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深处的别样风情(上)
——河北省塞罕坝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之五

2017-03-09 10:07李树一
绿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建设

◎李树一

林海深处的别样风情(上)
——河北省塞罕坝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之五

◎李树一

山脚下林边公路的停车场上,汽车的马达声渐渐地软了下来。随着几辆中巴客车车门的相继打开,红男绿女一群人走下车来。人们或行或停,或问或望,或指指点点,或唏嘘赞叹,抬头看看林海中的山路,相互招呼着,欣赏着,议论着,话音不断中迈开了脚步,转着弯儿向山林里走去。

“这里是塞罕坝吗?前些年还不这样呢。”看到这诗情画意般的美景,有人疑惑。

“这里怎么这么美呀!”有人沉醉在了这诗情画意般的美景里,也不问这里是哪儿了,只是不住声地夸好。

“这里就是塞罕坝,塞罕坝就是这么的美啊!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熟悉并了解塞罕坝的人,在羡慕的回答中充盈着满满的肯定及毋庸置疑的神情。

面对塞罕坝这如诗如画的百万余亩人工林海,漫无边际的林缘湿地,铺天盖地的碧草鲜花,该怎么描写形容它呢?作者一时也为了难。

绿的天,绿的地,绿的山峦,绿的原野,绿的沟壑,连溪流河水都是绿油油的。仿佛有一位神奇莫测、威力无边的女神,将世界上所有的绿树绿草,全都收集起来,加以浓缩、凝聚,然后一股脑儿倾泻到塞罕坝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草原上来。那一望无垠的绿毯逶迤数百里,起伏不定地随意伸展到天边,在它的褶缝里,镶嵌着一条条深色的丝绒花边,那就是林带。又如一排排整齐威武的绿色卫士,屹然肃立,抵挡住塞外的风沙。妩媚之中,又透着庄严、静穆。

——著名作家、诗人袁鹰,来到塞罕坝后这样写道。

上得坝来之后,纵目四眺,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片平展展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顿时使人感到无比的开阔敞亮。仰头看看天空,天空仿佛突然低了许多,也更加清澈蔚蓝了。那远处的云,也显得特别低,仿佛就在脚下。草原上,多种多样的野花竞相开放,把个绿色的大草原,点缀得像一张五彩缤纷的大地毯,煞是好看。而草原丘陵上的树木,也特别茂盛,特别好看,尤其是小白桦,它简直就像一个个婷婷玉立的少女,娴静文雅,婀娜多姿。风来了,它们轻轻地摇摆着素净美丽的腰身,活像一个个素装淡裹的美人在翩翩起舞……

——著名作家峻青,来到塞罕坝后这样写道。

塞罕坝之所以被称为美丽的高原,主要是因为她漫山遍野开满了鲜花。若说林海是绿色的波澜壮阔,花海则是色彩的璀璨斑斓。十年前看这片草原,是在阴天,未免黯淡。这一次是阳光下,那花的色彩便分外鲜艳。绿色在这里,演化为一种背景,而各种颜色的争奇斗艳,又叫人眼花缭乱。那金黄的,是金莲花;那雪白的,是走马芹;那紫红的,是铜锣花;那藕荷的,是铃铛花;那橘红的,是野百合;那湛蓝的,是鸽子花……星星点点,闪闪烁烁,万紫千红,目不暇接。

——著名作家崔道怡,来到塞罕坝后这样写道。

看来,作家文人们对今日的塞罕坝均赞赏有嘉。然而,作家有作家的情怀,文人有文人的看法。我认为,有一百个作家文人,在他们的笔下,就会有一百个塞罕坝。而这一百个塞罕坝,个顶个儿的又都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不同,那么的五彩缤纷,那么的清新、富有、肃穆、典雅。如果将这一百个塞罕坝归结到一起的话,那可就不得了了,那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塞罕坝啊!

这个无与伦比的塞罕坝,它究竟在哪儿呢?

这个无与伦比的塞罕坝,就是位于当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曾在这里多次举行过“木兰秋狝”,围猎次数多达105次,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余亩人工林海,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绿色奇迹,被称之为“中国绿宝石”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那片隆起的高岭台地上的塞罕坝!

