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双创教育

2017-03-09 05:52李庆宏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训大学生

李庆宏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双创教育

李庆宏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受历史积淀和发展状况的影响,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学科专业结构需要优化,内涵建设有待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还处在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内涵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教育土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近年来,滁州学院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训和服务的“三大体系”,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实训体系;服务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最为关注的关键词之一,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此类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从总体上影响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其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不言自明。受历史积淀和发展状况的影响,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学科专业结构需要优化,内涵建设有待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观念落后、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完善、平台缺乏、师资薄弱、与专业教育脱节等诸多问题[1-3]。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内涵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教育土壤,有效支撑创新创业教育;而且需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形成一个与专业教育体系相融合和渗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滁州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及“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类、化学化工类、生物食品类、机械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加强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2013年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成为首批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2015年“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科专业转型和内涵提升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学校依托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平台,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教学、实训、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三大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双创教育

(一)实施“三阶段”培养,构建“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学校把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创业启蒙、专业融合、实训强化”的“三阶段”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创业启蒙”阶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一是课程教学打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相结合。依托学校有关学科专业的优势,并引进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开设“创业型企业财务管理”“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项目管理学”“法学人生”“谈判技巧”等与经营、管理、法律、投资相关课程,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二是讲座报告促提升。在专业导论课程与系列讲座中,增加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训练、专业与职业发展以及创业意识培养等内容。邀请知名专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优秀校友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分享创业经验与心得、感受创业艰辛与快乐。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播下了创新创业种子。

2.“专业融合”阶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各环节

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标准和培养方案。制订《滁州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将毕业生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教学活动细微处。积极推行问题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在线教学、“双师同堂”等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发明创造、项目训练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注重学业考评导向性。实施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探索“赛考结合、训考结合、成果与考核结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重点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发挥专业教师引导作用。完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市场需求,从专业学习与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的成果中提炼新的创意和想法,开展创业项目培育。

3.“实训强化”阶段,大力开展创业训练与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创业模拟实训。2010年起,学校引入并开展“SYB”培训;2012年,学校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建有功能齐全的创业模拟专用实训室,开展了以“创业模拟实训”为主,“创办你的企业SYB”和“创业意识培训”为补充的大学生创业培训。二是推进创业项目孵化。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创业项目基金,指导、支持和鼓励学生将创新成果向产品或服务转化,形成创业项目,开展培育与孵化,并开展个性化指导、咨询和服务。

(二)实行“三平台”联动,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

学校打造“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个平台,充分发挥三平台的联动效应,着力构建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打造学科竞赛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构建“以校级赛事为基础、以省级(区域)赛事为重点、以国家级赛事为引领”的学科竞赛体系。制定《滁州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将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赋予相应学分,对取得的奖项、成果予以奖励。加强各类实验室、实践平台和基地等建设,加大开放力度,满足学生开展学科竞赛的需要。目前学校已建成“空间数据处理共享平台”“机械加工设备共享平台”等4个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并设置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开放基金,鼓励学生利用各类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

2.打造创业训练平台,激发学生创业潜能

2008年起,学校开始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12年,学校在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后,更加注重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将该类项目纳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校内外所有实践平台和基地免费对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活动;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确保项目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项目指导与服务,力求形成优秀创新创业训练成果。近3年,学校投入专项经费183.28万元,资助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3.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加强“以院级平台为基础、以校级平台为重点、以校地合作平台为特色”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目前,学校建有12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占地面积4545.08平方米,为基地配备了基本办公设备,设立了管理服务办公室、洽谈室、创业孵化室,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制定了《滁州学院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团队遴选办法》,随时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申请。3年来,先后有89个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其中已注册的企业16个,注册资本291万元。创新创业项目均依托我校专业优势,涉及电子商务、信息科技、教育培训、企业咨询等多个领域。与滁州市科技局合作,加强“滁州市众创空间”创业平台建设,为提升学生创业能力进一步拓展空间和渠道。

(三)坚持分类指导,构建“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学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和工作需要,成立大学生应用能力发展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事务中心等“四个中心”,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学校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指导服务有效开展,逐步形成面向对象的分类别、个性化“全覆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1.面向整体,服务全覆盖

学校依托“四个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服务内容包含创新创业政策宣讲、学科竞赛组织与指导、创业培训与模拟实训的组织、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创新创业学分认证、休学创业办理等,可以提供从项目论证、公司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到物业管理的一条龙服务。3年来,学校建成了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和QQ群等网络媒体服务端,每个工作日发布就业创业信息上百条,深受学生好评。向学生普遍发放 《就业创业政策百问》《大学生创业指南》等手册,普及创新创业实用知识。通过企业家论坛、蔚然大讲堂等平台举办了上百场讲座,宣传成功创业校友典型。组织指导全校范围内的学科竞赛、创业培训与模拟实训,参赛参训覆盖率达到全校学生的80%。“四个中心”职能明确,共同发力,确保创新创业指导项目全覆盖、服务对象全覆盖,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基本需求。

2.面向群体,服务分类别

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需求,学校开展模拟、竞赛、实践和交流等4类活动,分类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开展模拟活动,通过设计模拟沙盘、虚拟经营企业、创业模拟实训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熟悉创业流程。开展竞赛活动,具体指导与帮扶学生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提升创业能力。开展实践活动,组织百家企业行、参访校友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与多家地方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遴选帮扶优秀创业团队成长壮大。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建设与完善大学生创客协会、电子设计协会、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36个创新创业类社团,实现各种信息创意的相互开放和共享整合,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碰撞出创新创业的火花。各类活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服务不同类别需求学生群体。

3.面向个体,服务个性化

树立“以生为本”服务理念,依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主动服务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需求。聘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创业或风险投资人、创业校友、财务管理专家等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安排指导教师日常值班,开通网上咨询通道,解答学生咨询,一对一、点对点,帮助学生找项目、找资金、组团队,指导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近年来,通过个性化的咨询与跟踪服务,已成功辅导数十支团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对毕业后创业的学生,学校本着“以生为本、终身服务”的理念,继续跟踪指导和服务帮扶。特别是学校与滁州市签订了《校地合作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协议》,联合成立了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团,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和创业孵化方面,政府和企业深度介入,校地协同育人,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了很多创造性工作。

三、结语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大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序运行,取得了较好成效。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 “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批省级基地,2012年成为首批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近3年,我校学生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30余个,省级奖项450余个,2000余人次获奖;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4个、省级项目338个;获得国家专利1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我校学生毕业当年自主创业比例均为1%左右,毕业1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比同类院校高出1.5个百分点。创新创业教育的扎实开展,也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于2015年度出台了《滁州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十三五”期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更深入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5223”行动计划,即推动5项建设(培养方案、课程、师资、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实施2项改革(实践育人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与评价机制改革);提升2项活动(学科竞赛、大创项目训练)的质量和实效;落实3项保障(完善教学管理、完善指导和服务、完善经费和政策支持)。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如前面所述,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还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此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内部协同、内外协同、合作共生的生态系统,在做好内部的建设和改革的同时,还要向外延展,积极争取以合作共建、收益共享等方式获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投资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1]吴方鹏.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29(3):81-84.

[2]韦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构建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84-88.

[3]张恩韶,李清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31(2):73-77.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6-11-02

李庆宏,滁州学院教务处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训大学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学生之歌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