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社洪
(衡阳师范学院 法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彭玉麟梅花诗的身世家国之叹述论
宋社洪
(衡阳师范学院 法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彭玉麟以梅花诗画闻名,自称“一生知己是梅花”。就其存世的160余首梅花诗而言,无论感慨梅花之清香寒素,梅落之飘零冷清,梅干之虬枝撑持,梅芽之生气盎然,都有其现世之关照,并非完全为情而作。他在梅花诗中寄寓的身世家国之叹,伴随着他东征太平军、巡阅长江、督兵抗法而烙上了晚清的时代印迹。梅花诗不仅是彭玉麟一生的刻画,亦是晚清政局日渐衰败的佐证。
彭玉麟; 梅花诗; 身世家国之叹
对于彭玉麟的研究,不能回避的是他的梅花诗画,李鸿章挽彭玉麟联云:“不荣官府,不乐室家,百战功高,此身终以江湖老;无忝史书,无惭庙食,千秋功在,余事犹能诗画传。”彭玉麟以梅花诗画闻名,自晚清以来的文人学者多渲染其梅花诗画为情而作,其间虽有关于“梅姑”的争论[1]208,但几乎众口一词认定彭玉麟是为情画梅。以往研究论彭玉麟梅花画者居多,但梅花诗鲜有论及。笔者考察彭玉麟存世的160余首梅花诗的结果,认为彭氏梅花诗并非完全为情而作,更多的是身世家国之叹。
彭玉麟的梅花诗可大致分为两类:题画诗和杂咏诗。题画诗都有年代可考,而梅花杂咏诗一般很难考证具体年代。目前有文史资料记载的梅花诗有160余首。彭玉麟的梅花诗绝大部分并不为某段感情而作,而是借梅自励自遣之作。若说到确实为一段感情而作的梅花诗,在160余首中只有两首:
十年前事忆江东,酣梦罗浮酒肆中。难得美人舒醉靥,春风酝酿笑颜红。
纤尘不染玉生光,出浴梅妃靓淡妆。记得吟香亭子上,美人轻着苎罗裳。
判断这两首诗不是写梅而是写人的依据有三。其一,时间。这两首诗的年代不可考,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为彭氏对往事的回忆。“十年前”显然是往事了,“记得吟香亭子上”分明也是回忆的语调,换言之,这两首诗写的都不是作者面对梅花的实景,而是回忆中的画面,这与彭玉麟绝大部分梅花诗写实景的风格是迥异的,可以推测是彭玉麟对往事中一段感情的回忆。其二,地点。彭氏梅花诗画的场景一般没有确切的地点,为梅花配景的一般是月,如“俏立凌波娇不语,珠檐半卷月昏黄”[2]172;是雪,如“天教寒梅品独仙,玉容得雪更清妍”[2]174;是山水,如“不在山边即水涯,尽供新意与诗家”[2]190。月、雪、山水不必拘定一处。这两首诗一反常态,明确标明了地点:酒肆、吟香亭。说明在彭玉麟的记忆中,确实有一段感情真实地发生过,时间地点历历在目。其三,作者的用词迥异于其他的梅花诗。梅花有红、黄、白、绿等多种颜色,彭玉麟的梅花诗中很少写明梅花的颜色,他对梅花颜色的描述最常用的词汇是“素”、“淡”等,如“罗浮仙子绝缁尘,皎洁姿容太素身”[2]186,又如“相看别样有丰神,缟素衣裳淡着身”[2]173。彭氏写梅花很少用浓艳的词语,但第一首诗中“春风酝酿笑颜红”分明是浓艳之词,显然不是以梅喻人,而是以人喻梅。彭氏对梅花的素洁多有赞叹,但一般是以雪、月来衬托梅的素洁清新。第二首诗中以“出浴梅妃”来形容人或梅的清新,这种用词在彭氏所有的梅花诗中是唯一的,与其说彭玉麟此诗以梅花喻美人,不如说以美人喻梅花。这两首诗中的女子是否是同一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首诗确是彭玉麟以美人喻梅花,此“美人”与彭玉麟有过交往,是有确切所指的。而彭氏其他的大多数梅花诗则以梅喻人,此“人”为泛泛之“美人”,并无特指。
