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2017-03-09 05:43李军林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李军林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李军林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方法;三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四是特定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以往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总体水平不高,有的甚至带有偏见。二是研究视角不新,方法老旧。三是思维有禁锢,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更新。今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应该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精微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能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

研究从二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从正面从宏观阐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李浩认为: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传播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教育,能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方向的自觉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能增强大学生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开创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能奠定大学生的做人基础。[2]余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了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标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也是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支撑。[3]时锦雯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首先,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最后,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无穷的力量。[4]周倩认为: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大学文化的思想保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5]宋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有更深刻、更明确的认识,指出:这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的必然要求,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大学生克服自身道德困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6]

还有一批学者从微观或比较具体的层面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詹丽萍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足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它为引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做到立足客观,着实基点,创新载体、深入头脑,德育为先、和谐育人,取得预设的最佳效果。[7]于安龙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心态培育的重要作用,指出: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需要心理指导、心理干预,又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们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高度抽象和理论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解释力和指导意义。[8]唐亚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高度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培养提供了机遇,注入了动力。[9]石庆新认为,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观是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内容。文章论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观的必要性。[10]刘川生论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弘扬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能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感,坚定其理想信念。坚持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恪守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能规范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增强其团结自律等意识。[11]

另一方面,从反面论述大学生价值观面临的问题,并合理延展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凸显其重大意义。正如孙建华所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前所为未有的多元性、功利性、差异性和模糊性等显著特点。[12]龙一平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了解不深入,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化、边缘化的倾向。部分学生出现了虚无主义思想。还有部分学生荣辱观缺失。[13]刘秀伦认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具体表现在:选择利己化、标准多重化、取向功利化、追求庸俗化。[14]张迪将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三点:一是重现实利益,轻理想信念;二是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三是诚信道德滑坡。[15]高庆涛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价值取向功利性,责任意识淡薄,政治意识淡化,道德水平与道德行为不对应。[16]项久雨支持上述观点,认为当代大学生存在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个人价值追求偏向功利、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和知行不一甚至严重脱节的问题。[17]

还有一批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白雪峰对辽宁省内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信仰问题呈现多元化倾向,少数学生有功利思想,不能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还有少数大学生对当前局势迷茫和漠视。[18]陈永福为首的课题组对福州大学城9所高校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认识不深刻,对其内涵把握不够全面。[19]王磊通过对700名不同学校类型、专业、性别、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别、 学校类型、年级、专业、生源地上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部分学生出现了对共同富裕的不确定、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淡漠; 并且由于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性整体有待提高。[20]左殿升以山东10所高校为样本进行了实证调研,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况低于预期。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喜忧参半。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不容乐观。[21]绝大部分学者还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以证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方法

首先,专家学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及面临的困境。乔瑞华指出: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22]王功名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因素,二是大学生主观因素。[23]与前者所持观点基本一致。郭朝辉通过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得出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依次为: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大众传播因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4]陈佩洁认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割裂,多样需求与一元要求间的冲突,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间的矛盾,多样需要与单一教学模式间的断裂。[25]韩凯辉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样概括为四点,但内容与前者有明显差异:价值观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把握不透彻,价值观教育途径单一,价值观教育方法不当。[26]范洁波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教育缺陷的双重困境。外部压力包括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多元的消解、网络的负面影响等。内部缺陷包括各种教育力量未能形成合力,大学生自身主体性价值追求存在缺陷。[27]张波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方法论之思: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二是空间域之变:虚拟与现实的价值观培育的矛盾。三是日常性之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不足。[28]

其次,专家学者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张志祥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问题,包括六方面的内容:学习教育机制、行为实践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环境育人机制、示范带动机制、共管工作机制。[29]王延伟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指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由接受主体(受教育者)、接受中介(教育信息)和接受客体(教育者)三个主体部分构成,同时通过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两个环节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运行机制。[30]陈章龙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识机制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要重视“第一课堂”共识教育的教学活动方式,又要加强“第二课堂”共识教育的实践活动环节,同时要关注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第三课堂”的文化引领功能。[31]殷梅霞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信仰”的培育机制问题,他指出:首先要领会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其次,要知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信仰”培育的过程。最后,要综合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信仰”培育的几个重要因素。[32]许海东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机制,提出了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的“言说沟通—诉求表达和有序决策参与—榜样生成与示范—日常习惯养成”的新机制。[33]张晓庆论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机制,文章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要素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通过榜样导向机制、行为实践机制、道德评价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促进文化机制的功能实现。[34]吴小林认为,应当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指出:高校必须在教育与认同机制、研究与引领机制、实践与内化机制、监测与保障机制、考核与激励机制上有所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形成综合效益。[35]赵果也论述了机制创新问题,指出:一要创新教育解读机制、二要创新实践转化机制、三要创新制度保障机制、四要创新文化渗透机制。[36]潘清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有新的探索,指出:一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解读机制,推动认同深化。二要重点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疏导机制,化解心理认同危机。三要有效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自我发展机制,促进隐性认同的转化。[37]李飞以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鉴,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应从教育理念向度、教育环境向度、教育方式向度三方面予以创新。[38]