读过前几章的读者朋友们,您对这个无与伦比的塞罕坝,是否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了呢?但还不够,您知道吗,您所看到的这个无与伦比的塞罕坝,历史上曾经也是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水草丰沛,飞禽走兽种类繁多的绿色世界。只因后来战乱、垦荒、砍伐、火灾,几经历史更迭,才沦为一片荒山。而今天,新中国的务林人,又把它本来的面目变了回来,变成了无与伦比的人工林海,人定胜天的理论在这里得到了超水平发挥。

那么,变荒山为林海的被称之为塞罕坝务林人的这些人,又都是些什么人呢?是超人吗?是外星人吗?不,不是,都不是,他们都是些普通人,是些普普通通的新中国的务林人。

下面,我讲几个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故事,算不上惊天动地,但完全可以等同于您对林海的敬佩,走进他们的生活,足可以扣动您人性中最柔软的那部分心扉。

您瞧,说曹操曹操就到,他们来了——

营林者小故事

将时间倒回到1962年,刚刚走出东北林业学院的曹国刚,义无反顾地落户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了他的“植绿”生涯。

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有着东北汉子爽直和硬气的性格,说话做事从不含糊。他个子不高,不讲穿戴,不修边幅,一走到深山之中,就仿佛找到了根据地。他踏实,肯干,能吃苦受累,很快就磨掉了大学生的稚气,和林场职工、雇佣的农民工们摸爬滚打在一起。

冬天的坝上极其的寒冷,滴水成冰,白毛风像尖刀,割得人骨头缝疼。

曹国刚和工友们夜宿马棚,他将自己仅有的一个褥子挂在门口,为大家挡寒遮风,自己和工友们挤着睡在干草上。

正是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磨练了曹国刚的意志,锻造了他的品性,使他年轻的羽翼逐渐丰满,造林技术越发的精湛娴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他自己也觉得生有意义、活有奔头了。

曹国刚干起活来如拼命三郎,胆大心细,勇挑重担。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将干粮随身携带;为了不让干粮冻成冰坨,他将干粮捆在腰间。他将他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这片荒山。

有一年,松毛虫在林子里闹灾,他废寝忘食,和同事们在林子里治理虫害。每天凌晨四点是最有效的防虫时间。凌晨一点,他们就开始收拾行装,凌晨三点准时上山开干。沉重的喷雾器在背上“嗤嗤”作响,不间断地喷洒药物。连续几天下来,当灾情得到缓解的时候,曹国刚却中毒倒下去了。

还有一年,为给新型喷雾剂做实验,曹国刚抢先上山,连续一个星期,他又中毒了,昏迷了两天两夜。虽然抢救过来了,却从此患上了肺气肿,病魔一直折磨着他。

1985年,曹国刚担任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分场场长。他自知肩上的胆子更重了,争分夺秒想为自己深爱的林区多出些力,多尽些责。他想到,油松作为一种景观树,有一种其它树木无法比拟的森严和肃穆。但油松对立地条件要求比较高,怎么办?

为了让油松尽快上坝,他反复试验,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王教授一起联合攻关,最后终于使这一优美景观汇入了林海。

但由于操劳过度,休息严重不足,他的病情突然恶化了,肺心病导致心脏衰竭。他不能说话,就将造林经验和心愿诉诸笔端。病榻便成了他新的试验田。

他用笔向同事们传授经验。

他用笔和王教授讨论问题,研究改造营林方案。

他整天忍着病痛,挥汗如雨,汗水无数次打湿纸张。

他用信念和期盼支撑着最后的岁月,渴望着他的绿梦早一天实现。当他病危的时候,他的妻子大哭着对他说:“老曹,你放心地走吧,我会让孩子接过你的接力棒,继续搞林,把你喜欢的油松引上高山,栽满沟谷。”

听了这话,这个堂堂七尺男儿,才缓缓地合上了双眼。

曹国刚逝世的时候,享年才50岁。

上世纪50年代从张家口林干校毕业的卢承亮,被分配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的大唤起林场。由于他工作出色,成为当时号称的“三面红旗”之一。他造林的主战场是大梨树沟营林区。他领着社员们在这片荒山上植树造林,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大梨树沟的秋天,夜里温度在零度以下。卢承亮和社员们在大梨树沟植树,没有房子住,就挤在窝棚里、“马架子”里。卢承亮总是住在窝棚的最外面,把稍微温暖一点的里面让给社员们住。窝棚里寒风穿梭而过,窝棚外还有不时跑过来扒门的饿狼。吃的饭只有全麸的黑莜麦加野菜,有点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卢承亮造林肯下力、肯吃苦。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发现“雨季造林”成活率最高,能达到100%,而且还能大大降低造林成本。然而,雨天造林难度更大、危险更多,但是为了能抓住这“及时雨”,只要是雨天,卢承亮就领着社员们冒雨造林。他们戴着简易的草帽,披着破塑料布,在泥泞中加班加点地干,异常辛苦。