论者每言彭玉麟在梅花诗里以梅花美人互比,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恋人的思念。持此论者其实是不了解彭玉麟诗歌的风格。彭玉麟与大多数舞文弄墨的书生一样,惯于以香草喻美人。这里我们撷取彭玉麟写兰的一首诗便能说明问题。彭玉麟喜爱花木,他在21岁时得到一盆并头素心兰,爱护备至,十九年后在湘军水师营中得知兰草萎谢了,他为兰花写了一首悼诗,诗云:“风雨无端催蕙质,天涯芳草泣王孙。难忘静女幽思致,莫觅秋娘倩影痕。一曲素琴空写怨,三湘碧月为招魂。国香零落园林冷,幸有梅花铁骨存。”彭氏自作注云:“我为兰草写照,未免情痴,谁知香草宜人,深萦梦想。”[2]154-155在这里,当然不可以捕风捉影地指称兰草隐喻一个女子,悼亡诗中之铁骨梅花即为彭玉麟所吟颂之故园老梅。彭玉麟的诗多作于戎马倥偬间隙,其诗以意为主,不计工拙,俞樾编定之《彭刚直公诗集》诗卷均以“草”命名:《吟香馆愁草》《从征草》《巡江草》《北征草》《续从征草》《退省庵闲草》,皆自然成文,不劳雕虫之工,故其诗多平易[3]。彭玉麟诗歌平白直叙,少有委婉的曲笔,这样的文风一般不会隐晦地表达情感,而是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世所传称彭玉麟为情人画梅其实是以讹传讹,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梅花诗为何而作,所作何为呢?其实彭玉麟的梅花诗更多寄寓了他个人的身世之叹、家国之叹。
彭玉麟在梅花诗画中寄寓的身世家国之叹概况起来有四种:思念故乡、赞叹梅花之绝俗清艳、哀怜梅落之飘零冷清,及直抒胸臆之以梅言志。兹先述前三者,以梅言志则另节专述。
其一,思念故乡。彭玉麟大部分时间不在故乡衡阳,对故乡的思念便以梅花来寄寓,由于巡江的缘故,彭玉麟在衡阳和杭州分别建有“退省庵”,衡阳是他的故乡,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常年在外,经常牵挂两处故乡之梅,在160余首梅花诗中,对故乡之梅的思念有15首,将近百分之十,不可谓不多。
彭玉麟对故乡之梅的思念无时不有,天寒时念梅,“一江风雪夜漫漫,腊鼓惊人岁又残。寄语故园老梅树,着花仔细度天寒。”[2]172春天风和日丽时念梅,“而今物换又星移,春系南枝又北枝。人隔故园天万里,梅花也应有相思。”[2]173梅黄时节亦思乡,“人间何处觅琼浆,六代江山尽战场,何日将军能止渴,梅黄时节更思乡。”[2]176在彭氏诗中,梅花不是无情物,梅花亦思念主人,如“相思远寄故乡难,雁到衡阳岁已残。慰语梅花休怅望,主人江上幸平安。”[2]176又如“九疑仙子谪尘凡,春信开来玉一缄。岁岁江南劳驿使,故园日日望归帆。”[2]177彭玉麟身在征程,思乡的客愁萦绕于怀是人之常情,思念故乡之梅,此梅乃指代故乡,但是彭玉麟与夫人邹氏不和,不置姬妾,自称“素无室家之乐”,回到老家也与妻儿别屋而居,“置妻儿别院,略不省视。”[4]661他思念故乡什么呢? “昨宵枕上竟回家,稚子欢迎笑语哗。记得幽窗明月下,一枝短笛(厌手,上下结构)梅花。”[2]176他最思念的不是故乡之人,真正令他魂牵梦萦的还是故园之梅。
在彭玉麟看来,故园之梅与天下所有的梅花区别在哪呢?其一,故园之梅为一株老梅树。彭玉麟诗中记载了这棵老梅树,“春在湘南信也无,倚窗合抱有梅株。年年花蕊垂垂发,雪压琼枝酿玉珠。”[2]188梅树需合抱,自然是一株老梅,在彭玉麟的审美观中,他对老梅情有独钟,曾多次歌咏老梅,如“江南十月天雨霜,人间草木不敢芳。独有溪头老梅树,面皮如铁生光芒。”[2]156彭氏对老梅的钟爱主要是因为老梅别有一副铮铮铁骨,“谁把崑山玉剪裁,百余年树半苍苔。无人知得花清处,曾历千霜万劫来。”[2]186据郭嵩焘所撰《墓志铭》,彭玉麟少孤贫,寡母弱子无所依,遭族人欺凌,“母子相持泣,弃所居,避居城,资书院膏火为生,不足食。”[4]525不难看出,老梅树曾历千霜万劫,暗合彭氏坎坷身世,彭氏以老梅自比。其二,这株故园老梅曾伴随彭玉麟的少年时光,“我家小院梅花树,岁岁相看雪蕊鲜。频向小窗供苦读,此情难忘廿年前。”彭玉麟在加入湘军之前,曾如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希望走科举之路,故园老梅是少年梦想的背景,就算过了二十年,彭玉麟依然不能忘怀。由此看来,与其说故乡之梅指代的是一个地理方位上的故乡,不如说故乡之梅寓意的是彭玉麟精神上的家园。
