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

2017-03-09 12:10卢俊岚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环境生态

董 伟,卢俊岚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

董 伟,卢俊岚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逐渐形成,他强调生态环境和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自然界而存在,从“原始自然”到“人化自然”,人在其中扮演了主角,“原始自然”在人的实践下改造为“人化自然”。人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根本来源于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梳理和解读习总书记生态实践观,对于根治中国生态环境的痼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治国理政;生态实践;生态环境

进入 21世纪之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环境污染、资源的浪费和枯竭等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基于各种原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八大、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不断提出生态建设的思路和观点,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点亮了一片曙光。那么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是怎样形成的,包含哪些内容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习近平生态实践观的形成历程

(一)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蓝图,开始形成生态实践观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还处于贫弱的阶段,生产能力有限,人民还处于无法满足温饱的状态。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温饱。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以环境破坏的粗放型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环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破坏。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飞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当然中国的一代代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保护环境的政策方针开始陆续出台。

继承了中国前几代领导人的意志,习近平靠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广阔的大局意识开始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蓝图,强调中国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他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1]观念上,每一个人要坚持保护环境的理念,时刻谨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行动上,经济建设兼顾环境,必要时以环境为主,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参与植树活动,绿化我们的家园;治国理念上,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治国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履行好一个大国的责任;具体措施上,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制度上,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监管环境保护。至此,习近平的生态实践观开始形成。

(二)全方位增补生态环境建设蓝图,初步形成生态实践观

随着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习近平全方位增补生态环境建设蓝图。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艰巨性,把生态环境又提升了一个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提出重要的“两山”理论,既要经济的发展,也要环境的保护;优先考虑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放在第二位;环境的保护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将生态建设提到了文明的高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进一步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并不矛盾冲突,经济发展,能够为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等支持,也能够优化人们改造世界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环境的保护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后备力量,毕竟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料,根本来源于自然。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一条新型的环境保护新路。强调系统工程生态建设和严格的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把相关制度建设提上日程,从具体措施和制度层面,增补生态环境建设蓝图。习近平的生态实践观初步形成。

(三)强调“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最终形成生态实践观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这种生活当然包括优质的生态产品、优质的生态环境等。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阻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体体现在:技术落后,生产方式粗放;各种污染和环境破坏依然严重;优质的生态产品极少,优质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于是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民谋福利的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不懈努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严格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以人为本”,美好生活环境的形成,也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因此,习近平提出“全民共治”,共同保护蓝天白云。

二、习近平生态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首先,习总书记生态实践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地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6]。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类。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首先依赖于自然[7]。无论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最根本的来源于自然界,即使是现代的工业产品,其实也是按照人的意识对自然界中的自然物的改造。再次,习总书记生态实践观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就是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天人合一”中的“天”并不是上帝,也不是超越的精神实体,天是指大自然的统称,包括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既包括“形而上者”的天道;也包括“形而下者”的天空、大地等大自然中的实物。在中国自然哲学中,“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统一的世界。“天人合一”中的“天”是自然界,“天人合一”中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是相互统一的。要实现“天人合一”,就必须把“天”和“人”相互统一起来,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以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为目的。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切资源和条件,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礼记》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作为“天地之性”的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在于“人有气有生有知并且有义”(《荀子王制》)。中国的哲学家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遵循自然和人是统一的最高自然法则,不仅倡导关心、爱护天地间一切有“血气”的动物,而且倡导关心和爱护天地间一切有“生气”的植物。

三、习近平生态实践观的具体内容

(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被广袤的森林、无际的草原、众多的河流、新鲜的大气等覆盖,自然环境极佳。人类出现之后为了得到耕地,开始破坏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会成为不毛之地”。自然环境因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而遭到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的急剧扩张,加之人们改造自然界能力的增强,人类毫无节制的、不加保护的向自然界索取。带来的结果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报复,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枯竭等。面对这样的形势,习近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长期坚持。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0]。人类破坏自然实则是在毁灭自己。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更应该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重担,为人民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不懈奋斗。

(二)“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不可否认,对待生态环境,我们国家过去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不得已只有牺牲美好的生态环境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结果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我国由一个自然环境美好的国家变成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国家,从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变为人均资源占有率全世界倒数的国家。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为此,习近平敏锐的看到了中国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果此时继续走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路线,将会出现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有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的局面。于是习近平提出:“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11]。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矛盾,习近平的“两山”理论很好的诠释了这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甚至生态环境比经济建设更加重要。正是基于这点,习近平深刻的领悟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建设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人才、资金、技术、政策、社会环境等的支持,有利于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因此,我国将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三)全球环境治理的“共同体”思想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整个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处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中国作为联合国中的一员,更是五大常任领事国之一,更需履行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生态环境方面,更需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要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量,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循环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世界各国共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中国一个国家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习近平表示:“中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节能减排,而且积极号召推动全世界各国加入其中,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12]。

