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瑞静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探究张爱玲作品的叙事艺术及女性意识转变*
□ 张瑞静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张爱玲作品中具备极其深刻的女性意识,进而使其作品具有女性解放和社会进化的价值意义,并且在女性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从张爱玲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特点,分析张爱玲作品的叙事艺术,并阐述张爱玲作品女性意识转变的四个阶段。
张爱玲;叙事艺术;女性意识
张爱玲运用女性独有的视角和敏感展现特定时期的女性生活,描写女性当时的生存处境,真实地再现了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如依附性、沉默匮乏、封闭等。与此同时,还认为女性长期被压迫、被控制、被引导等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处于男权社会环境之中,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女性自身的意识。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张爱玲的作品经常运用电影手法以及“节略法”,来展现文章的无情与变幻情节。张爱玲在作品中通过将时间和空间的模糊化来展现模糊和浮现之间的变化技术,进而调整篇文章的顺序,再加上张爱玲自身的文字功底,大大地增加了作品自身的阅读性。二是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更加成熟的叙事技巧,并强调开头和结尾。张爱玲通过采取倒叙的方式来用故事的角度阐述和构建整篇文章内容,同时对故事的结尾进行留白处理,将故事发展的结局进行有必要的隐瞒,进而产生读者自由的猜测以及揣摩。
(一)根据自身经历写作的原因
张爱玲选择通过回忆过去审判自己并以此抵抗痛苦,但这种写作方式却让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精神状态一直处于偏执的状态。她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断揭示、遮蔽、探索心路历程,将往事不断地重构和篡改,进而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来与现代理性社会进行对抗,并且通过回忆来展现生存意识的本质,进而使其获得新生。二是缺乏一定的创作资源。张爱玲在1950年离开了大陆,自此之后创作过程一直处于受挫的状态。比如《秧歌》和《赤地之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是很明显的命题作文,并不是很受人喜爱。远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必然会遇到创作的瓶颈,同时还要应对读者的文化认同以及口味的变化,更是加深了她创作的压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为了减少失败的风险选择根据自身经历进行创作,并且这对在异国他乡的张爱玲也是一种安慰,将自己回忆中值得纪念的瞬间统统回忆并记录下来,进而写起来驾轻就熟。
(二)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体验
过去的故事虽能够被回忆起,但真实地展现出来还需要通过作者自身的审美体验。而张爱玲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体验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体现的:第一,通过感官印象来体现回忆的真实性。张爱玲从港战和家族衰败之中认识到了理性与文明的脆弱,进而形成了她运用感官体验进行描写的手法,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回忆的真实性。张爱玲在《易经》中对儿童的感官世界进行了直观的描写,将主人公的回忆鲜活地呈现出来,让读者通过回忆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通过感官描写展现了儿童对世界的陌生感受。人们对物体的感官感受并没有过多的被理性和文明所束缚,能够在回忆中形成当时的情境,同时也表达出人类生命的存在感,事物之间存在的差距越大,最终所形成的美感就越强烈。第二,通过距离感来体现回忆的审美性。痛苦源自于生存,只有消除欲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脱。叔本华认为回忆能够营造审美距离,也就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所以审美可以看作是消除痛苦的一种方式,回忆则是主要途径。
(三)作品所蕴含的诗性回忆
张爱玲作品所蕴含的诗性回忆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表现形式展现的:第一,通过事件、人物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生活事件的重构能够展现出时间的驱动力。时间的流逝不仅仅体现在容颜的衰老,也以不为人知的形式来体现,也就是死亡。在《雷峰塔》中,张爱玲描写了受人敬仰的谨池大爷的衰老以及病逝、仪表堂堂的罗侯爷被暗杀、青春期的弟弟因患肺结核而死,这些死亡展现了旧家族在现代社会中衰败的必然结局。除此之外,小说还通过雷锋塔的倒塌来展现世事变迁,进而体现时间的快速流逝,同时利用今非昔比的现象展现着过去与现在的差距,进而体现时间的无情和残酷。小说中的家族衰败也体现了时间的流逝,所有看着牢不可破的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一散落,渐渐地变成了历史。第二,通过空间转换体现时间的流逝。在《易经》以及《雷峰塔》中,张爱玲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进行故事的整体展开,因为儿童对时间的变化不是很敏感,所以选择通过空间的转换来叙述与主人公认识和年龄相符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随着空间的变换不断登场,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而完成时间线,展现出作品的完整性。空间转换中隐藏着对过去的回忆,同时也表现出那时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脱离原有的轨道,在嬉笑吵闹中去感受时光的飞逝,当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总是会对故事的琐屑感到疲惫,但是又会发现在琐屑之中蕴含了真正的人生。
