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国锋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淮北地区民间剪纸的地域特色
乔国锋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作为独特的视觉文化符号,该地区的民间剪纸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意味,折射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从其丰富的题材内容,还是与众不同的构图形式、表现手法及设色原理,都包含了深刻的吉祥寓意与社会内涵。在保护文化遗产呼声日益高涨的当下,对淮北地区民间剪纸的研究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剪纸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
淮北地区;民间剪纸;地域特色
淮北地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属于淮河流域。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民俗艺术资源。剪纸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称得上是“汉文化”在当代民俗艺术中的延续,它不仅带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而且对繁荣当地的文化事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淮河流域民俗风情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资料。
淮北地区涵盖了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等诸多淮河流域的县市,其地理位置独特,文化氛围浓厚。该地区的剪纸作品受其它省市的区域文化影响较大,把南方剪纸的秀丽柔美与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融为一体,展现出淮北地区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率真、古朴、浓郁的地域特色。
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是由本地剪纸艺人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其历史已有千年之久。它最初的功能是作为刺绣、鞋花、枕花等的花样,又或是贴在妇女鬓角作装饰之用。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剪纸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1]251到了唐代,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唐代遗存的瓦当及陶瓷便知当时的剪纸状况。到两宋时期,剪纸艺术开始盛行,直至清末民初,剪纸已成为淮北地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环境及器物装饰类剪纸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影响,美的环境能给人积极、阳光的心理感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化环境已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体诉求。在中国的民俗艺术中,剪纸最为常见,工具材料也相对简单易取,因而,人们常把剪纸作为美化环境的一种简洁而卓见成效的艺术形式。剪纸所包含的装饰功用在其诞生之日已经具备。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箱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2]18这句话说明,剪纸所具有的装饰功能早在南朝已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环境之中。直至今天,这种装饰功能依然兴盛。每逢新春佳节,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艺人便剪出各种包含吉祥寓意、驱灾辟邪的剪纸图案张贴于门窗或墙壁之上,这种习俗在农村地区相对普遍,它不仅能够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也包含着人们祈求幸福、安康的愿望。
1.窗花剪纸
在整个北方地区,窗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剪纸样式,淮北地区亦然。尤其在科技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窗户上常常用半透明的纸张代替今天的玻璃。窗花贴在纸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图案的形式美感清晰地显现出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2.灯花剪纸
灯花是用以美化灯笼的剪纸。在电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夜间出行的照明工具主要是灯笼。因而,灯笼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为了达到最佳照明效果,人们选择单纯的白纸作为灯罩,这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但却不能满足人们审美上的需求。因此,人们通过剪纸来美化灯笼,使之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也具有审美价值,这也成为剪纸能够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电子照明产品的出现,使传统纸质灯笼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灯花剪纸也随之减少。
(二)人生礼仪剪纸
受汉文化影响,淮北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诸多的地方规矩与民间习俗,并演化出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传承着淮北地区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与地方习俗又通过剪纸体现出来,主要有婚庆剪纸、丧葬剪纸、寿花剪纸。婚庆剪纸也称喜花,主要是用于装饰婚房、婚庆器物的剪纸,其样式种类繁多,有菱形、葫芦形、圆形、方形等。剪纸的内容有福字、双喜字、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等。例如,文字与图案相结合,以示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丧葬剪纸是用于悼念死者的剪纸。如淮北地区的丧葬礼仪中,撒在地面上的纸钱(白纸或黄纸剪成的带有方孔的钱币);农村地区在坟堆上插上柳枝,并在枝条上挂上用白纸剪成的长条状的“幡”。还有一些地方在棺木上贴上白纸剪成的“奠”字等。这些剪纸形式都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悼与思念之情。此外,还有寿花、礼花剪纸。寿花是为长者祝寿时所用的剪纸,其造型丰富,形态各异。常见的有“寿桃”“寿字”“仙鹤”“松树”等。例如,淮北知名剪纸艺人陈国斌所剪的《富贵长寿》《麻姑献寿》,把寿字与寿桃、童子、喜鹊、仙鹤等事物相结合,以此表达更加深刻的寓意。礼花主要用于亲友贺寿、贺喜所送的礼品中,内容多以“福禄寿喜财”,包含着美好的愿望。
