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2017-03-09 12:34贺超才冯莉莉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技能

贺超才,冯莉莉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410217)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贺超才,冯莉莉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410217)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要更好地贴近人才市场,服务经济社会,促进高效就业,其重要前提就是与社会需求吻合;提高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吻合度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职教育自身规律和行业职业岗位(群)职责及相关职责对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规划设计课程内容、知识序列和课程结构,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应用为宗、需求为准、够用为度、素质为要”和“工学结合”的要求,创新课程体系,为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创造充分的就业。

高职院校; 课程体系; 社会需求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形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发展性系统,对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社会适应性具有关键性作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高职课程体系应该是源于行业(群)实际工作,又高于实际工作的应用性研究知识系统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职课程体系创新的前提

高职课程开发应该坚持“立德为本、致用为宗、学生主体、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办学理念,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新的人才观、新的教育质量观和新的育人主体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知识为起点,以技能形成为主线,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能力目标分解为手段,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相结合、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为基本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构架,实施课程内容和知识序列重构,将企业的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引入教学,融入教学内容,开发既体现能力本位,又充分考虑专业技能系统性与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应用能力系统性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能力支撑课程,并按照职业核心能力必需、够用与职业支撑能力拓展、迁移的要求,构建与这些知识、技能相对应的任务导向型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保证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深度和梯度之间的平衡和课程结构综合化、系列化、实践化等主流发展态势,充分显示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性等特点,让学生通过相应知识、技能的应用,获得较为系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创新高职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 以学生受益为原则

课程体系开发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实用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转岗适应能力;既要满足学生对即时就业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又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牢基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

(二) 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性、服务性是高职教学的根本。所以,高职院校要在职业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以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实训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用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真正能够获得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

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对受教育者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教育的显著特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应用人才不仅要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为熟练的职业技能、各种职业岗位或岗位培训的实际工作经验、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特别强调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通过“理训一体”的实践教学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增强工作适应性。

(四) 职业功能性原则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第一职业的必需能力,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中,必须以胜任岗位为出发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围绕行业发展需要、紧扣职业特点和贴近岗位实际设置课程,根据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设计学习单元,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型课程体系。

(五) 动态性原则

要把握经济社会、科技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开发适应性课程,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增加学生的应变能力。

(六) 超前性原则

要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超前”试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适应行业工作岗位变迁和职业晋升的需要。学生能走多远,能飞多高,学校就要为学生提供相应周到的教育服务,给他们大力的支持,将他们扶上更高的台阶,帮他们飞往更广阔的天空。

三、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创新思考

(一) 完善课程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教育一般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本着产业对接、行业依托、服务企业、主动适应、协调发展、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和能体现地方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复合性的课程。特别要注意根据培养地方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课程普遍性与地方性、综合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 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

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在明确相关职业岗位(群)所需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分类、课程组合、教学手段的规划设计和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的选取,把课程的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合理结合起来,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服务)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特性,协调基础知识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系,形成合理的课程层次,实现课程结构由职业标准结构向职业功能结构转变,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处理好针对性与适应性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和近期就业“必需、够用”与将来“发展、迁移”的关系。

(三) 创新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需要为准、够用为度、能力为主、素质为要”和“公共基础课通用、职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基础理论课够用、职业技能课实用”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把职业工作内容分解成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将对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将其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理论课程按单元知识进行模块化构建,实践课程按技能要求模块化组合,单一模块由一个主题统领,不同模块可以再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建成职业特定知识与技能模块、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模块、职业核心知识与技能模块和职业拓展知识与技能模块四个主体交叉的课程模块。

[1] 余祖光.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吻合度[N].中国教育报,2009-02-20(003).

[2] 杨贤均,陆步诗,李新社.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77-79.

[3] 杨泽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8):59-60.

[4] 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当代教育论坛,2012(11):113-114.

[5] 徐秀伟.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管理观察,2008(4):92-94.

[6] 习伟,林娟,贾红霞.“车间式实境课堂”教学法[N].中国教育报,2010-06-09(012).

2017-03-11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CSZY16A02)

贺超才(1975-),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电话:18974822178。

G647.3

A

1671-4733(2017)03-0100-0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技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