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原则及策略

2017-03-09 10:26罗胜杰
关键词:译介湘西苗族

吴 斐,罗胜杰

(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论“一带一路”背景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原则及策略

吴 斐,罗胜杰

(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璀璨的苗族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传承和传播的价值。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扩大,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其进行译介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基于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概念及其背景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的价值。此外,结合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现状,指出了系统性和标准性等原则,并从进行科学规划、重视人才培养、政策扶持及实施多元化传播手段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一带一路”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的对策。

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策略

苗族是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英语称之为(Hmong)。它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及中南地区, 包括贵州、云南、四川和湖南等省份。它同时也是一个国际性分布的民族,在东南亚地区,甚至美国和欧洲都能找到其踪迹。 据统计,2010年我国苗族人口数量为 942.6万,其中湘西苗族有89.5万人,占湘西总人口的33.15%,占其少数民族人口的44.75%。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最早的相关记载可以追朔到5000多年前的蚩尤部落,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苗族积累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它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传承和传播的价值。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扩大,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使民族文化传承传播陷入困境,[1]湘西苗族文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基于此,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促进传承的策略,包括民族文化进校园、立法保护等途径,其中就包括翻译介绍的策略,即通过英译这个媒介向西方国家推介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2]基于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笔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结合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现状,探讨了其主要原则和对策。

一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的价值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属于国家级顶层设计,核心在于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而文化的相互认同又是开展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基础之一,毫无疑问,在此背景推动下,民族文化译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族文化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要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实践证明英译是促成少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古以来,翻译在不同民族的跨文化交际和交流方面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分别是汉代至唐宋的佛教经典翻译,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翻译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外译工作中,我国翻译界以文化输入为主,而主动进行文化输出的活动却有限。[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迫切性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自觉性输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苗族文化英译传播推介工作具有其必然性。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是其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复杂社会背景下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路径之一。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民族文化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活动更为频繁,一方面,要提高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效果,此外,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及国家软实力,翻译推介工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其实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初步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并采取了相应的文化译介传播举措,但还不够完善,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则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

再者,就湘西苗族文化自身而言,它属于地方性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湘西苗族属于东部聚居区的分支,在漫长迁徙和开垦家园的过程中,湘西苗族创造出了绚烂的民族文化。目前, 它拥有文武茶灯(舞蹈)、祁剧(戏剧)、湘西苗族服饰、凤凰纸扎、凤凰蜡染、凤凰挑花等数十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民族学家吉尔兹高度肯定了地方文化知识作为一种亚文化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而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层面来看,它也强调传播过程中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重要意义。从这个层面来看, 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 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化译介工作如火如荼,各种学术团体和研究组织先后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翻译实践工作。借鉴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走出去“熊猫丛书 ”的模式,诸多经典少数民族文化典籍也被成功推介,如壮族的布洛陀史诗译介。相比而言,湘西苗族文化译介工作起步较晚,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工作,都有些滞后。实际上,湘西苗族文化影响力毫不逊色于其它地区。早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就已经涉足湘西这片神秘的热土,并被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所折服。而将其推向高潮的人物是沈从文,他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湘西苗族文化与民俗。戴乃迭和金介甫所翻译的《边城》是早期译介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还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湘西散记》, 它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所译, 选译的这十一篇作品,是从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及附在香港重印的《散文选》中的《劫后残稿》四个不同性质的集子中选出的。《湘西散记》英文版的出版取得了良好的译介效果, 但随着老一辈翻译家的先后辞世,目前从事湘西民族文化翻译的人员水平良莠不一,且出现高水平翻译工作者匮乏的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带一路”战略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工作的发展。

此外,从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的理论研究现状来看,理论过于单薄。大多数译介理论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本土化的理论,尤其是针对苗族文化译介,且适合湘西地域性的译介传播理论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等关键词,发现相关论文仅20多篇,且集中在近5年。大多数涉及到了目的论、功能对等论等常用的翻译理论,而以旅游翻译为视角的论著居多,部分也涉及到了苗族文化要素。如马小燕的《目的论视角下的大湘西旅游文本英译初探》[4]以及白蓝的《湘西旅游翻译策略应用效果研究-基于目的论视角的调查与分析》,[5]都是从目的论出发,探讨了湘西旅游翻译策略,其中后者还采用了调查研究法。但缺乏跨学科理论和视角,大多数研究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湘西苗族文化翻译过程,或探讨湘西民族文化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而结合民族学、传播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制定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策略的相关研究则更为鲜见。