其二,赞叹梅花之绝俗清艳。
彭玉麟对梅的赞叹从花儿含苞待放到盛开、发芽、结子都有所涉及,梅花含苞则春意浓,“芳苞蕴酿玉氤氲,涵养深滋暖气熏。曾记春风消息好,首先花信寄青君。”[2]177梅花绽放时的花容、花香、花姿、花色更是彭玉麟重点描写的对象。梅花谢了之后才发新芽,就连梅花的新芽彭玉麟也会倾心歌咏,诗云:“一枝斜衬绿便娟,嫩条新篁剧可怜。不必孤山三百树,也堪避世学逋仙。”[2]180梅结子也会引起彭玉麟对梅的怀念,“数点曾称天地心,古香古色耐沉吟。缘何结子偏酸甚,姑射由来妒最深。”[2]179
彭玉麟对盛开之梅的赞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花色、花姿、花容、花香。花色清淡素雅,如“淡极转增花态丽,六铢衣漾素绡轻。”又如“冰清玉洁雪生香,不爱繁华只素妆。”[2]172再如“藐姑仙子真清艳,香雪肌肤瘦玉身。”[2]168梅花虽有红黄白绿深深浅浅的颜色多种,但在彭玉麟笔下,梅花多为白色,他经常把梅花比喻成香雪,即取雪白之意,白梅与白雪为伍,彭氏笔下的梅花清新绝俗,不染纤尘。
花容瘦小含愁,梅花的花盘较小,彭玉麟把瘦小的花比喻成清瘦的美人,“莫怪梅花如许瘦,美人风骨本清癯。”[2]187梅花开在阴沉的冬天,所以在彭玉麟看来,梅花总是含愁带恨,“廿四番风甘寂寞,年年芳蕊带愁开。”[2]172若遇见难得的丽日,梅花也似乎扫荡了清愁,笑逐颜开,“最爱多情小梅树,频舒檀口笑春风。”[2]175
在彭玉麟笔下,梅花之香有三种,“曲径小廊窗半掩,暗香频送好风吹。”[2]177,此为暗香; “窗纱月冷黄昏后,一种幽香最耐吟。”[2]171此为幽香;“珠玑错落生夜光,天风习习飘清香。”[2]163此为清香。其实,暗香、幽香、清香都是梅香,此香含蓄、内敛,这也是彭玉麟的处世态度,他不愿意看到梅花之香招蜂引蝶,诗云“风引寒香到小园,游蜂恣意闹声喧。其如良夜消魂处,烟锁窗纱月色昏。”[2]170彭氏之梅,多为月下之梅,这反映了彭玉麟性情喜静,不喜喧嚣,他的处事态度也很低调,不事张扬。在湘军水师中,历经田家镇之战、石钟山之战、九洑洲之战等肉搏血战,彭玉麟劳苦功高,清廷屡授高官,彭玉麟却之不受,连辞安徽巡抚、漕运总督、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
彭玉麟认为梅花之姿是冰雪之姿、出世之姿,因为梅花与冰雪为伍,万花凋零的冬季梅花独自芳香,她的孤独和冰洁是出世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彭氏看来,所有的花木中,梅花之品是最高的。在一首诗里他写道:“独抱孤芳冰雪姿,千红万紫漫相欺。百花亦任争娇媚,除却幽兰品尽卑。”[2]167只有幽兰之品堪与梅花相媲美,但论及坚贞,幽兰亦不能望其项背,“兰宾竹友皆零落,惟有寒梅是主人。冰雪心肠尘不染,自然淡雅得天真。”[2]172彭氏对梅花之品评价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梅花有冰雪之姿,耐寒之性,“嵊寒欲晏严冰霜,山林百木皆催伤。天意独尔留孤香,根柯屈铁何坚刚。”[2]162-163
其三,哀怜梅落之飘零冷清。