卢承亮总是造林、育苗两头跑,一个人顶几个人,常年都忙得不可开交。妻子生4个孩子,卢承亮只抱过大儿子半个小时,其他3个儿子几乎都没有抱过。

他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工作。在三道河口林场任党支部书记时,卢承亮既抓造林又抓经营。虽然林场的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饲养技术不成熟,大批牛羊在春季死去。他独自骑马去内蒙古寻兽医。从内蒙古回来的路上,过河时,冰面突然崩塌,人和马一起掉入冰窟窿。卢承亮的第一反应是救马,他迅速将马缰绳捋顺到马鞍上,使出全身的力气将马推上了岸。自己由于在冰水中挣扎时间太长,落下了终身不愈的风湿病。

几十年来,卢承亮从护林员到主任,又从主任到厂长,再从场长到书记。虽然工作岗位变化了多次,但始终没离开过植树造林。他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植树造林大会战,足迹遍布坝上、坝下各个地区,仅大梨树沟一地就在他的指挥下植树造林11万多亩。

好说、好笑又好动的卢承亮,退休一年后就得了脑血栓,家里人为了给他治病不得不四处借债。卧床五年后,卢承亮病故。家人把他埋在了塞罕坝上,埋在了他自己亲手种下的松树旁。

现在,卢承亮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了林场的护林员。

大唤起林场多种经营股的施工员们,平均年龄在50多岁,几位年老的施工员,还有两三年就该退休了。年轻的施工员们都是些90后。他们主要负责绿化苗木的施工和销售工作。

一位名叫林国才的老施工员,年龄早过半百,家中儿孙满堂。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天还没亮,便穿上军大衣,背上水壶,拿着检尺上山了。由于山场工作太繁忙了,他根本没时间吃早饭,只能趁着中午采挖人员休息的短暂时间,随便吃上两口。在冰雪仍未消融的山场,凉水泡面已是最丰盛的午餐。他常说,和第一代务林人啃窝头、喝雪水相比,能吃上凉水泡面就已经很知足了。

和他一起工作的另一位老施工员梁胜浩,由于长时间没回家,家中6岁的小外孙女想念姥爷了,便缠着姥姥来到单位,没见到姥爷,小外孙女不停地哭闹。姥爷一整天都在山上,回到单位已是凌晨2点钟,小外孙女早已入睡。晚饭时,小外孙女什么都没有吃,那天的食堂很安静,有的只是孩子不停的哭闹声:“我要姥爷,我要姥爷……”这几个字充斥在每个人的耳朵里,也刺到了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后来,由于长期熬夜,劳累过度,老梁在一次工作途中突发心脏病被送到了医院,因为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90后小伙子靳玉良,结婚没多长时间,为了工作把媳妇一个人留在家中,工作忙时常常是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有时到家已经是后半夜,天还没亮,又匆匆起身回单位。他媳妇常说:“我爱他,我就要支持他的工作,虽然不常见面,但我不怪他。”

正是这些普通施工员的加班熬夜,检尺人员、检疫人员、检查站人员的积极配合,才有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绿化苗木施工和销售工作的骄人成绩。

这一家子祖孙三代都是务林人。

魏浩玥的爷爷在建场之初就带着奶奶来到了塞罕坝,最早的工作地点是第三乡林场的苗圃,当时住的草房四处漏风,吃了上顿没下顿,饿着肚子工作是常有的事。

当时,苗圃的工作人员太少,爷爷每天除了研究苗木的生长情况,更多的是做一些浇水、施肥、拔草的工作。因为吃不饱再加上劳累,有一次爷爷晕倒在苗床旁,奶奶知道,爷爷是连饿带累才晕倒的,眼泪忍不住往下掉,问爷爷:“老魏,你想吃点啥?”爷爷心里非常清楚,就目前这种家庭状况,家里能有啥!为了不让奶奶担心,爷爷说:“凤兰,我没事,你看要是能行的话,给我抓两只蚂蚱,把蚂蚱腿烤烤就行!”

