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2017-03-09 09:17:5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管壁中度螺旋

王 平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王 平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6例,采用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进行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病变血管管壁轮廓不规则,官腔呈弧形、环形充盈缺损,管壁局限性低密度或高密度斑块,向动脉腔凸出的不规则偏心性充盈缺损或附于管壁的斑块及钙化,伴有多发不规则、不同程度狭窄及多节段性闭塞,闭塞段周围伴行迂曲、分之细小的侧支循环血管,部分血管壁呈动脉瘤样扩张或囊袋状突出。DSA共检出闭塞或狭窄的血管96段,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共检出92段,诊断准确率为95.8%,其中轻度狭窄12段,中度狭窄17段,重度狭窄15段,闭塞48段,主要发生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腘动脉、小腿动脉及股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情况,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价值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为下肢血管腔广泛性不规则的狭窄或多节段性闭塞[1],早期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患者后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2],而随着VT血管成像技术(CTA)、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无创性诊断技术的应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本文将重点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价值,旨在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及后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6例,其中男70例,女26例,年龄46~78岁,平均(60.2±3.2)。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42例,患肢远端皮温降低72例,下肢静息痛62例,足趾缺血坏死11例,下肢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28例,人工血管植入术后复发3例。所有患者于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检查后1~2周行DSA检查。

1.2 方法

选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叮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尽量避免活动。首先使用双针筒高压注射器将A筒内的370 mg/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入肘正中静脉,注射速率控制为4 mL/s,然后以相同速率注射B筒内的40 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扫描参数:螺距0.969:1,管球旋转时间0.5 s,探测器宽度20 mm,管电压120~140 kV,管电流250~300 mA,触发层面为腰3椎体平面腹主动脉,触发阀值250HU,延迟5 s开始触发扫描,扫描时间为0.5 min。先对腰3椎体平面至足底进行首次扫描,然后将管球从足底部移至膝关节,从膝关节扫描至足底,前后两次扫描应间隔15 s。将得到的重组图像传送至EBW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曲面重组等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

1.3 血管狭窄程度评价标准

狭窄程度=(1-狭窄段血管直径/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狭窄程度等于100%为完全闭塞,75%~99%为重度狭窄,50%~74%为中度狭窄,小于50%为轻度狭窄,没有变窄为正常[3-5]。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临床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影像学表现

96例患者下肢血管图像均清晰完整地显示了血管,主动脉下端、髂内及外动脉分叉处各节段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重建图像显示病变血管管壁轮廓不规则,官腔呈弧形、环形充盈缺损,管壁局限性低密度或高密度斑块,向动脉腔凸出的不规则偏心性充盈缺损或附于管壁的斑块及钙化,伴有多发不规则、不同程度狭窄及多节段性闭塞,闭塞段周围伴行迂曲、分之细小的侧支循环血管,部分血管壁呈动脉瘤样扩张或囊袋状突出。

2.2 患者血管病变分布

DSA共检出闭塞或狭窄的血管96段,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共检出92段,正常4段,诊断准确率为95.8%。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包括轻度狭窄12段,中度狭窄17段,重度狭窄15段,闭塞48段;其中腹主动脉轻度狭窄3段,中度狭窄2段,重度狭窄2段;腘动脉轻度狭窄3段,中度狭窄5段,重度狭窄7段;髂动脉轻度狭窄2段,中度狭窄2段,重度狭窄2段;小腿动脉轻度狭窄2段,中度狭窄1段,重度狭窄1段;股动脉轻度狭窄2段,中度狭窄7段,重度狭窄3段。

3 讨 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CT血管成像下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不同程度狭窄及多节段性闭塞,伴有部分迂曲、分之细小的侧支循环血管[6]。通过CT动脉成像检查可了解病变的位置、狭窄程度,其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情及远端血液循环状况的评估有重要意义,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可准确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血管的位置、狭窄程度及是否有侧支循环血管形成等,范围扫描广泛,空间分辨率高,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判断管腔的狭窄程度,还可显示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特征及闭塞远端动脉[7],有数据显示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对诊断下肢血管狭窄的特异度为98.6%,灵敏度为92.2%[8],可见该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的显著作用。

DSA是常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段,其不受钙化的影响,但其需对下肢血管超选分段显示,耗时较长,容易对远端病变的血管造成再次损伤,加重下肢缺血症状,且其无法显示管壁结构,无法准确地评估动脉偏心性斑块[9]。本次研究中在血管CT值达到250HU时延迟5s触发扫描,在准确把握扫描时机的同时,也减少了辐射,缩短了扫描时间,其周围组织强化形成的背景污染也较DSA检查更少,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曲面重组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其中全程最大密度投影显示下肢动脉缩小了重建范围,分段重建图像可有效提高血管显示的分辨率;容积再现技术处理后的图像更具立体感,方便于定位诊断,可提供多方位、多角度视角,可完全利用扫描容积内的扫描数据对,病变血管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进行三维重建;曲面重组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在同一平面显示弯曲的血管,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下肢病变血管的漏诊[10]。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

本次研究中采用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共检出92段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正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5.8%,从结果可看出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情况,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祝洪福,任千里,王立乾,等.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3):234-236.

[2] 崔庆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62-63.

[3] 孙 伟.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4,(32):186-188.

[4] 张志强,杨鸿翔.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2):189-190.

[5] 董 帅,谢德轩,唐 亮,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7):1224-1227.

[6] 张 洋.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4):281-282.

[7] 黄文波.64-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浅探[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5-6,8.

[8] 曹登攀,何绍强,陈 宏,等.MSCTA与DS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8):1285-1289.

[9] 何宝龙,苗 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3):49.

本文编辑:王雨辰

R543.5

B

ISSN.2095-8242.2017.08.1510.02

猜你喜欢
管壁中度螺旋
小米手表
电脑报(2020年12期)2020-06-30 19:56:42
旋风“螺旋丸”
非绝缘管壁电磁流量计的权重函数仿真分析
螺旋变变变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癌症进展(2016年9期)2016-08-22 11:33:10
水辅助共注塑弯管壁厚的实验分析
中国塑料(2016年12期)2016-06-15 20:30:07
管壁厚度对微挤出成型的影响分析
中国塑料(2015年12期)2015-10-16 00:57:22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