再者,目前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的管理工作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不相适应。虽然地方政府开始逐渐重视这项工作,但主动性还不够,且存在责权不分、缺乏科学规划的弊端。以上造成湘西苗族文化译介工作缺乏系统性、标准性和特色性。

三 “一带一路”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的原则

(一)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译介的紧迫性要求我们突出系统性原则,之前虽然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工作,但大多显得较为零碎,且针对性不强。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研究任重而道远,缺乏系统性是其在全球化语境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最大的问题。首先是理论研究视角的系统性。可以从文化生态学、人类学的视角入手,如近年出现的生态翻译理论就对此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可喜的是,国家逐渐开始重视相关的研究,民族文化翻译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就是推动其发展强有力的因素之一。大批的学者开始关注民族文化译介工作。如2012年10月26日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典籍翻译研讨会汇集了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这次会议标志着民族文化翻译研究工作开始向正规化发展。[6]它对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其次,理论研究还要具有跨学科意识,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民族文化译介不单是翻译学的领域,它对译者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译者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他在翻译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巧妙地将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传播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翻译效果。[7]系统性原则还包括译介内容的系统性,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梳理和整合,这将在下文的译介传播对策中进行阐述。

(二)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的标准性原则

翻译质量评估也是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要注重质量,积极打造精品。以湘西苗族典籍英译为例,可以就《苗族古歌》为对象,推出几个高质量版本的译本形态,供同行及读者进行批评和指正。

目前,由于我国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体系尚未构建,加上其本身的复杂性,湘西苗族文化译介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实践上,存在翻译质量不高、不规范的现象。如风雨桥(Wind-rain Bridge)的英语翻译就五花八门,[8]有译为Pavilion-Bridge 的, 也有译者译为Covered Bridge。除了民族文化术语的翻译没有得到全部统一外,翻译过程中文化要素流失现象严重,如把苗族姐妹节(the Sister’s rice Festival)简单直译为“the Sisters Festival”是不准确的,没有表达出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姐妹节是苗族女性的传统节日,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那一天,妇女们都要做各式各样的糯米饭,并以互赠礼物的形式来预示吉祥如意。此外,在理论方面,和科技翻译、文学作品翻译等领域相比较,我国的民族文化翻译方法及策略显得比较单薄。要改变现状,实现湘西苗族文化译介标准化,需要优化译介策略和方法,探索多元化的且适用于湘西苗族文化翻译的技巧和方法。除了近年来兴起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外,斯内尔-霍恩比所提出的综合法值得借鉴,即翻译研究方法要注重多学科多方向的整合。[9]这些都有助于加快标准化进程的步伐。

(三)湘西苗族文化译介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当然,我们更要突出湘西苗族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湘西民族文化斑斓多彩,它既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色。以宗教信仰为例,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如“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10]这些都是需要译介的特色内容。此外,苗族文学也是源远流长、缤纷多彩。它大多以叙事诗集和民间故事的形式流传。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要传播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译者要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体现其特色。例如牛角酒除了直译为“Ox horn wine ”外,还要加上必要的注释,以突出苗族文化特色。

四 “一带一路”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的对策

(一)对湘西苗族文化译介进行科学规划

首先,要提升湘西苗族文化走出去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湘西苗族文化译介进行科学规划,包括译介的主体、需要译介的内容、译介的标准、策略、方法,译介的途径(传播手段),译介效果评估等,

译介的主体,狭义的主体是指译者。而广义的译介主体范畴不同,通俗而言,即这项工作由谁来完成的问题,包括译者、出版机构、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者等。

针对翻译质量不高的现状,在译介主体的译者层面,可以采用国际汉学家、苗学家和国内译者合作的方式。此外,译协或出版社要制定科学的译介标准,并以文件等形式规范化,尤其是英译的质量标准,便于让湘西苗族文化让世界所接受,从而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文化影响效应。在译介内容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精心挑选一些具有湘西苗族特色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其它涉及苗族历史、民俗文化、文学著作和社会发展的内容也要纳入译介传播的范围之内。最后,译介的途径和效果评估也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效果评估还存在随意性,而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中重要的环节。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相关政策支持