一句玩笑话,奶奶笑了,但是奶奶的心里更酸了!

一句玩笑话,生活中多了乐趣,但是更道出了生活条件的艰苦!

因为一直在苗圃工作,长期受潮气和寒气的侵染,爷爷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每到阴天下雨和寒风刺骨的时候,爷爷就要靠过量的止疼药度日。就这样,爷爷一干就是30年。

爷爷的一生很平凡,爷爷的故事也很平淡,就是在这平凡和平淡中,爷爷坚守着,经他培育出的小苗已经长成大树,和小苗一起成长的还有魏浩玥的爸爸。

魏浩玥的爸爸19岁参加工作,算是第二代务林人。

那会儿,爸爸是营林区施工员,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山上干活,十天半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平时没事的时候也就罢了,就连妈妈坐月子的时候爸爸也没能陪在身边。爸爸偶尔回来一次,呆上两个小时匆匆地就又走了。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山上还有一帮人等着我呢!”可能因为妈妈也是务林人的原因,给予爸爸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哥哥小时候身体不好,总爱生病,有一次发高烧烧到39.5度,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便,去趟围场比现在去北京还难,妈妈实在着急了,就给营林区打电话让爸爸回来,可是当时爸爸正在山场施工,实在是走不开,妈妈只能一边哭一边自己想办法。

在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哥哥被送到了围场医院得到了及时的医治。事后妈妈没有过多地埋怨爸爸,爸爸却带着愧疚对妈妈憨憨地笑笑说:“老婆,谢谢你,你辛苦了!”一句暖心的话,换来了一辈子的理解和支持,一生的无怨无悔。

2013年,魏浩玥通过河北省的统一招考,成为了塞罕坝第三代务林人,他来到阴河林场,加入了青年特训队,开始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林场生活。

特训队里的造林、砍号、检尺、入库等林业生产技能,以及相关的一些林业工作,让魏浩玥得到了锻炼。

那年冬天,魏浩玥在白水营林区作业地块入库,因为入库地点离营林区太远,只能每天在帐篷里短暂休息,烧水泡面。野外的水很浑浊,一开始根本不敢喝,有一位老务林人随口说了句:“孩子,一看你就是蜜罐儿里长大的!”

魏浩玥听到了这句话,想到了爷爷和父亲,虽然是蜜罐儿里长大的孩子,可是更是塞罕坝的孩子呀!想到这,就再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于是就将浑浊的水勇敢的喝了下去。

三个平凡的人,三段平常的事,三代务林人用他们的质朴,对家乡生态建设的痴心,圆满地完成了绿的接力。

上世纪90年代从河北林校毕业的张利民,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担任了苗圃技术员。由于学有所长,专业对口,认真细致,肯于钻研,先后担任了苗圃副主任、营林区主任、总场林业科副科长。

2004年,张利民出任三道河口林场场长。该场由于沙化、干旱、大风,造林很难成活。

张利民不畏艰难,带领林场青年开展技术攻关。他们深入分析了造林不易成活的原因,深入实地调研,决定从整地入手,把机犁沟加深、加宽,让其储存更多的雨水、雪水,同时发挥沟沿的遮荫作用。

在造林中,他们探索使用了容器苗造林,创新使用了生根粉和保水剂,做到了精栽、细管、严要求,有效地提高了造林质量和成活率。

通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共培育樟子松容器苗200余万株,完成治沙造林2万多亩,容器苗使用率达100%,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7%,为座座沙丘披上了绿装。

如今,三道河口林场已经是河北省著名的防沙治沙警示区,宋平、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林业局领导,曾多次到这里视察调研,塞罕坝机械林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林示范林场和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单位之一。

近年,张利民又利用林场的生态资源,带领职工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了二道河口旅游景区,建设了“吐力根河游乐园”,设置了观光、骑马、漂流、射击等多个娱乐项目,鼓励职工发展家庭经济,实现了林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如今,二道河口已经发展建设成为“木兰秋狝文化园”,成为了塞罕坝的知名景区。

张利民20多年扎根林场,无悔奉献青春,赢得了许多荣誉:连续11年被评为总场先进工作者,6次荣记省林业局三等功,先后获“河北省林业先进工作者”“承德市新长征突击手”“承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成为当之无愧的林业楷模。