花开花落寻常事,但彭玉麟似乎不能接受梅花之落的事实,他把梅花之落归咎于风雨的相欺,“苦雨酸风日逼来,冰心自坏旧时胎。”[2]179梅花开在冬季,谢在春季,花谢时的风雨本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春雨,可在彭氏看来,这种风雨来得太没道理、太不近人情,“无端风雨自相侵,深负逋仙爱惜心。”[2]179春风春雨为何要摧打梅花,彭氏归因于风雨嫉妒梅花冰雪之姿,“妒花风雨太无情,忍把娇姿受逆横。”[2]170彭玉麟把梅花之落归咎于“苦雨酸风”、“无端风雨”、“妒花风雨”,自然的风雨对梅花的摧残彭玉麟尚不能接受,更何况人为的摧折,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折花之人的愤恨,“何事孤山来俗子,任情攀折嫩枝条”[2]170,对梅花的怜爱之情跃然诗外。落花时节是何景象?枝头上的花“剩蕊残英冷淡开”,地上的花“落英满地冷斜阳”[2]179,树上的残花树下的落英统统以一“冷”字总摄,勾勒出彭玉麟面对梅花落时的寂寥惆怅的心绪,这种寂寥惆怅的心绪让在外征战的人更感无以寄托,“落梅风起足魂消,恼乱心情感寂寥。回首旧时春梦醒,一江冷月透征袍。”[2]179又是一“冷”字,花冷月冷征袍冷,其实都是人心冷。与其说彭玉麟哀怜梅花落,不如说他在哀怜自己的身世际遇。同治四年(1868年)四月,彭玉麟与曾国藩在南京江面会晤,言及国事、家事,曾国藩为之“欷歔久之”。[4]658连曾国藩都为之欷歔,彭玉麟自己冷暖自知,借梅花之落抒发身世之叹亦是情理中事。
以上三种在梅花诗中表达的情感,都是彭玉麟对自己的反观和写照,其实也是一种言志诗,但相对偏于借景言志,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同样也是身世家国之叹的重要载体,彭玉麟直抒胸臆的以梅言志诗却又有别样的旨趣。
彭玉麟文笔朴素,经常以梅言志,表明心迹,言志的梅花诗可以分为四类。
一者,梅花耐寒,彭氏以之喻自己身世坎坷,耐艰难。“英雄气概美人风,铁骨冰心有孰同。守素耐寒知己少,一生惟与雪交融。”[2]194此“雪”既指自然界之雪,亦指彭玉麟(他字雪琴,有一“雪”字),意即梅花的守素耐寒只有彭玉麟坎坷艰难的际遇堪比。王闿运为他写的墓志铭云:“然其际遇,世所难堪。始则升斗无资,终则帷房悼影。恒患咯血,惟怀纵酒。孤行畸意,寓之诗画。”[4]529彭玉麟少年孤贫,靠朋友的周济才能过日子,婚后夫妻失和,形单影只,自称“素无室家之乐”,常年征战于江上,身患风湿等疾病,咯血之症常发。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堪比梅花的苦寒,彭氏以此自比,“扶起春风十万株,别花能有此情无。问渠那得清如许,历尽冰霜似老夫。”[2]188
二者,梅花孤洁,彭氏自比梅花性孤品高。“画成尺幅冰颜小,姑射天然出世姿。仙骨姗姗清绝俗,一生孤洁少人知。一年芳信撼开迟,消得携壶与赋诗。高洁似人人亦似,座中着我不妨奇。”[2]188历次被封的官职中都有养廉银,彭玉麟分文不取,全部捐献,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彭玉麟在一首诗中写道:“眼孔着高看义利,分明黑白好安身”,他自己作注:“军务告竣,除已报销饷项及阵亡恤赏养伤各银外,下余应归私囊银近六十万,悉留协济长江,不敢携分厘以贻害子孙,咨明六省督抚在案。”[2]45他有一句自白:“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终。”[5]308在追求“升官发财乐呵呵”的湘军将领中,如同彭玉麟这样自甘清贫者凤毛麟角,他性情如此孤洁,以致于解甲归田时,曾国藩担心他的钱不够以后生活的开销,在同治九年三月初三日曾国藩致彭玉麟的信中非常关切地写道:“阁下归装,白金、青蚨各止二千之数。以一半为修墓、葺屋、应酬亲故之用,以一半为支持生计、供具衣食之用,皆恐不足敷衍。”[6]7071彭玉麟的廉洁自律,堪比梅花之洁,而在清朝官场中,彭玉麟的特立独行又岂止一“孤”字了得,梅花之孤洁,彭氏之孤洁,大概也只有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彭玉麟深引梅为知己。
