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视角下提升高校公选课质量的路径探索

2017-03-09 11:57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学生

程 虹

(淮阴工学院 教务处,江苏 淮安 223003)

差异化视角下提升高校公选课质量的路径探索

程 虹

(淮阴工学院 教务处,江苏 淮安 223003)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公选课自产生以来,大多沿着专业课程的路径发展并复制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严重制约了公选课建设与发展。相对于其它课程,公选课有自身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是劣势而是个性特点,学校应正视差异并善加谋划,要从思想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和管理模式上构建基于差异化视角的公选课质量提升路径,进而改变公选课质量现状。

公共选修课;差异化教学;素质教育

1 公选课质量现状

公选课自产生以来大多沿着专业课程的路径发展,复制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有力地推动学分制改革。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公选课正面临挑战,公选课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1.1从学生角度看,重专业课轻公选课

多数学生视公选课为挣学分工具,学习态度马虎,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混学分,课堂出勤率低,上课玩手机、打瞌睡和做专业课作业,假借实习、社团活动为名请假、旷课等现象较为普遍。选课随意,动机功利,选课时忽略课程是否与自己喜好、学业发展相协调,却做足功课向学长了解课程老师是否宽松,上课是否点名等信息,这种盲目选课方式丧失了自我学习兴趣,也浪费了他人的学习资源。

1.2从教师角度看,公选课是获取工作量的有效途径

由于传统“专业”教育的根深蒂固,加之各类课程建设(主要偏向专业课和核心课)的导向性,直接影响教师对于公选课的积极性。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备课马虎,教学设计粗糙,课堂缺少互动性和创新性。多数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方式单一,照本宣科,很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课程审核把关不严,多数公选课是教师依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开设的特长课程,没有与之相应的教学团队和管理机构,课程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依附关系,缺乏竞争力。

1.3从管理角度看,公选课几乎处于管理边缘状态

学校对公选课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重专业课建设与管理,轻公选课建设与管理,缺少管理机构与管理组织。公选课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开课比例失调,准入机制不严格,致使公选课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

2 公选课的差异化特质

近年来,学界从不同维度深入挖掘影响公选课质量的原因,并积极探索改进公选课质量的方法与策略。笔者以为,明确公选课性质与定位,瞄准公选课之于其它类课程的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观公选课质量。只有正视课程差异,并围绕差异着手改进,才能有效提升公选课质量。这种差异化主要表现为课程外部的差异性与公选课内部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2.1课程定位的差异性

公选课是为引导教育对象的精神成长及综合素质优化,具有可选择性的非专业类课程[1]。设置公选课的目的是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措施,使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具备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的有关素养。专业课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与专门技能训练,培养出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公选课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让学生具有多种技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2],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扩大就业受益面。

2.2修读方式的差异性

通常本科院校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专业课程属于必修课范畴,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学生没有课程选择权。选修课是基于学生完全的自主权,依据个人兴趣特长、自由选择课程。不仅如此,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络课程、MOOC课程已被多数高校广泛使用,学生可根据学习效益和时间分配,自主选择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等学习形式。

2.3受众的差异性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或区域内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情感认知。公选课学生是一个相对驳杂的群体,他们由一些课程爱好者、学分需求者、选课操作失误者暂时组合而成一个的教学班。面对这样一些差参不齐的学生个性,无疑给教学组织带来了挑战,也对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差异化教学需遵循的范示

在一定程度上说,公选课的这种差异化不是劣势,而是个性特点。如果能正视这种差异性,并善加谋划,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然而,在构建基于差异化的公选课建设中需把握教学原则,遵循教学范示。

3.1目标性

公选课是一种非专业教育,知识更加丰富,学科更加交叉,有较强的塑造功能[3]。因此,无论公选课内部的差异性如何明显,授课教师应在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最终达到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构建综合知识、素质和能力体系,形成多学科思维方式,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2灵活性

正视差异化,开展差异化教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要照顾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水平、智力结构、学习兴趣与需要,年龄层次,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改变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进步。教学模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利用微课、慕课、视频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在线学习,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3.3实效性

从受众的差异性出发,让学生内部的差异性成为组织教学活动的起点或前提。众所周知,一切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公选课更是要面向全体,关照差异,正确处理教学对象的整体与个性,及时提供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建立课程动态机制,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不断调整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切实提升公选课的实效性。

4 构建基于差异化视角的公选课质量提升路径

为充分发挥公选课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公选课教学质量与效果,长效发挥公选课的育人功能,需要把公选课的差异性作为质量改观的出发点,从思想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全面探索提升选修课质量的路径,注重差异,谋化差异,让公选课差异性成为人才培养的优势。

4.1树立基于差异化视角的教学理念

树立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人才观。公选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专业课有所不同,改进公选课质量不能简单复制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一定要明确公选课的课程定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公选课的产生是在一定的历史经验积累中应运而生的,上世纪末,针对长期因袭专业教育模式以及偏重应试教育所显现的弊端,以及由于忽视人文教育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滑坡的情况,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文化素质教育”,并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多层面、全方位,由过去的专门人才向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转变,那种单一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公选课,正弥合了专业课程的不足,他改变了学生的知识与素质结构,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素养和谐发展,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认真践行“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相对专业课程,公选课受众的个体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参差不齐的个体,授课教师要立足于差异性,设计不同形式的方法满足学生差异性的需要,从而让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公选课自身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须采用差异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主动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这种关注个性,尊重差异的授课方式,正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体现,也符合我国古代“因材施教”的教学传统。