上世纪90年代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侯青山,被分配到大唤起鹿场上班,后调到总场医院工作。

侯青山在鹿场干过一年杂活、三年管理员。因为鹿场没有医生,老侯就跟一个叫宋文志的人学中医。学医的时候,鹿场晚上没有灯,有月光的时候,他就在月亮地底下看书学习,多数的时候他都是天一亮就起床看书。经过不懈努力,老侯终于能给社员们看病了。

当医生的时候,他到围场进药,不论冬夏,都是相当辛苦的。从小锥子山到大唤起,中间有几道河,河上没有桥,来回都是趟着河走。冬天进药更受罪,每次都是坐林场的敞篷车,脚上套一双毡疙瘩,身上穿着白茬大皮袄,头上戴着皮帽子,即使这样,他的脸上还是冻起了一个个大水泡,直到现在他的脸上还有疤。

经人介绍,老侯在大唤起鹿场结了婚。婚结的很简单,他和妻子在食堂自己花钱吃的莜面饸饹。婚后鹿场没有家属房,没地儿住,妻子一直住在围场的娘家。一直到1970年左右,鹿场盖了简易的家属房,她才搬来同老侯一起住。

之后,老侯调到总场医院工作,住房也相当紧张,三间房子住两家。夏天还好,一到冬天,屋里就跟冰窖一样,四处透风。老侯一个月挣37块钱,养活一大家子人,每月供应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妻子就采些野菜,买点土豆掺和着吃。

那时候,总场医院看病的大夫就三个人。一到春秋造林季节,由于多人住在一个窝棚,拉肚子、发烧感冒等病传染很快,医生就得跟着在山上治病,没日没夜地辛劳,夜间出诊是常事。

有一次是冬天,北曼甸石庙子营林区有人病了,老侯和另外一个同事连夜出发。路上的雪很大,车根本走不了,他俩是走一段路挖一段雪,就这样走了一夜才走到地方。

还有一次,也是北曼甸的病人,病得挺重,随身携带的医疗包里没有对症的药。为了让病人得到及时治疗,他们就送病人去了围场。那次,老侯和同事两天一宿没合眼、没吃东西,饿了就喝口凉水,直到把病人送到县医院。

2010年3月,千层板林场在张北县城区道路绿化工程中成功中标。为确保该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林场委派蔡志刚担任该工程技术员,全程监督工程施工情况。

为做好张北县城绿化工作,扎实做好挖坑、给水排水、清废回填、挖坑施肥等绿化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他在陌生的环境里,想尽办法协调关系,紧盯现场,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工程建设中,苗木种植,苗木验收,工程管理,施工作业,到后期养护,每一个环节他都坚守在一线,保证每一道工序都规范操作,科学施工,做到种一棵活一棵,种一片绿一片,栽一路绿一线,确保人力、物力取得最大效应。

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给单位带来负面影响。工作遇到困难他先上,不怕苦、不怕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不跟组织上提任何条件。

当时,他儿子才上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身体不是很好,经常闹毛病,最严重的一次发烧近40度,家里的老母亲也是体弱多病。为了工作,家里的大事小事他都顾不上,整整一年的时间,他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了“五一”“十一”假期,加班加点,披星戴月,克服天气恶劣,条件艰苦,生活不适应,语言不通等困难,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把工程做实做细,圆满完成了此次绿化任务。

2010年,省会城市长大的范冬冬,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毅然决然来到塞罕坝,任第三乡林场生产股技术员。

因为刚接触林业生产工作,缺少实践经验,在一次上山施工作业中,右脚趾骨被树枝扎坏了。但他并没告诉其他人,硬生生地坚持干4个多小时。下山送到诊所的时候,整个鞋已经全部被血浸透了。同行的高伟航将范冬冬的脚从鞋子里拿出后,袜子上面全是鲜血,鞋子里也灌满了鲜血。但是他依然坚守一线,坚持工作。随后的林业生产工作仍在继续,而他的脚伤没有完全复原,最终在年底因为趾骨的伤做了手术。

