙变化无法察觉,孩子们时常说和父母无话可说。
4.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1.“陪读房 ”的走俏
新时代“孟母三迁”为了孩子,一些家长迁徙不定、辗转租房。祖父母随迁陪读,为来让其接送孩子方便,减轻老人的负担,在学校附近租房,是大部分随迁就读家庭的选择。“随着学区范围公布,家长们便以最快的速度定位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名校周边“陪读房”开启上涨模式。陪读房”给随迁陪读家庭带来的花销比其他陪读家庭要大得多。
2.“祖辈随迁陪读”乱象横身背后
孩子的户口一般都不在学校所辖区域。从农村或小县城到大城市求学,要想进家长心目再的理想学校,家长会使出“十八般武艺”,拖各种关系,找各种中介,出各种费用。
3.培训老“书童”
一些家长们往往会担心孩子们在新的学习环境里面不适应,跟不上大家学习的节奏,从而影响了学习质量。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学习上依靠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老师和家长就好像是“保姆”而随迁陪读的祖父母无法辅导督促其学习。老“书童”和孩子一起进各类培训辅导班,和孩子一起学习,“劳民伤财”。
“可怜天下父母心”更可怜天下祖父母心。祖辈陪读,都是为了孙辈的教育大计。在照顾孙辈生活起居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注重对孩子心理的疏导和自控能力等情感因素的培养。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到,陪读祖父母们其实很无奈。究竟怎样的一种陪读方式才是对孙辈最好,同时也让自己不受累呢?
1.保持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2.做到心理健康,情绪稳定。
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
4.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5.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
6.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8.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9.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10.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1.不要一味的牵就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明白:我老了来陪读并非怕你吃苦,不能自立,主要是为你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你更好的长身体长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提升你生命的价值和品位。变祖父父母之爱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陪读的正诱导、正迁移。
2.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信念是一盏明灯,自觉性是实现信念的重要保证,有了这些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协调好孩子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及时发现孩子环境中、生活中、学习上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循循善诱,协同解决,让孩子轻装上阵,轻松起来,更有利于孩子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前半辈子交代给儿子,后半辈子交代给孙子,他们都还不领情。”陪读老人的心声。
1.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一种责任
即如何塑造一个生命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渗透到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之中,用责任来呼唤责任,"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父母有父母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任务。”,父母努力工作本身就是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应该做的更多的是不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主挖掘潜能。
2.作为子女,孝顺父母也是一种责任
而不该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父母。父母心甘情愿地为孙辈付出,无怨无悔。“随迁陪读”在他们看来是一种不能推卸,不能敷衍,更不能半途而废的责任。似乎这是骨子里的差事,他们毫无怨言,心安理得地为儿女默默付出着。子女是否该给予回报?让父母轻松的安享晚年,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祖父母随迁陪读”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在生活上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在行为上能得到约束和引导。然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并不值得提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现在所谓重点校和薄弱校的教育投入和师资质量相差很大,难怪家长舍近求远去择校陪读。如果教育能均衡发展,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水平相当的好学校,陪读现象肯定会减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马和民认为,家长要理性看待陪读,从现实出发考虑什么样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需要和孩子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家长要知道,单纯的学业优势并不足以让孩子在社会上自立。在我看来希望孩子们一直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辜负这些为他们辛苦付出的人们,不辜负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