4.2形成基于差异化的教学体系

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面对受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课前需做一份学情调查,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构成形式、学科结构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上的差异,进而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4]。学情调查正是教师掌握学生现有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调查分析,科学设置既关注个体又不失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所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要适应学生需求,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影响公选课质量。

采用差异化教学手段。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做出多样化的教学选择,以适应个体差异的需要[5]。那种长期以来实行统一课程目标、统一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做法并不符合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论,造成学生片面发展或扼杀了学习兴趣。首先,公选课更需要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才能吸引受众兴趣,引导个体潜能发挥。授课教师灵活运用谈话式、研讨式、项目趋动式、竞赛式和情境式等,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接纳的学习方式,保证教学效率。其次,革新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大敢偿试“走出去”方式,把专业背景、学习基础与能力相近的同学组合成不同的组别,分头到图书馆、实训室、创新实验班、实习基地等,实地查阅资料、考查调研、实践活动、撰写报告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分组教学活动为学生个体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搭建学生之间学习交流平台。同时,“走出去”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场地的解放更是学生心灵的释放,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学生带着新奇去研阅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挥。第三,创新课堂教学与MOOC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在线课程教学,既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多样化发展需求。采用混合式教学,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补充与深化,方便学生建立知识点巩固与联系。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实施课程分层评价,是践行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评价方式要能充分体现学生在知识面、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的价值判断,因而考试形式要突破考卷,可以通过调研报告、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形式完成评价。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系数的考核形式,对于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可选择综合性强的评价方式,对于学习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选择发展性强的题目,对于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选择基础性强的题目。这种分层评价方式,既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权又能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4.3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基于公选课修读方式、受众的差异性,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公选课的课程资源建设,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修读需求。开发课程资源,拓宽选课自由度,在课程总量、课程门类上开齐、开足课程,让学生在最大范围内选修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保证开课总量的同时,还须加强公选课的顶层设计,均衡设置课程门类,“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各领域课程比重,无论是人文领域、科技领域还是艺术领域,对学生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它们的比重不能厚此薄彼”[6],不能为了课程总量而拼凑课程。其次,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满足部分学生对于名师名课仰慕倾羡。众所周知,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高校要积极引进课程资源,如引进国内教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知名大学教授和教学名师主讲的视频网络课程、MOOC课程,并作为公选课的一种有力补充。相对于学校开设的公选课,视频网络课程更受学生青睐,因为他能突破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以一种更便捷、自由的方式投入学习。最后,学校要积极开发具有校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公选课教学班通常有百余人组成,人人都有自已的兴趣爱好,不排除部分同学表现出对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此,学校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一些富有学校特点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既弘扬文化传承又能满足个人兴趣。

4.4建立基于差异化的管理模式

由于公选课上课时间、地点、教学班、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差异性,需要在课程管理模式上体现差别,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健全公选课管理制度,公选课不同于其它课程,上课时间多集中于晚上或周末,上课地点不拘泥于教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灵活丰富,学生学习形式多样,这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学校要针对公选课制定专门的课程管理办法、质量监控机制,课程选修办法和课程考核办法,以指导公选课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加强公选课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选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公选课多数由教师依据学科兴趣自主开课,学校应结合实际整体规划设置课程体系,要将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学科优势与学科不足、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相互支撑。只有顶层设计科学合理,才能构建覆盖个体差异的课程体系,避免某一类课程砸堆开,另一类课程匮乏的现状;才能完善学生专业教育所不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视野。加大公选课建设投入。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备受关注,而公选课则始终静处一隅,正如刘殿红所说:公选课教学质量问题延绵至今,无法化解的根本原因取决于各高校对公选课的建设投入程度。公选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等效的,公选课的这种差异性不应受到排斥,而应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上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或配套经费支持。

[1] 徐龙海,刘殿红.项目管理在涉农高职院校优质公共选修课建设中的运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12(8):122-124.

[2] 岳庆友,张传盈,孔祥慧.高校公选课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6(5):47-48.

[3] 罗天群.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444-447.

[4] 袁平,刘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J].科技信息,2008 (10):78-79.

[5] 王辉,华国栋.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1):41-45.

[6] 周艺红,周亚.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推进高职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5):55-58.

(责任编辑:贺 兰)

AnExplorationintoWaystoImprovetheQualityofOptionalCourses:APerspectiveofVariation

CHENG Ho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course system,optional cours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ducation. However,since appearance of optional courses,most of them have developed along the route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copi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which restricts badly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ptional courses. Compared with other courses,optional courses have their own variations,but these variations are not disadvantages but specific characters. Hence,universities should face the variations and make good planning.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ptional courses,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the rout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optional courses based on variation in terms of teaching idea,teaching mode,teaching materials and management mode.

optional course; variation-oriented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G642.0

:A

:1009-7961(2017)04-0089-04

2016-09-13

淮阴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C201328)

程虹(1982-),女,四川达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学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