最后,专家学者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周琬謦提出运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9]叶燕提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体验教育与自主教育的作用等一系列方法。[40]韦滢从国家核心价值观入手,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和自主建构;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建构。[41]郭洪生认为,实事求是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方法。[42]陆铭将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总结为四条:开展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发挥传统文化的涵育作用。[43]户可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提炼,文章指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包括合力育人法、网络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并对上述方法进行详细论证。[44]陆林召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总结为四个融入: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融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之中、融入社会实践之中。[45]石海兵论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方法,要求实现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的全面对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与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有效结合,实现教育引导与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机统一。[46]鲁静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建构的切入点在于,在教育目标上探究发展性需要的贴合点,在教育内容中突显日常性活动的关注点,在教育形式上融合新媒体新话语的兴奋点,在教育机制上把握不同主体发挥作用的着力点。[47]顾晓英论述了主渠道教育方法的创新问题,她以“大国方略”通识选修课为例,创建“将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策略,以“项链模式”为整体统筹,精选专题,强强联手,把握时、度、效,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教育的创新之路。[48]芮鸿岩论述了双循环模式法,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为目标,以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为手段,通过校内、校外教育素的循环,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操作模式。[49]高良坚从杜威经验论角度,论述了这一理论对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启迪,即理论教育“生活化”与校园生活“社会化”相结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与自我教育“自觉性”相结合。[50]

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路径问题是绝大部分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点。首先是对培育路径的总体论述。李纪岩用四个统筹来概括: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统筹未成年人教育和大学生教育;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51]徐柏才用“五个结合”来表述:理论灌输与利益认同,文化熏陶与文化滋润,生活渗透与生活关心,行为规范与行为引导,实践检验与实践拓展相结合的思路。[52]覃事太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概括为三条: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思想认同和行动认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社团、进社区、进网络,不断创新培育载体建设。要注重价值观的实践养成,科学把握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态过程。[53]刘艳萍通过透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困境,提出了健全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全面认识大学生的文化处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开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加强行为规范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54]徐园媛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科学制度来坚持。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来传播。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来弘扬。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来打造。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来加强。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遵循。[55]许珍芳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主要有三条: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应从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上下工夫;发挥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教育功能。[56]洪冰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理论教育做到重点宣讲和日常引导相结合。营造氛围做到文化熏陶与刚性约束相结合。行为养成做到实践引导和能力提升相结合。[57]王金海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路径概括为十个:课堂教育、宣传引导、活动渗透、示范带动、社会实践、文化熏陶、典型塑造、志愿服务、社会协同和制度保障。[58]

其次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培育路径问题。陈汇以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为视角,论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认知教育是实现二者转换的思想基础。实践体验是实现二者转换的基本途径。感悟建构是实现二者转换的内在动力。环境熏陶是实现二者转换的舆论氛围。机制保障是实现二者转换的重要条件。[59]冯刚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强调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特殊规律,加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注重人文方式的涵育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着眼多方力量的统筹协调,从而有效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60]董刚从时代特征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二要关照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三要注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四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61]彭俊桦论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问题,指出:宣传教育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前提。文化熏陶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撑。示范引领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力。实践养成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环节。[62]王前军从审美化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就是依据美学原理和美的法则,通过目标美、内涵美、形式美、主体美、环境美和评价美,使整个培育过程成为一种审美活动,从而提高培育实效。[63]覃轶珊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创新问题,提出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价值选择机制、价值实现机制和价值发展机制。[64]许晓玲从大学生主体需要的维度论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问题:立足需求,创新宣传形式,为大学生所感知。掌握话语权,回归大学生生活,为大学生所认同。树立典型,创造良好环境,为大学生所践行。[65]鲍硕来从大学生修身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现实诉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总体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实施路径。[66]谭秋浩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行动化、教育目标隐性化、教育活动自主化以及教育内容项目化。[67]

