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芳,潘明福
(1.湖州师范学院 学生处,浙江 湖州 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传承“明体达用”校训,涵养当代“君子之风”*
——湖州师范学院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朱小芳1,潘明福2
(1.湖州师范学院 学生处,浙江 湖州 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求将其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融入青年大学生的立德树人过程。儒家君子人格中含有“立德树人”的传统,与当代高校德育目标一致。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胡瑗在湖州讲学时期提出的“明体达用”与君子思想一脉相承。湖州师范学院将“明体达用”作为校训,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当代大学生身心特征和社会需要,发挥百年师范教育优势及全国文明单位的建设经验,将文明修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儒家“君子人格”进行现代转化,把培育学生“君子之风”作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广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传统文化;君子人格;大学生;德育;胡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融入青年大学生的立德树人过程。
湖州师范学院坚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寻找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发现儒家君子人格中含有“立德树人”的传统,与当代高校德育目标一致。学校将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作为校训,与君子文化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此充分肯定:“你们这个校训还是不错的”,“明体”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志向,“达用”就是做有用之人、有为之士,“明体达用”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习近平赋予校训以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学校从创新君子胡瑗之“湖学”精神出发,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当代大学生身心特征,发挥百年师范教育优势及全国文明单位的建设经验,将文明修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将“明体达用”进行现代转化,把培育学生“君子之风”作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广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培育广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投身社会实践的强烈责任感。目前,“君子之风”已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成为学校德育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强化顶层设计,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培育君子文化,关键在于与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相结合,学校党委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倡导文明修身,弘扬君子之风”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国家《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为精神,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于打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湖师样本”,在学生中倡导“寻根铸魂,明德修身,知行合一,从我做起”的自觉追求,培育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树立“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塑造“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塑造新时代的“君子之风”,为毕业生打上“湖师烙印”。提出《“君子之风”建设五年规划》,制定“博文雅行计划”“魅力校园计划”“风范引领计划”“公益实践计划”“学海争锋计划”,将其作为学校一项文化发展战略。学校成立了“君子之风”建设领导小组,将教学、学工、宣传、思政理论等多条线进行融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精神。
(二)提炼精神内涵,实现君子人格的现代转化
胡瑗“明体达用”思想源于孔子的君子思想,既包含了君子个人的人格修炼,也包含了君子强烈的入世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学校组建君子文化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凝练当代“君子之风”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新型礼仪文化培育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学校认为“体”即个人品德,重在培养学生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勇担当的责任意识,“用”即综合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也应突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超的师范技能。因此,本着基于传统,顺应时代,面向未来的原则,赋予“君子之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基于传统,即“君子之风”建设涵括“仁义礼智信勇艺”七个方面内容;顺应时代,即君子之风建设契合党和国家对现代化人才的期待和要求;面向未来,即“君子之风”建设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的文化传承者和创造者。最终,提出了下列内涵:“君子之仁,乃爱心之基,重在爱人爱己、友善包容之品性;君子之义,乃责任之魂,重在助人自助、自信担当之正气;君子之礼,乃行为之范,重在乐学睿智、勤思勤为之学养;君子之信,乃立人之本,重在忠诚守信、求真务实之守则;君子之勇,乃不惧之畏,重在敢闯敢干、创新创业之品格;君子之艺,乃师范之业,重在礼乐书述、敬业奉献之才干。”
(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德智结合的育人格局
“君子之风”的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为突出“明体达用”校训的核心在于德与智协调发展的特点,要求全校五十多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过程中,以“君子之风”建设内涵的七个子目标为指导,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设立培养目标,制定授课计划,构建符合“君子之风”培育目标的课程体系,形成各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德育文化。如工学院突出培育“工程师文化”,强调君子之勇,即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教师教育学院突出“师范文化”,医学院突出“奉献文化”,强调“君子之艺”和“君子之仁”;商学院强调“君子之信”;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强调“君子之艺”等。各学院将“君子之风”建设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一院一品”文化品牌。
(一)构筑课程体系,加强对君子文化的学习
