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轶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职业生涯导向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
曹轶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对航海类专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特点进行剖析,阐述构建职业生涯导向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组织模式等三个方面探讨职业生涯导向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航海类专业;职业生涯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航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瞄准的主要是海上类职业岗位,而海上类职业岗位往往具有流动性、艰苦性、危险性、国际性等职业特点。同时,在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近年来整个航运市场表现低迷,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尤其是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有所减少,并且伴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海上职业岗位的吸引力也相对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航海类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内涵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对于如何在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吴波[1]结合上海海事大学人才培养实践介绍了航海类专业如何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出了整合学生管理机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建设专兼职职业指导师队伍等多项具体对策;邢卓[2]设计了航海类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孔令文[3]提出了航海类专业典型的三种职业生涯路线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选择特定职业生涯路线所需考虑的影响因素;王新建等[4]介绍了中美海运院校航海类专业职业生涯发展组织机构设置及职业生涯教育等相关情况,并对中美海运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了美国海运院校一些好的做法,提出航海类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的有益建议。上述研究,都结合航海类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契合行业特质的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策略。但综合来看,从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导向的高度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职业生涯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嵌入融合,以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航海类专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基本上遵循如下模式:实习生(1年)→三副或三管轮(2年)→二副或二管轮(2年)→大副或大管轮(2~3年)→船长或轮机长(2~4年)→总船长或公司部门主管→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或副总→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根据对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历年毕业生情况的调研,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玻璃天花板”是大副或大管轮,有少数精英学生能够到达总船长或总经理等职业岗位。通过对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原舟山航海学校)1994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分析,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职业生涯发展前期,相对于很多陆上专业,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更高。主要原因是航海类专业作为一个应用类专业,专业定位比较明确,就业指向比较集中,并且专业门槛也相对比较高,因此,学生只要获得相应证书后基本上都会选择进入对应岗位就业。
第二,航海类专业人才需10年左右晋升到船长或轮机长,达到海上类岗位的职业生涯发展终点。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航海类专业人才在10年左右达到海上类岗位晋升的瓶颈,继续上升的空间较小。
第三,航海类专业人才在职业生涯后期存在明显的回归陆上的趋势。航海类专业人才到了一定阶段会选择回归陆上,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海上类岗位相对比较艰苦,航海类专业人才长期漂泊海上不利于对家庭的照顾;其次,海上类岗位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航海类专业人才胜任一些相关的陆上岗位工作,甚至在竞争部分陆上岗位时具有一定优势;最后,海上类岗位也给航海类专业人才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相当一部分航海类专业人才选择回归陆上创业。
第四,航海类专业人才回归陆上后的就业或创业都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挑战。相当多回归陆上的航海类专业人才选择开启第二次职业生涯的领域基本上都集中在船舶工业、港口物流、航运管理、国际贸易、航海教育等行业,所从事的岗位包括海务机务管理、配载、航线管理、航线营运、班期控制、船舶设备供应、物流管理、引航员、保险定损师、海事监理、航海教育等。这些行业岗位的胜任一方面需要用到航海类专业人才在海上岗位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航海类专业人才在管理、创新创业、法律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方面,航海类专业人才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人才的发展轨迹。绝大多数航海类专业人才都会存在“海上”和“陆上”两个明显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因此,让所培养的航海类专业人才既适任海上也适任陆上两个职业生涯阶段的发展,并且两个阶段之间能够实现平滑过渡,就成为航海类院校亟待研究的课题。
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要为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准备,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教育的内涵中天然地包含了职业生涯这一导向。但仔细考察,相当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就业导向,强调职业岗位(群)导向,强调学生适岗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职业岗位(群)”更多地体现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静态的截面。职业生涯导向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调职业或岗位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或素养的全面培养需求,更强调学生作为一个自由发展的独立个体自身发展成长的需求。传统的就业导向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侧重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初始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强调订单式培养,强调无缝对接、双证融通,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高度融通。而职业生涯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忽视初始岗位所需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岗位迁移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具体到航海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海上类岗位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未来迁移到陆上类相关岗位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职业生涯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强调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自主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传统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内容选取等方面虽然也会追踪最新技术,把最新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但每一次最新技术或外部环境的变化都需要通过运动式的改革来达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但职业生涯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更加开放、柔性和动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态演进,不断地渗入“未来的知识和技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生涯导向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的重组与优化、教学组织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
1.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
职业生涯导向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职业生涯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职业生涯教育必须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始业教育阶段开展职业认知教育,通过行业实践专家讲座、校内外实训基地参观、职业咨询教师答疑辅导等形式让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初步的认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每门专业课程都安排专题介绍本课程与所对应的岗位和相关职业资格的关系,即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中的位置;顶岗实习过程中,给每位实习生配置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专职辅导员,给学生提供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职业生涯教育采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安排固定课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文化建设等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邀请毕业年限不同的优秀校友回校进行职业生涯讲座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了解各种可能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选择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储备。
2.构建“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发展意愿
航海类专业主要包括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三个专业。在职业生涯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把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划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两类。每个专业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初始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设置5门左右的核心课程。如轮机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船舶管理”“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设备”等,航海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航海学”“电子海图与信息系统”“船舶操纵”“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货运”等,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轮机自动化”“船舶综合驾驶台系统”“电工与电子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基础”“船舶局域网技术及应用”等课程。除专业核心课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外,所有专业拓展课程都是选修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选修,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譬如,某学生希望进入管理类发展通道,可以在自己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选修相关的管理类课程。
3.构建“工作室+职业生涯导师制”的教学组织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假设每个学生的天赋能力和兴趣都是一致的,因此强调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和职业兴趣。因此,在教学组织模式中创造性地采取了“工作室+职业生涯导师制”,建立了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如通信导航工作室、船机维修工作室、船模工作室等,给每个参与工作室学习的学生都配备了职业生涯导师,帮助学生进行人才测评,建立人才生涯发展档案,提供一对一个性化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职业环境认识,制订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个性化培养计划。学生除了常规的课程学习以外,还可以在职业生涯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加入特定的工作室。工作室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空间和载体,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室一般选择项目或产品导向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发展轨迹。
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航运业的外部环境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航海类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的可预测性大大降低。因此,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强调职业生涯导向,强调在职业生涯导向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成长”为中心。相较于传统的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生涯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给予每一位学生更加个性化的培养,为航运类专业探索了改革的方向,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但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手段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下一阶段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1] 吴波.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J].航海教育研究,2010(3):31-35.
[2] 邢卓.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11(4):106-107.
[3] 孔令文.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9):57-59.
[4] 王新建,高小苏,黄韦琦.中美航海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比较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6(1):99-102.
2016-12-03
曹轶(1982-),女,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G641
A①
1006-8724(2017)02-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