(一)第一阶段: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
谈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意识,首先应从目前所发现的第一篇张爱玲的小说《不幸的她》说起,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开端。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女人为了反抗传统社会的习俗,为了自由选择放弃自己奢华的生活四处流荡,只能通过回忆来寻找儿时的那份快乐。作者在其中运用跳跃式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女性对腐败社会的反抗和自身的悲剧性,对独立和自由的向往,作品构建了童年自由的快乐与成年的痛苦、个人的自由与母亲的昏悖、奢华的生活与个人的流荡三重矛盾,同时也是作者对女性意识的第一次关注。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女性悲剧主要是由于腐败社会的恶习导致的,更像是小说中女性意识的不自主流露。而到《霸王别姬》以及《牛》的时候,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意识逐渐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变了。在这两部作品中,张爱玲对女性进行了第一次自省,同时也象征着女性对自身“第二性”的地位进行一定的反思,进而代表张爱玲女性主题意识正式开始形成。
(二)第二阶段:由传统男女关系向男女两性平行关系的转变
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首次将男性作为叙事中心,描写了在父权社会通知下男性被阉割的状态,进而展现了张爱玲作品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男主人公由于长时间的被父亲所压迫,精神状态一直处于紧张中,他非常羡慕言丹珠的生活,想要和她在一起,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压迫导致他失去了理性,进而大打出手,想要摧毁她。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在父权社会中也是饱受摧残的。张爱玲在作品《心经》中描写了一个关于“恋父情节”的故事,但主要是通过描写许小寒和许峰仪之间的孽缘来展现父权社会下两性关系以及家庭伦理的混乱,进而对父权社会提出严重质疑。这段时期的张爱玲作品,大多都描写了男性人格的变异、两性关系以及家庭伦理的混乱、女性革命的艰辛,有意识地批判和审视在父权社会下人类精神的变化。所以这时张爱玲作品的女性自觉意识和女性意识表达都比上一阶段更加完整。
(三)第三阶段:从描述女性在男性强权下的状态来全面深化女性意识
小说《金锁记》是代表张爱玲女性意识全面深化的主要作品,讲述了女主人公曹七巧被兄长送到姜家,在具有深厚父权文化的家庭伦理秩序中备受煎熬,而当她终于可以自由支配钱财时,她将她周围的人都变成了她所控制、所压迫的行尸走肉。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父权社会对人类的迫害,也能够看出张爱玲对男性权威的否定。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开始走出弱者的身份,向更加多重化、更加复杂化转变。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之中,张爱玲依旧批判了男性权威和揭露了女性悲剧命运。在这部小说中,佟振保将女性看作是满足欲望的工具,将自己伪装成好人,却对女性始乱终弃,而王娇蕊和孟烟鹂却生存在男性世界中的角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小说的主要主题是分析男性在父权社会中的人格裂变。张爱玲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述人们不同的命运,对人们的生活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理变化进行细致地描述,进而审视和批判父权社会,同时体现女性意识。
(四)第四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女性意识逐渐走向衰亡
不知是由于父权社会的根深蒂固,还是由于长时间的苦痛生活,失去了创作女性意识的心情,在1952年张爱玲离开了大陆后,逐渐远离了她对女性意识的书写,作品所呈现的女性意识也开始淡去。张爱玲在香港期间所创作的小说《赤地之恋》以及《秧歌》都是命题作文,主要描述浓厚的政治形态。相关资料显示,自从张爱玲在1955年赴美直到去世,漫长的40年间,独立创作的作品仅有《粉泪》《五四遗事》《半生缘》《怨女》《浮花浪蕊》《小团圆》《色戒》《相见欢》以及《同学少年都不贱》等作品。而这其中《半生缘》是根据《十八春》改写,《怨女》和《粉泪》是根据《金锁记》改写。《五四遗事》仅让读者感觉到了一点点女性主义的影子,甚至其中有些作品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出张爱玲离开大陆后,小说创作一直在重复以前的女性意识主体和视角,明显能够感觉到其女性意识的不断消逝。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张爱玲在远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后,她的女性意识也开始逐渐走向衰亡。
张爱玲坚持通过个人经历来进行创作,在反应创作资源的缺乏之外,还展现了她心中对往事的无法释怀,进而构成了作品中的主要内容。通过审美体验以及诗性回忆来构建独特的叙事艺术,进而展现张爱玲的思想。除此之外,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转变过程的了解,可以认识到张爱玲创作小说的流程,并且感受到张爱玲自身的独特性,由年少走向成熟,再走向衰老的生命历程。
[1]丁琪.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创作主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87-492.
[2]代晓冬.试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47-148.
[3]王平.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有意味的叙事艺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6-98.
I206
A
1008-4614-(2017)03-0045-03
2017-5-29
张瑞静(1980—),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