践行“君子之风”的前提是要领会君子文化的内涵,为此学校融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资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学习体系。学校将“君子之风”建设的德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重点解决学生对君子文化的理解和体验问题。显性课程方面,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课+通识核心课+心理健康课+创新创业课+人文素养选修课”为主的课程体系;开发《国学智慧与君子人格修养》《君子礼仪与大学生形象塑造》两门通识核心课,面向师范类学生开设;将“君子之风”的内涵理解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规划课融合,制定校本教材,成为全体学生第一课堂的必修课;实行“必修+选修”的模式,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16门选修课,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受力。隐性课程方面,组建专门的师生讲师团,开设“君子文化讲坛”,开设八个方向的专题讲座,将内容融入新生始业教育、毕业教育、党课、团课、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必修课。
(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学校以“君子之风”培养目标为导向,制定了融专业培养与课外行为于一体的评价体系。为突出对学生“君子之智”和“君子之勇”方面的引导,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划出12个课外学分、2个实践学分用于鼓励学生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科研、创新活动。为加强对学生“君子之信”的引导,修订了《学位授予办法》,将诚信与毕业、学位直接挂钩,对诚信缺失学生实行学位授予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大学期间表现进行记录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修订《荣誉称号评定办法》《奖学金评定办法》《违纪处分办法》《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君子之风内涵”融入学生行为管理中,突出学生诚信、仁爱、创新、法治方面的教育引导。学校常年开展学风督查、文明寝室检查、校园文明巡逻,检查结果与二级学院考核、学生个人考核挂钩。近年来,学生考试作弊比例明显下降,创新创业率、考研率逐年上升,学生行为日益规范。
(三)培育“仁”文化,提升学生“仁者爱人”的能力
“仁”是“君子之风”的核心和基础,核心是爱己、爱家人、爱国家。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缺乏生命教育,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逐年上升;对待父母多索取少回报,对待国家和社会多批评少肯定。为倡导“仁者爱人”理念,学校连续15年开展“感恩月”系列活动,借助寒暑假、重大纪念日开展“爱的旅行箱”“给父母的一份礼物”等一系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的活动。连续15年开展“承君子之风,修美丽心灵”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各类团队辅导、人际交往培训,培育诚信、谦和的品质,引导学生维护好心理健康、孝顺父母、与他人和谐相处。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小课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内容涵盖学生成长时期所有心理问题。学校构筑了心理健康四级网络机制,建立了“危机干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爱人爱己,珍爱生命。为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和爱国热诚,与学生党建紧密结合,借助国庆节、建军节、“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契机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四)建设“义”文化,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仁”的外在表现为“义”,体现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弘扬君子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君子精神。学校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专业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在服务社会、感受祖国发展成就中增强国家荣誉感,每年组织专业实践团队近百支,参与学生达到100%,平均每人每年实践时间超过10天。在“两学一做”教育中开展“百个学生支部结对百个社区支部”活动,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为湖州近百个社区提供党建服务、社区治理、文化艺术、科技卫生、幼儿教育等专业服务,“全民健身服务团”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阳光医疗服务团”“三点半学堂”等深受群众欢迎。学校创新志愿服务活动评价管理机制,将学生志愿服务时间和表现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与学生各类评优评奖挂钩。目前,全校95%的学生为注册志愿者,有74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活跃在校园内外。近三年,组织了74支志愿服务团队,仅一年时间就达到47135小时,平均每人20小时,最长的达186小时。涌现了一批时代君子式的榜样人物和集体,商学院“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团”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助残人”“浙江好人榜”“中国好人榜”及“最美浙江人”之“青春领袖”“浙江骄傲”;教师教育学院留守儿童关爱团十多年来坚持发挥专业特色开展义务支教,温暖了1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涌现了护理麻风病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潘美儿、感动浙江十大人物之“援建夫妻”、远赴数百里捐献“熊猫血”救人的史洁文,捐骨髓救助11岁小女孩的芮航,坚持为山区孩子办免费补习班的汪婉萍等一批先进人物。
(五)建设“礼”文化,培育学生彬彬有礼的行为修养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学校与学生课外学分对接,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涵盖思想政治、文明修身、创新创业、实践公益等十个方面,突出学生在“仁义礼智信勇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学生奖惩直接挂钩,并存入学生档案,成为大学生的“特殊档案袋”、学生行为引导的“指挥棒”。面向师范学生开设《君子礼仪与大学生形象塑造》必修课,将中华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在校园生活、社会活动、职场、个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活动均纳入其中。同时,将礼仪训练纳入学生党课、团课、主题班会活动中,成为学生骨干的必修课。成立大学生礼仪与形象塑造中心,开展礼仪文化年、尊师重教活动,培养文明有礼的大学生。学校连续十二年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加强学生在校园各个场所的礼仪文明教育,从“寝室”“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形象、风度和自信,培育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一)做好经典传承,让学生濡染优秀传统文化的醇厚魅力
根植湖州“博雅”文化沃土,广泛开展阅读经典活动,每年开学典礼上为新生赠送国学经典书单,开展校院两级各类读书活动:学工部“从游读书会”,图书馆“左尧微言堂”、艺术学院“艺术导读”、文学院“读书月”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学生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成立国学社、弘礼社、远方诗社、书画协会等学生社团,诵读《论语》《大学》《菜根谭》《史记》《唐诗宋词》等,每年开展阅读经典读书活动近三百场,举办主题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话剧表演、诗歌朗诵数百场,引导学生习“君子之学”、长“君子之识”、扬“君子之德”、从“君子之行”。成立美育委员会,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节活动,不仅将《牡丹亭》《孔子》等优秀传统曲目引入校园,更是举办上百场音乐会、数十场原创话剧表演,让学生在高雅的艺术氛围中提升文化艺术修养。
(二)做实“从游”文化,让学生濡染榜样人物的人格魅力
