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琰,崔香淑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对民族地区涉外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
杨琰,崔香淑*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处于发展阶段,与国际护理教育存在一定差异,民族地区也不例外。随着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对护理院校课程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ISPN项目对民族地区涉外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涉外护理课程提出优化整合建议,以适应新型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民族地区;涉外护理;课程设置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知识和人才方面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对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护理劳动力资源紧张。根据Peter Buerhaus博士的报告,到2025年美国注册护士短缺数量将达到50万,需求将以2%~3%的速度增长[1]。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牢牢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劳动力市场,是当前涉外护理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提升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水平,了解发达国家护理理念,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我国于2010年12月成立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项目协作组织,并正式引进ISPN项目[2]。近年来,ISPN培训在民族地区不断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护理教育改革,并为实现民族地区护理教育国际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ISPN是我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唯一一项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国际委员会共同组织开展的考试,考试对象为取得我国护士执业资格的人员[2]。ISPN项目中,美国相关部门主要负责成绩评定和提供考试资料等工作,我国主要负责报名、组织考试和发放合格证明等考务工作。
ISPN项目以临床实际工作为背景,以患者的需要为基本框架,考查领域为:成人健康护理、心理健康护理、母婴护理和儿童护理[3]。ISPN采取整体综合性考试方法,以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客观题为主,以护士在维持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完整性方面的能力为重点考查方向[3]。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相对于我国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疾病本身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不是ISPN的侧重点。
显然,ISPN要求护士在达到我国护理标准的基础上,满足国际护理标准要求。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ISPN对其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对于护理院校来说,ISPN也对相关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民族地区护理教育起步晚,其护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受地理位置限制,民族地区护理院校存在诸多问题,在师资方面尤为突出。
2.1 人文类课程欠缺,课程设置不合理
民族地区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受制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5],其次受到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此,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相对较少,基础医学课程所占比重偏大,且护理院校人文类课程多为选修课,未能引起在校学生的重视。
2.2 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
根据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的教学安排,通常将大一至大三设置为校内理论学习期,大四设置为临床实践期。显然,护理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小,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在大一至大三学习理论知识期间,学生见习和实习时间较少,不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深入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四的临床实践。
2.3 涉外师资短缺
我国护理院校英语课程通常由公共英语教师承担[6],但其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对护理专业并不了解;而护理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课堂上通常用中文讲授偶尔穿插英语,这使得英语与医学知识不能完全融合。涉外师资在我国各护理院校普遍短缺,尤其是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劣势制约着护理专业的发展,硬件和软件都较为落后[7],师资短缺成为影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2.4 双语教材缺乏
我国涉外护理教学起步晚,教材短缺,虽然2004年12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成立《护理专业英语》编写委员会,2012年6月正式出版《护理专业英语》教材,并在国内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涉外护理教材一直没有统一的版本[8]。民族地区学生受本民族语言影响,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而现有的涉外护理教材对其来说不适合。
3.1 重视人文知识教育
设置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外,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设置通识课程的做法,结合民族地区护理院校具体情况开设通识类课程。例如,增设国外护理历史概况、民族多元文化护理、护士人文修养等课程。人文类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
3.2 专业课程模块化,压缩基础医学课程
我国传统护理专业课程通常参照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内、外、妇、儿科护理学四大部分。根据国际先进的护理教育体系,护理院校可以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护理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首先,可根据ISPN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成人健康护理、心理健康护理、母婴护理和儿童护理四大模块。例如,将内、外科及耳鼻喉科护理学优化整合到成人健康护理学模块。护理专业课程模块化有助于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整体观培养。其次,压缩医学基础课程,减少交叉重复内容,增加缺失的内容,使专业课程设置达到最优化[9]。例如,将医院感染学与病原生物学进行整合。再次,增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例如,增设麻醉护理、中医护理、婴幼儿喂养、产褥期营养学等课程。
3.3 重视临床实践,改革实践教学
为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我们将护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前移,从第二学期开始就学习护理学导论等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理论知识期间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尽早了解临床护理实践。将临床实习期前移,从原来的第七、八学期调整至第六、七学期,第八学期学生返校巩固理论知识,让学生更早地接触患者,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3.4 注重专业英语学习
民族地区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可增加专业英语课时数,使用CAI课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高年级进行ISPN培训,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和内容,提高应试及语言能力。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到涉外医院见习和实习的机会,使其在涉外医院的临床实践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10]。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报酬较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教师低,且工作满意度低,缺乏职业幸福感,可以采取激励措施,以适当的外部奖励和优美的工作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坚持精神层面激励与物质层面激励并重原则,满足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要求[11]。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聘请国外护理院校的优秀教师来校讲学或派遣本校涉外护理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民族地区护理院校涉外护理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不少困难。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国际接轨是不可避免的。ISPN的引进和相关培训项目的开展,在传播国际先进护理理念的同时,为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复合型优秀护理人才打下基础。我们应该以ISPN等国际考试项目为契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国际化优秀护理人才。
[1]陈芊妤,张月娟,罗尧岳.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6(28):2997-2999.
[2]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国际委员会(CGFNS)合作开展国际护士执业水平(ISPN)考试项目[J].中华护理教育,2009(1):17.
[3]曲典.我国ISPN课程开发与发展趋势[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3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
[4]李莹.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的特点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4):319-320.
[5]关持循,刘堃.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护理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3):171-172.
[6]王奕萍,李莹.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对我国护理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5-16.
[7]姜英秀.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2015(6):123-131.
[8]马腾.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科院校涉外护理外语课程的建设[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6):42-43.
[9]王雪英,张囡囡.对接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培养涉外护理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276-277.
[10]杨晓忠.加强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培养优秀涉外护理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62-63.
[11]谷成杰.激励机制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6(35):152.
(*通讯作者:崔香淑)
G423.02
A
1671-1246(2017)11-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