2013年,由于工作积极肯干,范冬冬由一名生产技术员成长为千层板林场主管林业生产的副场长,工作更加没日没夜,全年都奔波在山上。

然而,旧伤引起新患,几乎每年他都要做一次手术。截至2014年完全恢复的时候,范冬冬已经做了四次手术。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大唤起林场,八十号营林区主任王瑞国,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陪伴林场走过了36个春秋。

36年来,他兢兢业业,始终坚守在林业防火岗位上。

36年来,他夜以继日,始终耕耘在林海的山山岭岭中。

2015年10月的一天,八十号营林区迎来改培作业面积399亩的任务,该任务难度系数大,作业区环境险峻。为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王瑞国费心尽力,首先是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有序安排作业任务,其次对集材技术进行科学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经过层层签定责任书,确保了工作万无一失。

在集材作业中,山体陡峻,为了保证车辆安全,王瑞国在短运的车辆尾部拖挂1吨以上的重物,减少车辆后退的危险,圆满完成了集材任务。

对于每一份工作,王瑞国都亲自跟进,同大家一起作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常是一整天一整天地奔劳在山上,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磨破了多少双鞋子,也不知道手掌磨破过多少次,但他从没有懈怠过。

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林子,热爱这份工作。

王瑞国每天起得最早,干的最多,下班最晚。深秋,下了几场不小的雪,山上的树木已经伐倒,还要造材和短运。时间紧,任务重,他每天梁上梁下地跑,看林道,检查造材质量,嘱咐安全作业。哪个地块快要完成的时候,他都要把整个地块全都转一遍,不会落下一根木材。

四月初,开始造林、整地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带着施工员上山检查整地质量,还帮着工人定点。起运苗木的时候,他总会叮嘱一定要挑选质量好的苗子,浇透水。造林的时候,拖拉机到不了的地方,他第一个扛起苗子就往梁上走。攻坚造林,石头太多,镐头不够用,他每天上山自己都会带上镐头,告诉大家,有石头挖不动时叫我。

妻子对王瑞国的敬业精神又气又爱,时常埋怨他道:“你这么干,早晚得累死。”但林场的职工们纷纷被他的精神感染,他们说:“营林区就是我们的家,而王主任就是我们最好的家长。”

提起第三乡林场母子沟营林区主任邓宝珠,林场的同志都口口称赞。邓宝珠为人诚恳、忠厚老实,工作从来不唱高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干工作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啊!这就是他对工作责任感的一种诠释。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但林场林木的成长,则与营林区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分不开。

营林区的工作是复杂繁重的,但是邓宝珠一干就是几十年,从造林、营林再到护林防火,每项工作都一丝不苟,用辛勤与汗水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林海。在生产第一线,从苗木的挑选,运输,栽植,管护,再到指导招来的社会工人作业,每项工作都马虎不得。邓宝珠曾经跟总场场长田军立下过“军令状”:我造的林成活率绝对能达到总场要求,达不到自愿受罚。这种立军令状式的承诺,表明了邓宝珠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有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林的高效成绩。

护林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幼林地的管护工作。去年冬天下雪较大,管护工作难度比往年都大。为了查看林木情况,今年春天,邓宝珠依然像往年一样,踏着皑皑的白雪,巡护在去往幼林地的路上。脚下的积雪“吱吱”作响,每走一步都很艰难,积雪最深的地方能把双腿淹没,但邓宝珠说,这对于一个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志来说不算事,那齐腰深的积雪我也照样走过。当他巡视到幼林地,看到有鼠害发生时,及时向场部汇报了情况,场部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避免了更大灾害的发生。

今年下半年,邓宝珠就要退休了。一位即将离岗的老同志,对于工作如此认真负责,给林场的年轻同志上了生动的一课,也为年轻一代务林人守护好这片绿色林海做出了表率。

还需要再讲吗?这就是塞罕坝务林人在伟大的生态建设实践中发生在生产一线上的小故事,是属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内部务林人的小故事,也是缔造了塞罕坝百万余亩无与伦比的人工林海的务林人的小故事。像这样的小故事,再讲上三天三夜恐怕也讲不完。不讲了,窥一斑而知全貌,这些就足以能帮助您认识到,美丽的林海背后,有一群人,在艰难困苦的辛劳与坎坷中,为此而不忘初心,意志坚定,付出心血,洒下汗水,奉献青春,冷落家庭,甚至牺牲生命。正如诗人寇占文先生在他的诗歌里咏叹的那样:

多少个不眠之夜,

我们看到塞罕坝决策者窗前那不灭的灯光;

多少个春华秋实的季节,

我们看到塞罕坝林业人脸上热汗淌。

艰苦创业,勤俭建场,

塞罕坝人挺起了拼搏的脊梁!

