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诚”之内涵及其在医学伦理中的价值

2017-03-09 22:49:16
关键词:中庸医者医德

田 莉 闵 锐

(1湖北理工学院 医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2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医疗卫生教学部, 新疆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833400)

论先秦儒家“诚”之内涵及其在医学伦理中的价值

田 莉1闵 锐2

(1湖北理工学院 医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2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医疗卫生教学部, 新疆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833400)

“诚”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我国伦理道德规范的本体基础和价值之源,是仁爱之本、为人之道,更是从医者自我修养的重要基础。深刻理解“诚”之内涵,有利于从医者树立职业使命感、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医学伦理素养。

先秦儒家;诚;医学伦理

Technical School,Boulder Tara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Xinjiang 833400)

先秦儒家学说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1]。由于其“不离日常”及“以身载道”,两千多年来已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是中华文化区别其他文化系统的根本特征[2]。“诚”是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是我国伦理道德规范的本体基础和价值之源[3],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借鉴“诚”之思想精华,使其成为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灵根植被,对构建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提升从医者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诚”的内涵

先秦儒家学说集“诚”之大成,整个漫长的古代社会关于“诚”的思想,都是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经》观天道以立人道[4]。“忠信所以立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文言》)将“诚”认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论语》中孔子将它视为“仁”的具体体现。《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则先后对“诚”之思想进行了继承和阐发,形成了关于“诚”的一整套思想体系[5]。

(一)“诚”——仁之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一共有109处。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仁”的解释往往不同。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克己复礼为仁”等,体现为多层面多维度的有机整体。傅佩荣教授系统研究先秦儒家哲学,认为孔子的“仁”揭示了人性的真相,亦即人性在人生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展现其力量,使人由真诚而自觉向善[6]。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论语》中的大量论述,都在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做人、处事,都要真诚而不虚伪。人只有真诚,才能激发自身内在的力量,朝完美的人格目标努力,去实践“仁”。

(二)“诚”——人之道

《孟子》《中庸》中“诚”有着重要地位,赋予其深刻内涵。“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20章》)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把“诚”提升到天道的高度,认为“天”有其既定规律,是客观的独立,其本质是“诚”,真实无妄。人是自由的,有多种选择,让自己真诚是做人的正确途径,是人的理想状态[7]。孟子还进一步突出了“诚”在社会领域、人际关系方面的正面价值功能。“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孟子阐述了他的人生逻辑:一个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并真诚地反省、以诚待人,才能让父母高兴、得到朋友信任、获得上级支持,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理想。“诚之者”不同于“诚者”,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身体力行。“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第20章》)要让自己真诚就要选择善行并且坚持下去,经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20章》),达到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第23章》)只有做到极真诚,人才能充分实现他自己本性的要求,才能教化众人,实现人存在意义的最大化。

(三)“诚”——修以德

儒家经典《大学》阐释了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以及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提出有名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系列的学习、修养、实践及验证的过程。冯友兰先生分析其核心就是“修身”,也就是“明明德”[1]。“诚意”作为修身的途径和手段,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发,有善有恶” 。显然,诚意比格物、致知更具道德色彩。一个人只有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正心修身并且易有成效。

(四)“诚”——内守正

“诚”是内在的。从主体看,“诚”是自我的状态而非人际关系。“诚信”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诚”可以显现为“信”,但“信”不一定“诚”。“信”指外面的事,在人际间验证。荀子曰:“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大”与“知”只有通过“诚”才能化万物、万民[3]。“诚”也是自我的统一,因心中的真实情况会显示于外在的言行上,“诚于中,形于外”。当一个人的内心真诚不被扭曲或遮蔽,可以内外如一、做个真实的人,就会有种快乐由内而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这也是人性向善的本性使然。

二、“诚”在医学伦理中的价值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医学与人的生死安危密切相关,维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是极其特殊的使命。医德行为要进入自律阶段,需要“诚”作为基础。

(一)至诚至善——树立医学职业的使命感

医学伦理规范的落实,需要从医者的践行,其核心是从医者向善和进取的主观愿望以及积极努力[8],也就是“人之道”。“至诚”是对从医者情感态度的要求,“至善”是从医者应努力达到的境界。什么是至善呢?朱熹说:“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穷尽天理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境界。“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20章》)达到医德自由,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从医者的道德理想。从医者应志存高远,秉承大医风范,情至诚,心至善,志必坚。使命感是一个人行使社会责任的无限动力的源泉和保障。有使命感的人才会为了心中的理想作出永不停息的努力。“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中庸·第26章》)从医者只有树立了崇高的职业使命感,才不会计较个人的一点得失、一时荣辱。

