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卢姿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公立医院“科室外包”问题浅析
——基于医院声誉机制的角度
陈玉成,卢姿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针对公立医院“科室外包”现象屡禁不止的现状,文章从医院声誉机制的角度分析了“科室外包”现象深层次原因,并从改善民营医疗机构经营模式、经营环境和公私有效合作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解决“科室外包”问题。
科室外包;声誉机制;公共物品;民营医疗机构
公立医院“科室外包”指公立医院与承包主体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将医院内部的某一或某些科室对外承包,承包主体则以医院的名义进行经营,所得利润按合同或协议规定与公立医院进行分成,同时,医院也会在承包之初向承包主体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1]。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科室外包”行为在全国多个地区出现,且手段极为隐蔽。大多数外包科室由医院人员担任科室主任,副主任及其他人员为承包主体雇佣人员;并且外包科室在医院内部拥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用以计算利润与分成。虽然政府一直对公立医院“科室外包”行为持高度打压状态,但往往治标不治本,经常出现死灰复燃状况,2016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再次使公立医院“科室外包”这一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
在我国,公立医院科室的承包主体多为民营医疗机构。“科室外包”使得医院与承包主体建立起了利益相关关系,一方面承包主体为了尽快收回投资获取利润,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容易忽视患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外包科室所得利润的多少关系到医院利润分成的大小,因此医院往往对外包科室的诊疗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使外包科室医生违背生命伦理原则对患者进行欺诈医疗[3]。双方的这种利益相关关系使得患者权益遭受损害时,难以对二者的责任进行清晰界定,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外包科室利用医院的声誉行医,其所采取的某些违规行为会给医院声誉带来极大破坏。而公立医院声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同样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对医院声誉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4]。
众所周知,由于医学知识的高度专业性,使得医疗领域成为一个信息不对称程度极高的领域。而“声誉机制”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声誉机制”以建立品牌的形式发挥作用,拥有信息优势的生产者通过品牌向消费者传递其信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进而达成交易。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医疗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医生与患者以及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说,患者看病选择的是医生,但多数医生并不具备个体声誉,使得患者难以了解到医生的相关信息。而医院声誉则向患者传递了有关该院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信息,从而成为患者选择就医机构的重要依据。我国公立医院拥有政府赋予的行政级别,行政级别体现了医院的品牌和声誉,行政级别越高,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就越高。例如,我国当前的一种现象,患者无论是大病小病,都倾向于去三甲医院就医,而不是选择基层医院或民营医疗机构。
笔者拟从医院声誉机制的角度分析“科室外包”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公立医院“科室外包”一直被政府严令禁止,但十多年来“科室外包”之风不但没有刹住反而愈演愈烈,产生了恶性循环的现象。部分专家学者对背后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孔庆青、蒋跃强等认为,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某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公立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将闲置的科室资源对外承包以获取利益,导致“科室外包”现象泛滥[5];顾昕从医疗服务监管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政府承担医疗服务外部性的监管职责,但在是否以及如何监管医疗服务外部性方面仍缺乏相应的制度,同时,政府对医生执业资质以及特殊医疗项目准入等关键领域的监管较为薄弱[6]。笔者认为问题的本质在于民营医疗机构的非法逐利行为,众多民营医疗机构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赢得患者信任,于是通过承包公立医院科室的方式,借助公立医院的声誉来吸引患者谋取利润。
1.1 民营医疗机构的品牌影响力较小
由于医疗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机构的声誉成为患者选择就医机构的重要依据,声誉的大小、好坏都会对患者的选择产生较大影响。与公立医院不同的是,民营医疗机构缺乏政府赋予的行政级别,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建立品牌、培育声誉。而医疗服务市场中品牌的建设、声誉的培育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我国民营医疗机构的起步时间较晚,虽然有了一定的品牌积累,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暂,整体品牌影响力较小,难以吸引大量患者前来就医。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民营医疗机构直接面临着来自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强大竞争压力,强大的竞争对手以及较弱的品牌影响力使得民营医疗机构只能在医疗服务市场的夹缝中生存。