开拓创新,敬业爱岗,

塞罕坝人豪情高万丈!

生态和谐,民生安康,

塞罕坝人奋斗正激昂!

挥洒豪情,飞扬梦想,

塞罕坝人筑梦林业新华章!

经过几代人五十多个春秋的艰辛创业,

挥汗奔忙,

今日的塞罕坝,

又披上了昔日的碧绿色的戎装。

……

现代林区建设

是啊,今日的塞罕坝上,的确又披上了昔日的碧绿色的戎装。

这就意味着,从今以后,现代林业建设的脚步,即将走进这片美丽的林海。这片美丽的林海也将会以它无尽的绿色,迎接它新的主人,拥抱塞罕坝新一代建设者的来临。

不知您是否已经注意到,今日的塞罕坝就像是一块大画布,那些老一代勇于奉献的务林人,已经为它调好了底色,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所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时之美景均已准备齐全,万事俱备,就等着新一代塞罕坝的建设者,在上面尽情地用笔,大胆地着色了。

然而,怎么用笔,怎么着色,才能不会玷污了这片纯洁而又美丽的大森林呢?是高雅的用笔、着色?还是低俗的用笔、着色?这是一道艰巨而又严肃的考题,不失时机地摆在了新一代塞罕坝建设者的办公桌上。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现代林业建设要融入生态文化体系,只有建设底蕴深厚、品位高雅、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才能牢固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林业经济和林业产业的繁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相依共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目标。

塞罕坝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具备建设高水平生态文化阵地的良好基础。

塞罕坝被称为华北的“绿色明珠”,是京津地区的“水源卫士、风沙屏障”,也是河北林业的重要窗口。

面对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现代林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一代塞罕坝人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充分挖掘和发挥塞罕坝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决心努力把塞罕坝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生态文化阵地和三大体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林区。

要说这新一代塞罕坝的建设者,就是了不得。他们的眼界如此之宽,魄力如此之大,办法如此之多,是其他地方的人少有的。听听他们的规划吧,令您不得不惊讶。

他们说,他们要按照资源保护与利用兼顾,确保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原则,采取总场自筹、职工股份制集资、对外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计划首批投资5000万元,三年内投资2亿元,重点开展塞罕坝的皇家历史文化、民俗生态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多么大胆的规划,多么超前的设想,多么坚定的口气,多么明确的目标,多么漂亮的主题啊!

想好了?有人这样问。

想好了!新一代塞罕坝的建设者们答。

不变了?又有人这样问。

不变了!新一代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又答。

既然是想好了、不变了,那就开干吧,还等啥呀?

对呀,开干吧,早就准备好了,不等啥了。

于是,从21世纪初开始,塞罕坝百万余亩人工林海中,就打响了以“皇家历史文化、民俗生态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战役。

首先,他们从历史文化建设开始。

当年,康熙皇帝发起的“乌兰布通之战”和乾隆、嘉庆等皇帝在塞罕坝百余次的“木兰秋狝”,给塞罕坝留下了许多遗迹,如点将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联营、塞北佛石庙、乾隆殪虎洞、翠花宫、扣垦坟等。不但留下了这么多的历史遗迹,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所有这些,都是塞罕坝极其难得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他们打算在这一块上,重点开发建设两个项目。

一是“木兰秋狝文化园”建设。这个项目预计占地近5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当年一期投资1000万元。建设项目主要有御驾亲征、木兰秋狝、清帝行辕、秋狝再现和秋狝嘉年华等,内容融政治、军事、生态、社会文明于一体。通过项目建设,使满清皇家文化和“木兰秋狝”再现于环境秀美的青山绿水之间,把文化园建成独具特色的“皇家秋狝乐园”,让“木兰秋狝文化园”成为清王朝“承德避暑山庄”以外的一个重要景点。

二是“康熙盛世点将台”建设。这个项目规划建设面积约80公顷,总投资3400万元,当年一期投资400万元。康熙点将台为林海之中一孤立巨岩,形如卧虎,传说为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时的点将之所,四面森林浩瀚,绿海翻波,登台远眺,即可感受阅兵场面之壮观,又能领略塞罕坝巨大的生态建设成就。建设内容主要有辕门、清帝行宫、主体工程(岩体装饰、康熙坐像等)、试马埭、野生动物园等。