(三)刺绣底样剪纸
在手工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人们所穿衣物大都是自己亲手缝制,为了避免单调,心灵手巧的艺人会在衣服上绣上各种图案以作装饰。在绣上这些图案之前,艺人们先用较薄的纸张剪出想要的形象,并缝制在衣物及鞋帽之上,再用针线沿着剪纸纹样的轮廓绣制。这类剪纸常见于儿童衣服上的花样、肚兜上的五毒图案、枕头上的荷花图案、鞋面或鞋垫上的鸳鸯图案,以及其它各种花卉、植物图案等。这些事物为人们所熟知,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寓意美满、幸福,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受。
(一)题材上,侧重现实生活的描绘
剪纸是劳动人民表达情感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在题材上和其它地区大致相同,常常借助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来表达主题,主要有花鸟虫鱼、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矿工日常工作等多种题材。这些内容反映了淮北地区农村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外界了解该地区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悠久历史、文化生活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有着很高的审美与实用价值。例如,淮北民间艺人丁兰云所剪的《耕作图》,反映了淮北地区农村秋收耕作的劳动场景;《八仙过海》则通过对神话故事情节的描绘,暗示现代人对生命长寿的敬畏与期待,寓意长命百岁。同时她又以汉画像石为题材,根据汉画像石中描绘的内容,通过剪纸的形式再现昔日历史风貌。而身为矿区职工的剪纸艺人陈国斌,则十分关注矿工的生产生活与矿区的发展前景,并以此为题材把矿工们忙碌的劳作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如《矿区蓝图》包含了作者对矿工精神的敬仰与对矿区发展的设想;而《童子抱鱼》则是对原始生殖崇拜的信仰;《钟馗》又反映了人们驱灾辟邪、追求平安吉祥的审美心理。
(二)构图上,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协调
构图是平面造型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中,艺人们对构图亦十分讲究,根据不同的题材与表现内容选择相应的构图形式。
1.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是淮北地区民间剪纸中最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这种构图由上下对称和左右对称两种类型,并以锯齿纹、月牙纹作为装饰符号。一般左右对称式构图居多,它通常由一个单独形象或组合形象构成。例如陈国斌的《释迦摩尼佛祖》,采用左右对称式构图,释迦摩尼处于画面的正中间,给人稳重、端庄、威严之感,而周围的飞天刻画得生动鲜活,动感十足,与之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这种构图形式,与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十分吻合,不仅很好地表达了主题内容,而且也能加强观众对某一单独或组合形象的认识,强化视觉印象,突出这一形象的造型特点与装饰意味。同样,阜阳市颍东区农民剪纸艺人程建礼的《辟邪神虎》,也是左右对称式构图的典范,它以独立的单个形象构成,以虎为主体,同时又与一孩童形象相结合,在虎的左右两边采用锯齿纹样作为装饰符号,正中间由孩童连结左右,整个造型简洁夸张、形象鲜明,给人憨态可掬的美感,“并以虚实相间的手法,刻画内部线条花纹,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体现图像”[3]74。
2.圆形构图
中国人做人、做事历来讲究圆满,甚至把圆作为某种哲理并应用于生活中。从视觉艺术图式来看,圆能给人舒适、饱满的心理感受。因而,艺人们也常常把圆作为一种吉祥的视觉图式,并通过圆形构图来表达寓意。在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中,艺人们也常常采用圆形构图,寓意美满、团圆、吉祥。如陈国斌的《富贵长寿》《二龙戏珠》等作品,均采用圆形构图。《富贵长寿》中的牡丹花与喜鹊造型均围绕圆形框架展开,牡丹花的枝干以圆形为依托,整体向左倾斜,而喜鹊的造型正好与之相反,向右与牡丹花的枝干成交叉状,这从视觉上有效避免了画面重心的偏移,二者之间力的相互抵消使整个造型更加紧密,圆味更浓,给人饱满、浑圆之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俗。
3.不规则构图
在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样式中,不规则构图也是较为常见的构图样式。不规则构图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单一的画面形象构图,这种构图常以主体形象的外形为轮廓线,并且轮廓线呈不规则造型。题材上多以单一的人物、植物或是动物图案为主。例如,陈国斌的《梅》《兰》《竹》《菊》、张秀珍的《孔雀富华图》、程建礼的《辟邪神虎》《降龙》《担龙》等,都是以单一的形象作为视觉中心,这有利于突出画面的主题内容,给人强烈深刻的视觉印象。二是通过不同题材内容的混合搭配来构图。在我国民俗文化中,民间艺人常常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发情感,表达寓意。当单一的事物形象不能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心理诉求时,艺人们便通过“谐音”的方式把两种或多种事物组合在一起,借以加强对某种吉祥寓意的表达。[4]12这种表现方式尤其体现在剪纸艺术中,因为剪纸的工具材料性能使创作者更好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程建礼的《麒麟送子》,作者把神兽麒麟与人物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构图显得更为复杂,符合中国农村地区劳动人民对生殖崇拜信仰的心理诉求。陈国斌的《千手观音》《海市蜃楼》等都采用同样的构图形式,借以表达深刻的主题内涵。
(三)色彩上,追求单纯与多样相结合