三者,彭玉麟屡辞高官,在梅花诗中亦有言志,“力辞斗大黄金印,为爱山中梅树花。金印终归东去水,梅花岁岁发春华。”又云“功成不受封侯券,愿向君王乞此身。好访梅花入山区,借他清操励吾真。”[2]186在晚清人物中,彭玉麟以辞官闻名,屡辞官职是出于对自己才力、清誉、健康的清醒认识,更是彭玉麟为人朴实正直、性情落寞的必然结果。历经早年的落魄流离、中年的戎马倥偬、家庭的寂寥零落,彭玉麟早有出离世俗之心,据当时高僧虚云法师年谱中记载,光绪五年,虚云法师“至焦山礼大水和尚。时彭玉麟宫保督水师驻此。曾邀予数次谈论佛法。及修行途径。深生敬信。”[7]10由此看来,彭玉麟早就对世俗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有意避世,而入山访梅便是他辞官后的精神寄托。
四者,彭玉麟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以梅花寄寓抱负。“太平鼓角静无哗,直北霓旌望眼赊。无补时艰深愧我,满腔心事托梅花。”[2]192-193这首诗经常被人引用,也是最能代表彭玉麟以梅言志的诗。此诗没有标明写作年代,只是从刻写于安徽当涂县采石矶太白楼,约略考证出年代,此诗有可能写作于两个年代,一为同治七年,据《彭玉麟年表》记载,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十三日,彭玉麟与曾国藩同乘上海船厂所造第一艘轮船“恬吉号”,试行至太平府采石矶。他是否上岸不得而知,但这是《年表》中他到过当涂采石矶的唯一记录,这首诗极有可能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一为光绪三年,光绪三年(1877年)前后,彭玉麒和皖籍重臣李鸿章捐俸重修采石矶太白楼,此诗有可能是修了楼之后彭玉麟写的。从诗的内容来看,光绪三年写作的可能性较大,在同治年间,中国的外患尚不明显,而到了光绪三年前后,中国的边疆危机日趋严重,尤其是已经发生了日本侵略台湾的事件,彭玉麟一再主张加强海防,不可示弱,但无奈当权者只是敷衍塞责,1874年彭玉麟致友人书中感言“诸执事秉政犹不尽心竭力、励精图治以谋自强。”[4]665所以才发出了“无补时艰深愧我”的感叹,满腔心事亦只能寄寓于梅花。彭玉麟尤爱老梅,个中原因在彭玉麟致友人王柏心书中有云:“然墨梅巨帧,麟多醉后作,非藉酒以助兴,实因酒而发狂。信手纵横,无盐忘丑,亦以时际艰难,杞忧恒抱,郁郁不平之气,特假作梅老干以舒之,可谓无聊,复无赖矣。”[8]854王柏心评价彭玉麟的梅花“老干总期扶日月,端然天柱壮撑持。”[9]191883年法越两国构兵,清廷令彭玉麟赴广东督兵,时年六十八岁的彭玉麟奉诏即行,单骑入粤,在奏折中表示“一息尚存,断不敢因病推诿,遵即力疾遄征,以身报国,毕臣素志。”[4]673彭玉麟早年加入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晚年力主抗击法国都源自于他的报国思想,老梅历经风霜,虬枝方能撑扶日月,彭玉麟借老梅抒报国之志,以梅言志之意显而易见。
对梅花直抒胸臆的赞叹与哀怜,既体现了彭玉麟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又反映了彭玉麟对自己人生中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借此考察彭玉麟的坎坷一生及晚清政局之不堪。
梅花之开,清香寒素;梅花之落,飘零冷清;梅之老干,撑扶日月;梅之嫩芽,生气盎然,这些无疑都是彭玉麟自身的写照,所以他才会自称“一生知己是梅花”。他在梅花诗中寄寓的身世家国之叹,伴随着他东征太平军、巡阅长江、督兵抗法而烙上了晚清时代的印迹,王闿运联云:“诗酒自名家,看勋业烂然,长增画苑梅花价。”“勋业”与“梅花”两相映照,一卷梅花诗刻画的不仅仅是彭玉麟的一生,亦是晚清政局日见衰败的佐证。