四、习近平生态实践观提出的意义

(一)符合十九大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断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发展进行了新的历史定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改革开放到十九大召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个新时代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充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尤其是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日益强烈。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整洁、美丽、干净的居住环境构成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生态、整治环境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从十八大的“绿水青山”到十九大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实践观。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特点,牺牲环境去促使经济高速发展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导致我国人民的居住环境总体很差。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实践观正是调节、缓和和化解此矛盾的最好办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顾及到生态环境的发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才能有效化解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有利于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采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不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也阻碍了我国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一旦破坏,人类将失去发展的资本,甚至无处可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立场来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既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也是我们对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实践观是基于我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峻生态现实而提出的,强调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底线,绝不能对生态环境进行盲目地开发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实践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实践观不仅是针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而提出,更是站在了世界发展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3]。其中,“清洁美丽”的世界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的发展要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而提出的倡议。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坚决不称霸是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倡导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体现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责任意识,并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国风范。把世界各国的发展同本国的发展密切联系,把全人类的发展纳入到自身的发展当中,才是发展的真正要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实践观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发展理念,完全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五、如何践行习近平的生态实践观

(一)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源在于我国以前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实践观的关键。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从上到下,制定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法律制度,从制度上加以管控。对节能环保产业进行奖励,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而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行惩罚和整顿。其次,要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比如,发展绿色金融、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发明创造更多绿色节能产品。再次,要对能源、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行改革,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及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资源体系。比如国家可以倡导实施节水行动,降低资源消耗量。最后,还要努力改变人民以往的不合理消费习惯以及奢侈浪费行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现今,共享单车的普及,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方便,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私家车的“出勤率”,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提高了空气质量。

(二)构建全民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我国人口较多,且国土面积广大,仅仅依靠环保部门进行环境治理,则难度很大。我们应该构建全民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人人都是环境保护者,保护环境从每一个人做起。我国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受污染的原因和程度各不相同。城市主要是汽车尾气、建筑材料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农村主要集中于生活垃圾难以集中处理以及大型工厂排放物对水质和土壤的污染。针对不同地区的污染情况,我们应该区别对待,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面对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我们应该对城市人民进行绿色出行方式宣传教育,从源头上防治大气污染,还人民以蓝天白云。农村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活垃圾的处理,应从思想上对农民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对生活垃圾进行正确处理。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把人民全部纳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使人民全部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份子,构建全民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源上防治污染。在全民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中,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让社会组织和人民大众共同参与,积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教育可以对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举止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键在人民,因此,对人民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尤为重要。首先,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作用加入到中小学的义务教育之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和意识。还可以组织、举办各种不同等级的保护环境的活动及比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环保成为其一生的事业。其次,宣传部门应该组建专门的环境保护宣讲团,深入到基层,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农村居民,更加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可以先对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充分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行动,从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后,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建立环保教育宣传各种新型平台,使其真正融入到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加强人民环保意识,提高人民践行环保水平。

(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我国的生态系统由于以前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所以,我国目前在生态系统方面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要实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首先,我们应该优化生态安全保护体系,构建生态廊道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网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其次,要对土地的划分实行严格的管控,比如生态保护林、永久基本农田以及城镇开发等,要有明确的划定标准,不能侵占生态保护所需的绿化面积。再次,应该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动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绿化问题。支付宝所开创的蚂蚁森林功能,就是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的一个良方。它把人民每天走路的步数换算成能量,收集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认领一棵梭梭树、沙柳以及胡杨等防止荒漠化的最佳植物,种植在阿拉善、库布其、鄂尔多斯等沙漠地区,即激励人民绿色出行,又为我国生态系统的恢复做出巨大贡献。最后,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最重要的还是要完善对天然林的保护,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而针对土壤肥力下降问题,应该严格保护耕地,实行轮作休耕,提高土地产量。

(五)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实践观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以此保证所有实践行动的贯彻和落实,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首先,应该设立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对自然资源和资产的使用要用统一的划分标准和监督体制,保证所有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破坏和浪费。对国土空间的用途要严格限制,按照生态保护最低标准实行,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土地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其次,要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制定统一标准,尤其是大型企业、工厂。对于大型企业、工厂污染物的排放要进行严格监督,通过相应的惩罚措施,减低甚至杜绝不达标污染物的排放量。最后,要建立一套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反馈机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多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顺利实施以及防止官员在监管过程中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现象发生,从而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实践观,更快地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1][2][3][8][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4][5][1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1844 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C933.21

A

1672-1047(2017)06-0073-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6.23

2017-11-11

董 伟,男,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蔡新职]

猜你喜欢
总书记环境生态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