最后是价值认同及其路径创新问题。潘婧论述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现路径,指出:一要强化理性认知,加强认知认同。二要唤起情感共鸣,实现情感认同。三要导自觉践行,推动行为认同。[68]赵欢春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认同路径错位的三个问题;接着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三个路径建构思路:优化价值观培育的顶层设计,重视制度建构。健全价值观导引机制,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适应大学生成长需求。[69]莫诗浦认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要激发内在需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二要优化外在环境,形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70]何珊以河北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提出了形势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理念及内容向现实回归,实现全方位学科渗透。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知”与“行”的统一。[71]隋璐璐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起点;注重实践养成,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创新管理服务,确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程贯穿;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72]常宇通从三个适应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创新问题,提出要从坚持“适应学生知识需要、适应学生生活节奏、适应学生实践需求”的角度,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路径。[73]徐萍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机制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创新问题。[74]李净提出了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分层次培育路径就是依据对象不同进行针对性培育。分阶段培育路径就是依据过程法则进行循序渐进培育。分场域培育路径就是依据时空差异进行域界性培育。[75]

四 特定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专家学者对不同学术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展开研究。张琳对情感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文章分析了情感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文化基础及理论支撑,进而提出了情感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举措。[76]刘莉对消费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消费主义造成人的价值异化、共同理想泯灭、民族身份认同淡化、扭曲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回应这一挑战,引导大学生解构与批判消费主义话语,形成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拒斥”;同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认同”。[77]王亚南也从上述视角展开研究,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困境之一,就是要破解消费主义的价值诱惑,拒斥消费主义的话语侵害。这需要认清消费主义本质,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育策略和途径,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和内化工作。[78]王玖珊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研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文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生态的要素、文化生态的结构和功能解析进行了分析,运用文化生态学的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资源配置律、环境协调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生态的主体、效能、资源、环境进行分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新途径进行了探索。[79]农毅从网络心理学视角论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文章研究新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心理特征的影响,根据心理接受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80]王嫣从教育生态学视野来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文章提出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要素与构成等,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深层次剖析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构建良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生态系统关键支撑。[81]刘冬晔从艺术教育视角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问题,指出:要深入挖掘艺术的德育功能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要通过艺术教育课程改革、艺术教育环境构建、艺术特色实践活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将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82]王明坤从问题意识视角开展研究,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必须树立问题意识,系统梳理影响内化教育的主要原因,探寻行之有效的教育路径。[83]陈俊从文化传承视域论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路的改进问题,指出:应当把“文化育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理念,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新目标,把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理性认识能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为新内容,把新媒体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把高校全过程教育作为新方法,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84]付晓丽从注意力经济学视域探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注意力管理,利用公众参与、校园文化、议题设置等方式,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注意力的聚合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之心。[85]

其次,专家学者从新媒体的视角论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周平论述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86]邓若伊通过对五省市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的接触和使用行为的调查发现: 以网络为载体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并不成功。鉴于此,应该显性宣传和隐性传播相结合,充分利用即时通讯等互动交流工具,开展网络内外的人际传播,多渠道并举,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效果。[87]张蓉蓉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既带来新的机遇也构成挑战,必须从完善现代媒体政策法规建设和网络管理机制及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等方面着手,满足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88]徐徐提出了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五化”策略:内化即树立新理念。转化即搭建新平台。优化即探究新方法。强化即监管实现新突破。固化即建立健全新机制。[89]赵金广以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冲击与挑战为前提,从五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实践路径。[90]贺蓉蓉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树立新媒体阵地意识,抢占新媒体舆论高地,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引导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主渠道认知平台和主阵地实践平台的建设,创新网下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91]朱琳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创新问题,指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创新可以从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资源整合创新等方面着手。[92]杨军论述了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问题,指出:微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影响。因此,必须从四个方面重构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93]毛俊深入论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突围对策。[94]俞明祥专门论述了运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六性”策略:把握方向性、立足服务性、增强渗透性、提高针对性、讲究艺术性、增强互动性。[95]吕志伟专门论述了运用微电影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问题,指出:要通过“守门人”顶层设计、“议程设置”广泛传播“、意见领袖”二级传播“、总结梳理”结果反馈四个步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探索一条可操作的路径。[96]宋欣阳通过对上海部分高校的调研,建议各高校应尽早开通微信公众号,建设运营微信的“正规军”,注重内容的育人功能,拟人化地进行沟通,让官方微信成为陪伴大学生成长的知音,由“微”入“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97]