[1] 罗尔纲.本证举例——彭玉麟画梅本事考[M]//罗尔纲.困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彭玉麟.彭玉麟集:中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萧晓阳.玉为精神雪为魂 楚客狂歌浩纵横——彭玉麟诗歌风格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1).
[4]彭玉麟.彭玉麟集: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彭玉麟.彭玉麟集: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4.
[7]岑学吕.民国虚云和尚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8]道咸同光名人手札:第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9]王柏心.百柱堂全集[M].光绪十九年监利王氏刻本.
(编校 吴 戬)
On Peng Yu-lin's Sigh of His Life and Country in Poems of Plum Blossom
SONGShe-hong
(Law Schoo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Peng Yulin is famous for his poems of plum blossom and self-proclaimed that “his lifelong friend is plum blossom”. He kept an eye on his life and his country in his more than 160 poems of plum blossom remain in existence with a tinge of emotion or regret about the faint scent and simplicity of the plum blossom,the quietly falling down in the wind and the supporting of the prunes and the exuberant of the plum buds,which are not totally written for his feeling. He resided his sigh of his life and his country in the plum blossom poems,accompanied by his crusade Taiping,inspection tour of Yangtze River,his supervise the arm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France and thus,branded the contact patch of the late Qing era. A roll of poems of plum blossom is not only the depiction of Peng Yu-lin's life but also the evidence of the decline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Peng Yu-lin; poems of plum blossom; sigh of his life and country
2016-11-08
宋社洪(1971—),男,湖南汝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及湖湘文化史研究。
K252
A
1673-0313(2017)02-0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