其次,他们开始了民俗生态景观文化建设。

这一块上的主要建设项目有5个。

一是“全国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塞罕坝展馆”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大部分由国家林业局投资。展馆造型新颖、理念先进、布展一流,同内容的展馆国内尚不多见。展馆主要是以塞罕坝建设、发展为主线,在空间上再现了新中国林业工人再造秀美山川的决心和勇气,诠释了“塞罕坝精神”,达到了“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是“七星湖高岭湿地公园”建设。建设总规划面积近184公顷,投资1200万元。项目建设的主题是展现高岭湿地青山叠嶂、水色天光、曲径通幽、花草遍地的自然灵秀之美和原生态湿地之美。建设内容在具备一般公园所具有的观赏、休闲、娱乐以外,还建设了湿地栈道、水岛观星、垂钓野生鲫鱼、观赏野生花卉、科普教育等内容。

三是“塞罕坝精品生态小城镇”建设。按照建设“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小城镇要求,当年投资1000万元,主要用于塞罕坝中心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及一些附属基础设施建设,使广场成为塞罕坝的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中心,让塞罕城成为所有游人的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同时成立“大森林满蒙风情文化演出公司”,建立专业与业余结合的文艺演出团队,把动人、浓郁的满蒙风情搬上舞台,让游客在熊熊篝火和醉人美酒中,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满蒙民俗文化。

四是“泰丰湖满蒙风情文化村”建设。项目建设面积150公顷,总投资1800万元,当年一期投资200万元。泰丰湖水面面积300亩,四周是大片开满野花的草地,草地四周则是森林环绕,北面是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时清军驻地“十二座联营”遗址。建设内容主要有民俗文化村、休闲度假别墅、草原骑猎、水上娱乐等。通过项目建设,充分展示满蒙民俗风情,演绎特色民族文化。

五是“梨乡花海大梨树沟景区”建设。景区面积数万亩,规划面积320公顷,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当年一期投资500万元。大梨树沟景区内峰回路转、石峰矗立,上有高峰入云霄、下有瑶池落山涧,春季松树吐绿、梨花盛开,秋季层林尽染、溢彩流丹,醉人景色远胜北京香山。建设内容主要有梨乡花海景观,登峰鸟瞰,秋景、红叶摄影基地,自驾车基地等。

再次,他们开始了企业文化建设。

潜心建设了这么多年,塞罕坝自身积累了很多文化产品,包括中央电视台主拍的电视纪录片《有个塞罕坝真好》,塞罕坝与有关单位合作创作的《绿色明珠塞罕坝》《塞罕坝人》等影视作品、以及诸多的书籍、演艺光盘等文化作品。

但还远远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他们成立了塞罕坝“思想政治研究会”,加强思想解放和创新教育;面向社会征集塞罕坝场歌,邀请知名作家为林场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力争制作成电视剧;成立塞罕坝“夕阳红合唱团”;做好场内电视、场报、网站等文化产品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等。

通过自身文化建设,展示塞罕坝人良好的工作状态、形象素质和精神风貌,推动塞罕坝企业文化向前发展。

另外,他们还适时启动了旅游服务中心、植物园、科普园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塞罕坝的生态文化阵地,早日实现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现代新林区的奋斗目标。

常言道:有多大的付出,就会有多大的回报。

这话不假,塞罕坝如此大规模、超水平的建设,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二次创业”,极大地丰富了森林资源保护的基因,受保护程度即刻上升,致使大量的植物种类和野生动物有了倍受庇护的场所,为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生长和栖息环境。

据可靠数据表明,塞罕坝百万余亩人工林海中,保存了菌类22科51属79种;植物81科312属659种;陆生脊椎动物4纲21目51科261种;水生脊椎动物 5 科24属32种;昆虫12目114科660种,成为了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同时,物种的多样性也丰富了景观的多样性,有森林、草原、湿地、草甸等多种景观交错或镶嵌分布的景象。

据此,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被命名为“河北生态旅游示范区”“河北省林业艰苦创业示范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等,并批准成立“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后又被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观光的大幕从此拉开。

● 李树一,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责任编辑 冷杉)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建设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