最后,专家学者从不同地区高校的视角论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高金详论述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文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政治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人生价值观、公民意识、民族认同意识几方面总结论述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其特点,并从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设价值观教育新阵地。积极参加实践,巩固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探索。[98]赵红对新疆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了探索,指出:应将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性与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通过开拓思路,创新指导理念,结合多元背景,汲取西部文化底蕴,营造独特校园文化,强化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等路径,加强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99]陈颜等人研究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指出:一要改进教育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即进一步拓展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并优化教育者结构。二要建立内化机制,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成效。[100]杨晓燕以宁夏地区为例,论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文章选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宁夏四所高校大学进行选样访谈,梳理了当前宁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统一价值共识、民族宗教政策、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及政策法规完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意见。[101]张锐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问题,指出:近年来“三股势力”蓄意煽动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极端的宗教意识,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必须探索以爱国主义为内容、以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心理认知为基本、以情感融入为基点和以日常养成为基础的价值认同路径。[102]倪胜巧论述了藏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藏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出:为了有效提升藏族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认知水平,就一定要采取全方位的教学视野,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才可以完成这项重要的人才培育工作。[103]李金深入论述了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问题,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民族地区大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增强感召力和引导力,并重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先进文化价值构建;切实关注并尽力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最为根本的生活意义问题,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04]

五 结 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课题,涉及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囿于笔者的认知视野及篇幅所限,还有一些内容未能包容进来,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以及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等等。应当承认,所有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但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体水平不高,有的甚至带有偏见。尽管发表论文的数量很庞大,但主要集中在几本思政教育类的专业期刊和高校学报上,综合人文类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很少,特别是权威核心期刊,几乎没有。不仅如此,还充斥大量同题同质论文,呈现出一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势态。还有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行文的需要,将当代大学生精神状态、价值取向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片面夸大,危言耸听,诋毁甚至否定大学思政课教育以及思想引导的成果。二是研究视角不够新颖,方法不够多变。过去主要是从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的视角展开研究,这本无可非议,但视角过于狭隘了。而且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法,即使采用问卷调查法,也经常因为问卷本身设计质量不高、样本数量有限、代表性不够等问题,导致研究的准确性存在偏差。三是思维有禁锢,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更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就核心价值观谈核心价值观,还没有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论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没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分层次、分观点进行深入探讨,这就限制了研究的范围和研究深度。鉴于此,今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中国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以及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在更高的平台、更广的范围、更大的深度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关联起来,力争出高水平的精品力作。二要变换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可以从传播学、影视学、戏剧学以及历史学等角度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可以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力争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探讨。三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敢于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开展对这一问题的全面研究,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升华研究高度。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93.

[2] 李 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核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29-131.

[3] 余 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119.

[4] 时锦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力量源泉[J].广西社会科学,2014(7):29.

[5] 周 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要求和途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

[6] 宋 伟.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理论学刊,2015(3):14.

[7] 詹丽萍,孙堂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9):219.

[8] 于安龙,刘文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问题探究[J].教育评论,2014(4):84.

[9] 唐亚阳,杨 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6):48.

[10] 石庆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观探讨[J].教育探索,2014(6):113.

[11] 刘川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22.

[12] 孙建华,张冬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40.

[13] 龙一平,周庆元.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与教育原则解读[J].职教论坛,2010(5):65-66.

[14] 刘秀伦,侯治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97):10-11.

[15] 张 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13-14.

[16] 高庆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4.

[17] 项久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24-25.

[18] 白雪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79-80.

[19] 陈永福,陈少平,郑铮彬.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调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2.

[20] 王 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84.

[21] 左殿升.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证研究——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73.

[22] 乔瑞华.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31.

[23] 王功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14(10):26-27.

[24] 郭朝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81.

[25] 陈佩洁.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4.

[26] 韩凯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1-14.

[27] 范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研究,2014(2):168-170.

[28] 张 波,邓卓明,邹 莉.意识形态话语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5(1):38.

[29] 张志祥,胡子鸣,张音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21-122.

[30] 王延伟,廖桂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J].前沿,2010(6):164-166.

[31] 陈章龙.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识机制问题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7):63-64.

[32] 殷梅霞,柯 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信仰”培育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123-126.

[33] 许海东,郑 茸.沟通—参与—示范—养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6):38-41.

[34] 张晓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机制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0):37-40.

[35] 吴小林.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2(3):238-241.

[36] 赵 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9-70.