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胡瑗在湖讲学时因爱生如子,“从游者数百人”。为加强榜样文化建设,开设“胡瑗大讲堂”,邀请将军罗援,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学者彭林、于丹、道德模范等来校传播爱国理念、中华文化与道德观念,活动自创办以来,共邀请了30余名大家学者,举行报告会30余场,参与师生达4万余人次,师生反响热烈。每年开展“五四青年奖章”“十佳大学生”“省优毕业生”获得者事迹宣讲会,让学生学习身边同学的事迹。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榜样选树体系,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教师育人情况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目标直接挂钩。设立胡瑗教师奖、陆增镛教师奖、育人模范、我最喜爱的教师、“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评选,选树了一大批师德高尚、师风纯正的优秀教师。学校领导亲自示范,开设“从游茶约”心灵对话平台,每月与学生代表开展深入谈心,每年为新生做“书记校长话成长”报告。学校教师纷纷效仿,陆续增设“教授茶叙”“处长有约”等交流平台,每年开展各类师生交流活动上百场。
(三)做美文化标识,让学生濡染良好文化环境的有形魅力
湖州人文荟萃、文脉温润,产生了一千多名进士,十六位状元,是革命家钱壮飞、海空卫士王伟等人的故乡,更是湖笔的故乡、丝绸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祥地。学校为此将湖州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建好沈行楹联艺术馆、状元馆等文化场馆,向学生展示前贤君子情怀,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对校园道路、楼宇、公寓、食堂等重命名,“立德、立功、立言”三路激励师生追寻君子“三不朽”,四幢行政楼分别以“明达、明知、明礼、明德”命名,体现修身励志的含义和校本文化内涵,“红蓼苑”“弁风苑”“苕韵苑”“叠翠苑”“鸥波苑”等是三个校区学生公寓名称,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涵义,体现了高雅隽永、内涵丰富的文化特质。在校园交通要道、教学楼等显著位置绘制“君子之风”主题墙绘,建设“君子园”主题公园;开设校园流动景观项目,举办“君子四艺”风采展示活动,让广大学生置身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濡染“君子文化”的魅力。
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核心,这是一种值得人们毕生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他自谦即使自己也远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但孔子同时说“己欲仁而斯仁至矣”,说明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也是一种不断追求理想的现实人格,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理解,才使得“君子人格”历经千年不衰,也正是因为追求理想本身的动人价值让君子文化可以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推行“君子之风”建设,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塑造出完美的“君子”,但通过推行“君子之风”,我们若可以让更多的师生来关注君子文化,了解、认同君子文化,尊重民族文化,进而努力让自己不断追随君子的脚步,将“君子之风”作为自觉追求,形成良好的个人风范,校园形成良好的风气,并成为学校的一种风格传承下去,那么这就是成功之处。
[1]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6.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4).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4-10/11/content_10765449.htm.
[5] 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EB/OL].(2014-10-1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11/177847.html.
InheritingtheMottoof“EducationforUse”,andConservingtheContemporary“GentlemanStyle”——HuzhouTeachersCollegebasedon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tocultivatestudents’socialistcorevalues
ZHU Xiaofang1, PAN Mingfu2
(1.Students' office,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2.College of Chinese,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t the cor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demanded that it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urse of the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maintain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e Confucian gentleman's personality contains the tradition of “Education for Moralit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Yuan, a famous educato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ame down with the similar idea of “Education for use”.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for 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uzhou University, taking “Education for use” as its school motto, takes advantage of its centennial norm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national civilized units to integrate cultivation of civilizations with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s to give the Confucianism “Gentleman Style” a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it takes cultivating students’ “gentleman’s style” as the moral end of the project, so that students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recogni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goo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will help students to adhere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stand, firmly have confidence in our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gentleman pers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Hu Yuan
G641
A
1009-1734(2017)11-0102-05
2017-10-22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厚植君子之风,创新高校学生德育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研究》(16GXSZ013YB)、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培育现代君子人格,构建高校一二三课堂协同的大德育体系》(JG20160176)成果。
朱小芳,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学工部长、学生处长,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