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菲
外语习得中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分析及教学启示
宋晓菲
母语思维对外语习得的迁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通过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母语迁移的影响,对母语迁移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有重要启示。
外语习得;母语思维;迁移;教学启示
母语思维对外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关心的问题。“迁移”最初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先进行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行为主义学派率先使用了“语言迁移”这一术语,它指的是一个人在母语学习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影响其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Odlin认为先前习得的语言主要是母语,因母语和目的语的共性而引起的迁移,其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因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迁移使学习者把母语中的知识不恰当地运用到目的语中,对目的语学习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即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1] 129-140
近年来,关于母语思维问题的探讨日益深化,对英语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母语思维对外语习得的迁移过程是一个复杂并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过程。这些研究对于语言发展、文化普遍性以及社会语言问题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母语思维客观存在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或干扰外语习得。
(一)语言因素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基础知识由语音、词汇、语法这三大要素构成。这三大要素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当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的影响时也往往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音
语音迁移一直是第二语言学习中较为明显的迁移现象。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汉语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掌握,如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往往会借助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的相似发音;另一方面,汉语的影响也会阻碍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英语语音。由于英汉语音体系之间的差别,不少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到汉语的影响和缺乏系统的英语语音训练,经常会遇到英语语音学习上的问题。就语调而言,汉语通过四声来辨义,发音相对平缓;英语通过音调辨义,侧重连贯性及重音,强弱音较为显著。很多中国学生受到汉语语调的影响,说出的英语显得比较生硬, 缺少抑扬顿挫感,也没有英语的那种流畅感。就音素而言,两种语言差别显著。英语语音有清、浊之分,而汉语没有;就音节而言,英语语音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而汉语都是单音节;就音位而言,汉语的35个韵母和英语24个元音,汉语的23个声母和英语的28个辅音在音位和发音上基本没有相同的,有的英语元音和辅音在汉语语音中根本不存在。正确的语音知识是良好听说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汉语语音的影响,其负面作用将显著地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能力差,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2.词汇
词汇是语言构建的基石,是语言学习的关键。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只能传递少量信息;没有词汇,任何信息都无法传递”[2] 111。McCarthy也曾指出:“不管学习者第二语言的语法掌握得多好,不管发音多标准,但如果缺乏足够的词汇,便不能用第二语言成功进行交际。”[3]24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习惯和思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形、词性和词义方面。
就词形而言,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中国学习者在多年的母语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用偏旁部首来分析汉字的形态,在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时,也有前后缀和词根。学习者可以通过汉语与英语的词形规则分析其组成部分以便加深记忆。就词性而言,汉语词汇的分类主要是按照意义进行划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只重视其大意而忽略其词性,造成用法上的失误。而英语则通过前后缀来改变词性,如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不同的后缀的形式表示不同的词性。就词义而言,英语的词汇可以分为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内涵意义中包含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及联想意义等功能。英语的概念意义词汇,如一些专业术语,大都可用汉语中相应的词汇表示。词义作为语言意义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二语习得者获得目标语的途径之一。国内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的词汇表都有汉英对照释义,容易造成初学者将英汉概念意义完全对等。然而,词汇与概念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事实上,朱纯认为“两种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汇是处于概念的从属或部分相合的关系中,词义完全相合的是极少的”[4] 216。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即使概念意义基本一致,其在文化内涵上也必然会存在差异。
3.语法
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虽然分属不同语系,但在语法方面也有一些共性,如都有不同词性的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句子主要成分也都是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都有各自的构词及造句规则:如肯定、否定、 疑问、命令等语气的常规表达方式等。这些相似性语法规则都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很难避免学生把汉语规则盲目套用到英语语法之中的现象。如在英语语言规则中,动词必须与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而汉语无此要求。最明显的差异还表现在英汉语言在词序方面的不同,汉语中疑问句和陈述句次序相同,语调发生变化;而英语的疑问句则需要将助动词提前变成倒装句,因此中国学生常搞乱词序。因此,受到汉语思维的干扰和影响, 学习者往往会生搬硬套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尤其在写作和翻译时出现不合规范的中式英语。
(二)文化因素
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两种语言在各种层面的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Richards指出,“民族间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及表达方式的不同,使得形式相同的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语用功能各异,将一种文化中的套语转移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往往会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5] PF28。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导致汉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者倾向于将本民族的价值观渗透到目的语中,在交际时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用词,因为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犯错,由此造成母语思维的迁移误用到目的语中,带来误解和不便。同样,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也会表现出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人见面问候时常以“上哪去?”或“吃了没?”作为开场白,但如果以对应的英文 “Where are you going?”或“Did you have dinner?”为开场白问候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就会引起对方的不解。类似的迁移经常发生在英汉的致谢语、道歉语、称赞语中。这也是不合规范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心理因素