1.2 民营医疗机构逐利的“短视行为”损害了其声誉
民营医疗机构作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产物,其追求合理利润的动机本无可厚非,但部分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不顾患者利益片面追求利润的“短视”行为严重损害了机构声誉。民营医疗机构的投资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往往忽视医疗本身的特殊性。医疗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即便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医院,也应把人们的健康放在首位,但大多数投资者对此认识不足;此外,在医疗机构的举办初期,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医疗设备的购入、医务人员的招聘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巨大的初始投资使得民营医疗机构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投资者对医疗机构投资回收期的特殊性容易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忽略了医院长期投资的现实状况,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部分投资者为了尽快收回成本、获取利润,往往令医生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甚至利用虚假宣传进行欺诈医疗。这种“短平快”的经营模式不仅给患者造成了损失和伤害,也严重破坏了整个民营医疗行业的声誉,加剧了患者的不信任程度,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1.3 外部环境因素的阻碍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一直占据医疗服务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民营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来自医疗卫生体制的阻碍。首先,政府在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上向公立医院倾斜,例如对公立医院进行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在申请贷款、设立医保、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公立医院极大地支持[7];然而民营医疗机构最初不仅缺乏政府的支持,而且受到诸多限制。例如,对民营医疗机构抬高医保准入门槛,即使纳入医保的民营医疗机构,在报销范围以及报销额度上也与公立医院存在较大差异;其次,在公立医院实行的“事业编”制度将医生牢牢的固定在了公立医院中,阻碍了人才在不同所有权医院间自由流动,使民营医疗机构长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境地。自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办医,试图逐步实现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的一视同仁,但在政策落实上仍有所欠缺,阻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民营医疗机构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一方面使其在人才建设、硬件设施投入、技术水平提升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公立医院,难以建立起对患者具有吸引力的良好声誉;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其“短平快”的经营模式,加剧了患者的不信任程度,产生恶性循环的现象。
1.4 民营医疗机构借助公立医院声誉求生存
当民营医疗机构无法赢得患者信任而经营惨淡时,投资者便通过承包公立医院科室的方式,利用公立医院的品牌和声誉吸引患者赚取利润。在公立医院中,除了一部分名医拥有个体声誉之外,普通医生则依赖医院声誉吸引患者。而医院声誉为院内医生所共同享有,也是院内医生的公共产品[8]。依据萨缪尔森(Samuelson)的定义,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在该公共物品的消费过程中,没有办法将任何拒绝为之付费的人排除在该公共物品的消费之外;非竞争性是指某人或某厂商在消费该物品的同时不会减少其他个人或厂商对该物品的消费;即多加入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从该物品中获得的效用[9]。凡是缺乏个体声誉的医生都可利用该院的声誉来获得收入,同时,医院多增加一位医生也不会影响其他医生对该院声誉享有的权利。
就职于外包科室的医生并不属于医院的职工,其作为外包科室的雇拥人员与医院没有任何的关系,而这类医生也大多缺乏个体声誉。但承包科室的工作场所在该院的门诊大楼内,就诊患者在未做明确标识的情形下并不了解该科室已被承包出去,仍将外包科室看做医院的正规科室而给予信任,这意味着外包科室的医生同样能够利用医院的声誉来获得患者的信任;与此同时,外包科室也会打着公立医院的旗号通过媒体宣传自己的治疗方法,充分利用公立医院的声誉价值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民营医疗机构正是通过承包大型公立医院的科室,利用大型公立医院的声誉来弥补自身声誉的短板,进而吸引患者赚取利润。例如,“魏则西事件”中的北京武警总队第二医院生物诊疗中心,虽然设立在该院的大楼内,实则由莆田系人员开设,且院方并未对已承包出的科室作明确说明。魏则西选择到此中心接受治疗也是基于对北京武警总队第二医院的信任,结果却遭遇了外包科室的欺诈医疗[10]。
2.1 民营医疗机构把握机遇、积极培育自身声誉
民营医疗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是以某一专科为特色的医院,相比公立医院,更加注重自身的服务意识,更为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11]。今后,民营医疗机构还需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硬件设施;建立相关培训制度与体系以及为职员提供合理、公平的晋升渠道;继续强化所具有的特色服务意识,逐步树立起“患者至上”的经营理念,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民营医疗机构只有改变过去“短平快”的经营模式,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不断积累自己的品牌声誉,才能逐渐消除患者偏见、赢得患者信任。
