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生态建设的思考

2017-03-09 05:52张海鹏赵博文李克军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新建学术

张海鹏 赵博文 李克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生态建设的思考

张海鹏 赵博文 李克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新建本科院校是一支新生的学术力量,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整体学术生态恶化对新建本科院校造成冲击、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学术人才匮乏、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环境相对脆弱等不足。解决新建本科高校学术生态建设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强化学术主体的培养;注重学术生态环境的再造;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研究等。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生态;学术主体;特色研究

大学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为一体的多功能组织,学术是大学的灵魂,学术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科研成果的好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高校的发展。

20世纪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一批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势而生。可正是由于“新建”原因,致使不少院校存在着学术观念偏差、学术环境脆弱及学术研究人才匮乏等境况,极大地阻碍了学术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一支新生的学术力量,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学术生态,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一项亟待研究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生态状况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形成共识,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社会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加大本科教育教学投入,加强学校学术环境建设。在此认识驱动下,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术生态建设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规模和结构逐步改善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因此,数量稳定、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有力保证。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师资队伍建设是其核心任务。有鉴于此,新建本科院校主要通过内培外引等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一是制定激励政策,加大现有中青年教师的进修、访学力度,鼓励攻读博士、硕士;二是引导一批教师进行相近专业转型,到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同时从行业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高校授课,逐步培养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三是出台高级人才引进办法,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博士,打造人才高地,教师队伍中高学历和高职称比例逐步扩大。学术主体规模和素质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活动和学术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注重学术环境的建设,学术研究氛围逐步形成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环境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始终在发展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术研究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一是通过宣传和教育、加大学科建设,明确科研方向、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完善科研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学术主体的科研意识,调动学术主体从事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开展学术交流,浓厚学术氛围。通过研究中心建设,承办学术会议,开展校内学术月活动和组织学术报告会,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有意识地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三是通过申报省部、国家级课题,凝练研究方向,锻炼学术队伍,催化学术成果,教师队伍整体研究能力有一定提升。

(三)管理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十分注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充分认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科学进行办学定位,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并根据发展目标制定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等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学校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在实践中开始重视学术组织建设和学术权力的发挥,升格后,认识到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逐渐地重视学术委员会建设。

(四)投入加大,外在的硬件环境明显改善

新建本科院校在“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升本前的合并以及升本后的建设和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是通过国家宏观政策、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及银行贷款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教学、科研经费显著增长并逐年提高。二是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升本后,学校的占地面积扩大,校内建筑面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校园信息化建设、图书的种类和数量等等都在不断地增加和完善。三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修建标志性建筑、增设人文景观、扩大校园绿化面积等等,努力培育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生态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通过自身的建设和努力,在学术生态建设方面相比升本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整体学术生态恶化对新建本科院校造成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学术活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要看到随着学术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科技的日益功利化,外界对学术共同体的压力、推力、诱惑越来越大,加之学术共同体内部缺乏规范和自律,打破了学术生态平衡,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失真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主体、学术研究及学术环境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和影响。

(二)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学术人才匮乏

新建本科院校虽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结构大幅改变,但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匮乏仍是一个现实的瓶颈。

1.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升格后,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专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学生数量增长的比例远远超过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根据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本科院校生师比应为18∶1,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还不能达到这一指标,即使有些院校达到标准,也都是短期内非理性地大量引进的结果,这种做法也为教师结构的严重失衡埋下了隐患[1]77。由于数量不足,使得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教学工作任务中,无暇顾及科研,自身素质很难提高。

2.学术人员科研意识淡薄,缺乏自觉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动力

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没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升本后,教师对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研究缺乏研究经验和成果积累,科研目的不明确,缺乏持久的学术聚集能力,更多地集中在对教学经验的总结[2]。二是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目标并不明确,许多教师迫于制度的压力,出于评定职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活动,而出于自身的科研兴趣和热情、怀揣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以及为科研贡献力量的动机,自觉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比例偏低。三是由于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认可度有限,使得在现有条件下,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缺少必要的支持,很难承担大的科研项目;对于教师而言,没有科研项目为依托,直接影响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自觉性。

3.师资整体素质不高,学术团队合作缺失

教师队伍缺少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学科、专业领军人,缺少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科研团队尚未形成,单打独斗现象明显。并且,由于科研力量的分散使得联合攻关能力和规模效益不佳,难以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极大限制了科技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

4.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适应社会和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等办法吸纳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社会影响力小,学术氛围和环境较为薄弱,不但在人才引进方面没有优势,反而自身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也常被条件较好的高校所吸引,人才流失也成为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环境相对脆弱

学术环境是学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学术生态和谐发展、动态平衡的重要保障[3]。新建本科院校因自身学术环境的脆弱,制约了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1.学术中心地位不突出,学术氛围不浓厚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紧扣“应用”,高度重视“服务社会”职能的履行,一般应以教学为中心,办成教学型高校[1]22。虽然逐步认识到学术研究工作的意义及重点,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学校的科研项目不多、学术活动少、影响不大、奖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学术活动难以引起普遍关注,致使学校学术中心地位不突出。二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公信力和知名度有限,同时受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科研项目难以申请,科研成果难发表、难评奖,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学术研究意识不浓,影响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