“一带一路”战略为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有关部门要以“一带一路”宏观战略为基础,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促进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例如,针对目前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中所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制定资金保障性的政策,确保资金拨付到位,并做到专款专用。而为了鼓励高校和相关机构积极从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采用课题招标和奖励的政策形式,吸纳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参与进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译介传播的效果。当然,相关政策的酝酿需要一个过程,且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重视译介人才的培养,利用好人力资源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离不开优秀的翻译者和传播者。译介工作不能依靠个人或某一个团队来完成,它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而人力资源是关键的要素之一,因此在构建现有团队的基础上,还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地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要起主导性的作用,在继续办好语言翻译、跨文化传播学、及民族学等相关专业的同时,要尝试培养复合型译介人才,即培养既熟悉民族文化和语言,又具备扎实英语基础的外语类人才。当然,这对于目前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地方院校在加大相关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可以采用与全国重点院校联合培养的模式,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民族文化译介事业输送人才 。除此之外,要做好人才资源库构建,对相关人才进行分类管理,这里的人力资源也包括外部力量,如寻求国家文化部门及相关出版机构的帮助,聘请高层次专家参与进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借“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东风,积极与国际组织及周边国家进行合作,使湘西苗族文化译介传播工作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项目,而不仅仅拘囿于地方层面。

(四)湘西苗族文化海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因势导利,充分开辟并利用多元化传播途径对湘西苗族文化进行译介。除了传统的纸质出版传播手段外,还可以采用国际会议等学术交流的形式, 邀请国内外民族文化专家进行湘西民族文化讲座,以面对面的方式即时解读和推广璀璨的湘西苗族文化。此外,信息时代的来临促进了国际传播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介传播发展迅速,它也为湘西苗族文化海外译介传播提供了便捷的载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和要素,促进湘西苗族文化海外译介及传播。

总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湘西苗族文化海外译介传播的步伐,[11]译者及文化传播者都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的同时,要以“和而不同”为理念,在文化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湘西苗族文化海外传播的最大价值。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风俗各异,语言和文化自然也存在差别,在遵循翻译标准性的同时,要看到文化的多样性,注意系统性,在保持“原汁原味”湘西苗族文化的同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和策略,实现文本的优化,使其易于被沿线国家所接受。此外,它离不开科学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措施,而在传播手段和模式上,也要善于借助新媒体等工具,使其实现最佳传播效果,[12]最终达到弘扬湘西苗族文化的目的。

[1] 吴 斐,杨永和,罗胜杰.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湘西民族文化为案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0):39-43.

[2] 苏慧慧.“语言生态”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典籍英译[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5):61-63.

[3] 杨 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5):85-87.

[4] 马小燕.“目的论”视角下的大湘西旅游文本英译初探[J].现代交际,2012(6):37-38.

[5] 白 蓝.湘西旅游翻译策略应用效果研究——基于目的论视角的调查与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9-152、165.

[6] 李正栓.民族典籍翻译与研究:回顾与展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72-77.

[7] 段 峰.跨学科视域下“文化翻译”评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4(3):167-172.

[8] 吴 斐.异化翻译观下的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译介与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4(10):121-124.

[9] Bosseaux C. Point of view in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rench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04(5):107-123.

[10] 吴正彪.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3):98-105.

[11] 王晨佳.“一带一路”概念下的文化传播与译介[J].人文杂志,2016(1):29-34.

[12] 张竞月,王金磊.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出路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4):134-138.

Translation,TransmissionPrincipleandStrategyforXiangxiMiaoCultureUndertheBackgroundofBeltandRoadInitiative

WU Fei,LUO Sheng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Miao is brilliant, it is also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a with great valu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Especiall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expanded opening level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the outside world,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ts spreading also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ow to manage the translation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expans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cep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ts value for Xiangxi Miao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Xiangxi Miao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ystematic and standard principles. And then, from scientific planning, highlighting the talent training,policy suppor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versified transmission skills and so on,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strategies for Xiangxi Miao culture are discus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Xiangxi; the Miao culture; translation; transmission; strategy

2017-02-22

2016年湖南省社科评委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湘西民族文化认知翻译研究”(社科联〔2016〕12号,XSPYBZZ013);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湘西民族文化走出去译介研究”(湘教通〔2016〕283号,16C0403);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社会翻译学视阈下武陵山区民族典籍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16WLH33)。

吴 斐(1980-),男,湖南娄底人,博士, 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翻译、 英语教育。

H059

A

1671-1181(2017)04-0031-05

猜你喜欢
译介湘西苗族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欢乐湘西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走进湘西凤凰城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湘西 国画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