[37] 潘 清.探索认同机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38-39.

[38] 李 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问题探论——以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鉴[J].理论导刊,2014(10):77-78.

[39] 周琬謦,罗雁龙.挖掘隐性教育的魅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10(8):78-79.

[40] 叶 燕,莫坚义.浅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0(305):236-237.

[41] 韦 滢,李开学,袁尚伟.论国家核心价值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183-184.

[42] 郭洪生,李建明,郭妍妍.以实事求是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46-149.

[43] 陆 铭,朱振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08.

[44] 户可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94-150.

[45] 陆林召.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摭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10-12.

[46] 石海兵,刘继平.论大学生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3):24-25.

[47] 鲁 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9):11-12.

[48] 顾晓英.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教育——基于“大国方略”课程的反应[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3):24-29.

[49] 芮鸿岩.双循环模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88-92.

[50] 高良坚.论开放德育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杜威经验论视角[J].理论月刊,2015(8):41-42.

[51] 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73-103.

[52] 徐柏才,覃小林.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9.

[53] 覃事太,吴长锦.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61-62.

[54] 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42-43.

[55] 徐园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03-105.

[56] 许珍芳,余绪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3):66-67.

[57] 洪 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58.

[58] 王金海.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个路径[N].光明日报,2016-09-13(14).

[59] 陈 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以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为视角略[J].教育探索,2011(6):125-126.

[60] 冯 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9):7-8.

[61] 董 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50-52.

[62] 彭俊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基于文化多样化背景[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17-138.

[63] 王前军,丁慧民.论审美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科学社会主义,2014(4):113-114.

[64] 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10-111.

[65] 许晓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5(3):60-61.

[66] 鲍硕来,陈 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30-131.

[67] 谭秋浩.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要义[J].高教探索,2015(9):121-124.

[68] 潘 婧,马小娟,张继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43-44.

[69] 赵欢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3):7-11.

[70] 莫诗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42-44.

[71] 何 珊,曾凡锋.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95-96.

[72] 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7-69.

[73] 常宇通,孙志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15-16.

[74] 徐 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5(6):39.

[75] 李 净,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培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03-106.

[76] 张 琳.情感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39.

[77] 刘 莉,刘 燕.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2):78-80.

[78] 王亚南.消费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河南社会科学,2014(5:55-56.

[79] 王玖珊.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5-45.

[80] 农 毅.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J].社会科学家,2014(6):124-126.

[81] 王嫣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学术探索,2015(1):152-156.

[82] 刘冬晔.基于艺术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13):61-62.

[83] 王明坤.问题意识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5(5):61-63.

[84] 陈 俊.文化传承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5):207-211.

[85] 付晓丽.注意力经济学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J].河南社会科学,2015(8):62-64.

[86] 周 平,陈长虹.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1(8):98-100.

[87] 邓若伊,蒋忠波.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于五省市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72-176.

[88] 张蓉蓉,白林立.利用现代媒体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53-155.

[89] 徐 徐.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76-79.

[90] 赵金广.论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河北学刊,2014(5):145-147.

[91] 贺蓉蓉,蒋家胜.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5(11):41-44.

[92] 朱 琳,张 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5(2):55-57.

[93] 杨 军,陈 根.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4(6):111-112.

[94] 毛 俊,双传学.“微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15(4):122-124.

[95] 俞明祥,王永珍.运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7):57-58.

[96] 吕志伟.运用微电影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55-56.

[97] 宋欣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信陪伴”策略研究——基于上海13所高校官方微信的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2015(7):80-83.

[98] 高金详.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6):158-160.

[99] 赵 红.新疆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5-49.

[100] 陈 颜,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216-219.

[101] 杨晓燕.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以宁夏地区为例[J].人民论坛,2015(3):233-235.

[102] 张 锐.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11-113.

[103] 倪胜巧.论藏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4(4):168.

[104] 李 金.民族地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J].学术论坛,2015(4):170-171.

AReviewoftheResearchontheSocialistCoreValuesofCollegeStudentsinRecentYears

LI Junlin

(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concentrate on four aspects: significance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th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path of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a certain perspective. In the past,there were three deficiencies in the research: The overall level is not high,and some even with prejudice;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not new,the method is old;The thinking is confined,the mind is not liberated,the concept is not updated. In the future,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targeted to improve and upgrade.

college student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research; review

D616

A

1671-1181(2017)03-0077-09

2016-10-20

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像建构与传播研究”(15YBA112)。

李军林(1969- ),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