2.管理制度和环境影响学术的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环境,努力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但仍存在着掣肘学术发展的诸多问题。一是学术管理行政化严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界限模糊、责任不清,学术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二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学术规范与评价制度的创建是开创性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术规范和评价制度并不完善,即使有规章制度可循,但制度缺乏结合自身实际的创新性,很多政策制定是想当然的产物,一些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教学成果在评奖时,因过高的门槛致使教师和科研人员失去竞争资本。

3.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学术评价机制中,多采用的是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的评价。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地位的高低,社会声誉的好坏,常以SCI有多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多少为标准,缺乏对科研所产生的实际效益的深入考察[4]。如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研究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但由于没有发表高水平论文,就很难受到重视。同时,教师职称评定要以发表论文、出版的著作及学术奖励的数量为标准,一味追求学术成果的量而不重视质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对新建本科院校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形成了误导,易使其继续走“唯论文”的科研老路子。

4.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必备的物质基础投入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虽对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善,但长期以来,国家的投资政策倾向于对重点大学的建设和扶持,而对新建本科院校投入不够,再加上过去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费短缺等,升格后的新建本科院校不得不把大量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本科合格评估的硬件建设中去,这样必然造成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足,要在短时期内建成高水平实验室、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则显得捉襟见肘,客观上严重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生态建设的途径

(一)强化学术主体的培养

教师既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主体,也是学校实践环境建设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和实践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学术生态系统建设的成效。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生态系统建设,首先要加强学术主体的培养。

1.确立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取决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等学校职能的特殊性,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术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唤醒他们自我实现价值的意识,激活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努力提高生师比,大幅度地提高专任教师的比例,使教师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学院发展的需求。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结构。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知识结构,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快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通过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从学科建设、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出发,完善教师职称聘任制,不断调整教师职称结构,使学科梯队合理,衔接有序。

3.培育高水平、高素养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培育高水平、高素养的学科、学术带头人迫在眉睫。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学科平台,优化研究环境。二是建立科学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考核与淘汰机制。三是明确其待遇和责任,实现责任与利益的统一。四是营造宽松的人际环境,赋予学科、学术带头人充分的学术权力,以提高其决策的有效性。

4.建设学术创新团队

培养良好的学术生态需要创建优秀的学术团体,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只有整合力量,以团队凝聚力为纽带,联合攻关,才能为重大科研项目、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才能激发个体才能,有效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

5.提高教师学术道德自律修养

当前,学术界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等问题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生态建设,并且这些问题还不能完全以法律和行政举措来约束,需要强化学术道德养成教育,要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把握学术道德的标准和尺度,明确学术研究活动中可为与不可为的标准,使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活动保持正确的方向。

(二)注重学术生态环境的再造

建设和谐的学术环境,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有利于促进学术自由、培育创新成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积极推行“学术民主”政策,努力营造科学民主、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

明确学术在学校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学术自由,保障学术活动能在自由的环境和空间内遵循其规律来发展。同时,学校自身要积极完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政措施以及学术机构的内部制度,以保障对学术自由权条款的贯彻落实。

2.构建结构合理、运转顺畅的学术组织体系

学术组织是彰显教授治学、强化学术权力的平台;确保学术的中心地位,关键是要切实强化学术权力,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机制,保障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行不悖、相互支撑、顺畅运转[5]。一是确立学术机构在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学术委员会对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二是理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正确运用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强化高校行政组织服务学术的功能,为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权力提供服务保障。

3.改革学术评价体系

健全和完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的指标体系,一是要把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把教学与教学研究成果纳入评价体系。二是对教师等科研人员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行为和结果,提供公平竞争的标准,根据学术贡献作出评价,坚决摒弃论资排辈的做法。三是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要克服学术评价中以偏概全、以量代质等偏向,应根据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实际效益及技术服务能力强弱进行评价。

4.加强物质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

一是政策、资金投入,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奖励制度,设立人才队伍建设基金,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做贡献、出成绩。二是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条件。三是硬件环境投入,营造出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四是感情投入,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改善教学、科研环境,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

(三)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研究

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分布区域和服务区域在地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学术研究要依靠地方、紧贴地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所需的特定知识和前沿技术,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体系。

科学规划,明确服务面向。一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条件,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赢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和支持。二是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以科研促教学,增加教学的学术含量,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合理定位,突出研究特色。一是突出地方特色,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托地方特有的资源优势,了解地方的历史和现状、经济和文化,进行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打造科研的比较优势。二是突出应用特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新生的学术力量,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导,符合自身的科研条件,以地方产业发展为主线,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科研选题,使学术研究更有针对性,学术成果的转化更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大庆,范锦鹏.大学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3(6):98-102.

[3]杨哲.新建地方院校应重视学术生态重建[N].中国教育报,2010-03-02(3).

[4]徐立清.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4):53-56.

[5]陈春阳.学术组织要承载应有的学术权力[N].中国教育报,2011-10-24(5).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6-10-23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依法治校视阈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FX023);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项目。

张海鹏,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赵博文,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学、理论法学;李克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新建本科和教育史。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新建学术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