淮北地区民间剪纸的色彩搭配,没有现代设计中的色彩理论作为指导,完全凭剪纸艺人的经验进行设色。这种原始、单纯的设色理念来自于艺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切身体验与感悟,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赋予了色彩深刻的寓意与社会内涵。自然中多姿多彩的色彩通过他们的提炼、简化、概括,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就形成了带有个人风格与地域特色的色彩特征。同时,萧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朝气蓬勃的艺术氛围,也为淮北剪纸艺人提供了直观而丰富的视觉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淮北地区民间剪纸的设色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概括起来,淮北地区民间剪纸的色彩搭配包括两个方面:
1.单色剪纸
淮北地区民间剪纸以常见的草纸为材料,以剪刀剪、刀刻、染色为基本表现方法,主要有单色剪纸、染色剪纸两种类型。相比之下,单色剪纸更受淮北地区民众的认可。
单色剪纸是淮北地区最为普遍的剪纸样式,纸张多选择象征吉利、能够传达喜庆气氛的大红纸张,给人热烈、淳朴之感。这种剪纸样式造型朴素大方,形象多采用简洁而又富有节律之美的外轮廓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间艺人运用点、线、面的不同构成手法,借助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段,把普通的红色纸张剪成千变万化的视觉图式,成为淮北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独特符号,给人一种和谐而富有韵律的视觉美感,体现出原始、稚拙的抽象之美。这种简化了的审美符号与红色的视觉特性相结合,蕴含着吉祥平安的文化寓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在我国传统色彩的历史上,对红色的追捧是民俗文化普遍的色彩共识。红色给人热烈、温暖的视觉感受,具有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因而中国人常选用红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寄托。在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中,红色是常用的色彩,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承载着驱灾辟邪的功能。如程建礼的《辟邪神虎》《麒麟送子》《三娘打水淹泗州》、陈国斌的《观音之二》《千手观音》《荣华》《八仙过海》《毛泽东去安源》等作品,均采用单纯的红色纸张作为载体。艺人们大量运用红色来表现,这不仅仅是因为红色纸张容易获取,更重要的是红色的色彩特性符合了淮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的审美心理,红色包含的社会内涵传达出剪纸艺人及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
2.染色剪纸
淮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常选用白粉纸或宣纸,剪纸艺人先用这两种纸剪出形象,再根据不同形象的外在特点及艺人们的主观需要,在相应的部位浸染所需的色彩,这种手法称之为套色剪纸。其色彩效果浓郁饱满,犹如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画,给人粗犷豪放的视觉感受。如砀山民间剪纸艺人张秀珍,剪纸风格颇具个人特色。其作品《百蝶龙腾舞》和《九五蝶凤飞》获得“首届中华巧女”奖,得到知名艺术家范迪安教授与靳之林教授的高度认可。又如《秋游图》《猛虎图》《江南春柳图》《喜鹊报春图》等,都是染色剪纸的典型代表。这种采用染色剪纸的艺术形式,其色彩浓郁,对比鲜明,在鲜艳的色彩之间又赋以黑色线条,这样会使色彩显得更加沉稳,装饰效果也更加突出,给人厚重之感。染色剪纸的设色理念与淮北地区的汉代墓室壁画、民间泥塑以及萧县书画的影响不无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是汉文化在当代民俗艺术中的延续,它不仅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也反映出淮北地区淳朴、豪迈的民俗风情。
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无论是从其丰富的题材内容,还是生动传神的造型特征,又或是单纯直观的着色技巧与表现语言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某种强烈的现代意味。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符号。每个符号都有着特定的寓意和指向,同时,又与其它一些民俗符号结合运用,进而演化出新的意义。然而,“在同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民俗符号,一般并不为某一个地区所特有,同时它也不会单纯地出现于某一种艺术作品中,它是通行于同一种大文化背景下的民俗、艺术符号”[5]30。从诸多的民间剪纸可以看出,民间艺人在民俗符号的使用上看似简洁随意,实则寓意深刻。该地区的民间剪纸,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容,另一方面又融合了现代题材与表现元素。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其更具生活情趣与地域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淮北地区的民间剪纸也在演变,作为包含民俗信息的剪纸作品中的符号,自然也随着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而不断地赋予新的寓意。然而,作为以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淮北地区民间剪纸,随着其商品化和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如何保持自己的传统与特色,是当地剪纸艺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1]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光敏.剪纸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3]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4]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5]丛小桦.中国民间绝景:北方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 人云
J528.1
A
2095-0683(2017)02-0048-04
2017-03-07
2016年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Q2016D97)
乔国锋(1981-),男,河南洛阳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