(二)以诚待人——提高以患者为本的自觉性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从医者必须树立“以患者为本”的理念。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方式的“非人化”已引起人们的忧虑。哲学家图姆斯在《病患的意义》一书中说:“医者,你只是在观察,而我在体验。”揭示出医者观察的疾病与患者承受的痛苦不是一回事。孟子指出,每个人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它们可以发展为善行,但需真诚而自觉地成为行为主体,行善的力量才能由内而发[9]。当我们反思临床问题,考虑如何关爱患者时,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脱离实际的道德高地。以“诚”出发,深刻反思医患关系本质,以诚待患,建立同理心,提高“以患者为本”的自觉性。“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从医者的真诚情感,不仅有助于对患者的慰藉,还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三)诚意修身——加强自我修养的真诚性

医德修养是一个道德自律的过程。在自我不断完善过程中,有着真诚的态度尤为重要。在儒家看来,“诚意”意为“勿自欺”,即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不要欺骗自己,良心不能被外物遮蔽。何谓真诚?《易经》指出:“闲邪存其诚。”即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只要知道什么是不对的事情,就不能去做。当前我国医疗环境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到个体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在期待大环境完善的同时,作为医德行为主体的从医者有责任重铸职业诚信。当我们面临各种利益诱惑时,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严格自律。“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24章》)“诚”的品格需要自我实现,不依赖外力。人性是不完美的、是动态的,我们常需用严肃的态度来持守内心的真诚,不断加强自我的医德修养。

(四)内诚外形——重视医德修养的实践性

医德修养必须在医学实践中进行,知行统一是医学伦理素质养成的必由之路。《易经·文言传》中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意思是用严肃的态度持守内心的真诚,用正当的方式来规范言行的表现。因人有意志及自我选择的可能,当选择不应该做的事,内心会有不忍、不安的感受,这是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故必须真诚的面对自己,行为上不做伤害患者、违反医德的事情,言语表达恰到好处。从医者不偏不倚的判断不能屈服于一时冲动的决定,需“用情不动情”。从医者在医学实践中,内心的真诚凭借各种言行外显出来,展示其固有价值,接受患者和社会的检验,也使自身伦理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三、结语

儒家“诚”是天道,具有超越性、普适性、独立性,是我国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之源。先秦儒家哲学对此进行了精辟的阐释,本文难窥其全貌。我们应从丰富的优秀传统资源中汲取灵感,将“诚”之思想精华,与现代医学伦理融合,使我们的民族基因得以传承,使从医者的伦理素养得以提升。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2,176.

[2] 范瑞平.人文走进临床:“诚之者”之道[J].医学与哲学(A),2014(6):43-47.

[3] 龚建平.先秦儒家“诚”的内涵、思想渊源及其文化意义[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

[4] 傅佩荣.易经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7.

[5] 于民雄.浅说“诚”——以先秦儒家经典为例[J].贵州文史丛刊,2008(4):36-39.

[6] 傅佩荣.论语译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6.

[7] 傅佩荣.大学中庸译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76,7.

[8] 孙福川.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228.

[9] 傅佩荣.孟子译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234.

(责任编辑 尹春霞)

On the Connotation of Pre-Qin Confucianism's "Honesty" and Its Value in Medical Ethics

TIANLi1MINRui2

(1Medical School,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2Medical and Healthcare Teaching Department, Bo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pre-qin Confucian philosophy,"Honesty" is the core of the ethical norms and the principal value in China.It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benevolence,the rule of conduct,an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edical practitioners' self-cultivation.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honesty" will enable the medical practitioners to fulfill their career mission,to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medical ethics.

pre-qin Confucian;honesty;medical ethics

2016-03-24

田莉,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医学伦理。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3.015

G641

A

2095-4662(2017)03-0080-03

猜你喜欢
中庸医者医德
中庸自明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14
我是医者
草原歌声(2020年1期)2020-07-25 01:45:18
非常医者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