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语言差距的认识影响了语言迁移和语言输出。Kellerman对语言心理类型的解释是:“学习者在心理上对自己的母语和他们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间所存在的距离有一定的感知。正是这些感知构成了语言心理类型。”[6]这个心理类型往往是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学习者对二语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比如,学习者可能刚开始认为一种语言与自己的母语很相似,但后来发现差异比想象中的大,如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就有这样的体会。反之,学习者可能开始认为一种语言与自己的母语差异很大,但后来经过深入学习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比想象的多,如英语或法语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根据对不同语言的认知,不断调整自我心理感知,增大或缩小心理距离。
学习者有时在交际中并不完全使用地道的目的语表达方法,而是有意识地保留其母语特征, 以示其民族性, 尤其是在某个以民族为集体的交际场合。Odlin认为在某些交际场合,语言习得者会有意识地使用标准的目的语表达,而在某些交际场合,语言习得者会自由地借助母语来增进交流。[1]例如:在教师有所要求的课堂环境里或是正式的演讲比赛中,学习者会注意遵守目的语的语言规则,但是若在课外自由参加的活动中,学习者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
从目前外语教学现状来看,当前环境下外语习得者想要完全摆脱母语思维的干扰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的母语知识系统在进行二语学习之前就已经内化,母语思维已经根深蒂固。绝大部分的学习者都无法脱离母语环境来习得英语,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将母语知识习惯及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或干扰作用。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语言迁移规律,有利于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一) 促进母语思维的正迁移作用
1.合理使用母语讲解,降低学生情感焦虑
陈立平的研究表明,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母语的恰当使用不仅有益于对目的语的理解, 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尤其是在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时,可以避免全英语教学给学生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学生不用再为没有听懂教师的问题或讲解而担心。[7]同时,学生翻译长难句或遇到专业术语时合理适量地使用母语回答问题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补救。
2.充分利用语言共性,引导母语正迁移
语言的共同性,指的是各种语言共同具有的特征。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多联系英汉之间的相似点,通过联想记忆和恰当的对比分析将新的语言知识教给学生。如英汉句子语法结构中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等基本成分,都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都有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结构等。在进行英汉语言的对比教学时,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汉语和英语的语用差异上面,这样虽然能够使学生注意避免负迁移的干扰,也会使学生忽略其相似性,无法激发学生对语言普遍性的感知。因此,利用母语尽可能多地掌握共有知识,才能充分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3.利用母语扩充背景知识,促进相关知识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使用全英语授课很可能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影响知识的吸收。转用适量母语教学后, 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对于学生来讲,一般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阅读速度会大大高于使用外语阅读的速度,因此,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汉语书籍获取大量的知识,促进对相关英语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学科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其建立自信心。
(二)避免母语思维的负迁移作用
1.加强英汉对比,避免生搬硬套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无论是在发音、语法规则方面还是语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归纳出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及其结构。对比英汉差异有利于学生意识到母语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母语负迁移影响。教师在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讲些英语特殊句法、词汇与词法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英汉差异对比,突出英汉不同,增强教学效果。
2.树立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差异的误用
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屡见不鲜。由于学习目标所限,学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学语法、做练习上,造成文化意识的缺乏,给语言学习带来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意识,逐步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无论在词汇学习还是语法结构方面,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自主阅读时,教师均应让学生注意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注意根据语境、身份或场合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努力消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用。
3.加大英语语言输入,避免汉语思维定式
教师在合理适量运用汉语讲解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学生汉语思维定式的干扰。教师要鼓励学生接触大量的英文原版报纸杂志、文学原著、英文广播和原声电影,多与英语国家的外籍友人用英语交流,运用大量真实鲜活的语言材料, 逐渐形成英语思维, 减少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母语迁移有各种表现形式,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也不尽相同。运用母语思维输出母语知识,借以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这既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外语习得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教师应注重母语思维的作用,采取有效的策略或手段,积极利用其正迁移作用促进英语教学,同时,要有意识地通过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分析,尽量避免母语思维所带来的学习障碍。
[1]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 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72.
[3] MC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 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 RICHARDS J C.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 KELLERMAN E.Transfer and Non-transfer: Where We Are Now[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9(2): 37-57.
[7] 陈立平. 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5) : 34-40.
(责任编辑 毕凌霄)
1006-2920(2017)01-0122-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1.025
宋晓菲,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外国语学院讲师(郑州 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