2.2 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受我国医疗服务体制的影响,政府在医疗机构的审批、财政补助、税收减免、医保设立等方面给予了公立医院极大的优惠政策。而民营医疗机构却在融资、人才引进、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等方面遭受众多限制。在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在准入、融资、资源流动、发展环境等方面逐步放宽限制,力图使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12]。今后,除了各级地方政府要将上述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为民营医疗机构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之外,还应进一步撤销医生的“事业编制”,推动医生的自由执业与多点执业,消除民营医疗机构在人才引入方面的体制障碍,为民营医疗机构增强自身服务水平、提升品牌影响力、培育良好声誉价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3 健全公私合作机制
在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初期,可借助公立医院声誉或者名医的个体声誉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但决不能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形式,打着公立医院的旗号聘请江湖游医来欺骗患者。双方可在产权明晰、责任分明的情形下开展合作,例如,民营医疗机构可通过聘请公立医院技术团队的形式与公立医院开展技术合作,在宣传过程中可借助对方的声誉,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由合作的技术团队来执行,以保证宣传与实际行为的一致性。目前公立医院与民营资本之间的合作形式还包括“特许经营”、“业务指导”、“委托管理”、“建立新医院”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明确机构的产权性质、股权结构、运作模式以及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等,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地公之于众,使得患者能够充分享有知情权且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朱 萍.科室外包禁止了特许经营、连锁医院是否会步后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5-06(20).
[2]聂日明.杀死魏则西的到底是什么[EB/OL].[2016-5-1].http//news.ifeng.com/a/20160501/48652040_0.shtml.
[3]苏 洁,韩跃红.基于魏则西事件的伦理反思[J].云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17-21.
[4]朱恒鹏,孙梦婷.魏则西悲剧的背后[J].中国经济报告,2016,(6):85-87.
[5]孔庆青,蒋跃强.医院科室外包现状及治理对策[J].地方病通报,2009,24(3):100-101.
[6]顾 昕.从“魏则西事件”看如何监管医疗服务[J].中国社会保障,2016,(6):76-79.
[7]李文敏,王长青.中国民营医疗机构:现状、困境与反思[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7-12.
[8]吕国营.个人声誉、集体声誉与医生道德风险[J].理论月刊,2004,(3):126-128.
[9]沈满洪,谢慧明.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6):133-144.
[10]白剑峰.魏则西留下的生命考题[EB/OL].[2016-5-6].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506/c1003-28329021.html.
[11]纪德尚,付 璐.当前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现状、困境及趋势[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4):29-3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EB/OL].[2015-6-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5/content_9845.htm.
(本文编辑:邹 钰)
Study on “outsourcing departments” in public hospital—— Based on angle of hospitals’ reputation mechanism
CHEN Yu-cheng,LU Zi-tong
(SchoolofPublicManagement,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430073,China)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outsourcing department” in public hospital is frequent and continued. It analyze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of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spital’s reputation mechanism. It also suggests to solve the problem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mprove the operation model,environment of private medical intuitions,and make an effec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medical intuitions.
outsourcing departments,reputation mechanism,public goods,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2017- 05- 11
10.3969/j.issn.1003-2800.2017.08.0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资助
陈玉成(1991-),男,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R197
A
1003-2800(2017)08-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