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菁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几种中医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梁菁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慢性荨麻疹;针灸;穴位;耳穴;临床研究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以风团、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属于中医学的隐疹、风瘙隐疹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治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指上述风团伴瘙痒症状几乎每天发生,并持续6周以上,其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程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使患者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降低20%~30%[1],属于严重的过敏性疾病。中医的一些方法在CU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确切的疗效,地位十分重要,现将关于CU的几种中医疗法整理如下。
关于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里有“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的记载,是现存文献中关于本病病因病机最早的论述。《诸病源候论》有云:“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指出本病与六淫侵袭,风邪为患的关系。后世医家还认为本病与饮食动风之物、肝火妄动等七情内伤以及禀赋不耐、内外合邪息息相关。而CU病因病机的关键在于:内为禀赋不耐,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外为虚邪贼风侵袭。前者为发病基础(本),后者为致病条件(标)。
现代医学认为[2-3],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是由IgE等补体介导的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作用于皮肤黏膜组织的肥大细胞,使其活化并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介质,如组胺(HA)等,从而引起皮肤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使血浆液体外溢到周围组织形成风团,由神经纤维介导引起瘙痒,由神经轴索反射引起皮肤的反应性红晕。而风团消退的快慢可能与肥大细胞中的HA储存和消耗的速度相关。
中医治疗CU的临床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耳穴疗法、穴位疗法、拔罐疗法等,现将针灸、耳穴、穴位、综合等疗法在CU中的应用整理如下。
2.1毫针疗法
2.1.1体针针刺 唐春蕾等[4]采用体针针刺治疗CU,疗效满意。取穴:主穴为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风寒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证加孔最、大杼;胃肠实热证主穴去大椎、曲池,加梁丘、内庭;气血两虚加关元、气海、中极;冲任不调加伏兔、三阴交。治疗方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结果:治疗80例,其中痊愈47例,显效8例,好转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6.25%。
张冷等[5]则选取风门、血海、膈俞、风市为主穴,再辨证选取大椎、曲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等1~2个穴位,留针30分钟,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30例,总有效率66.7%,治疗后患者的血清IgE水平和HA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2.1.2围针针刺 何洁茹等[6]采用围针治疗CU,疗效优于西药(开瑞坦)对照组(P<0.05)。取穴:在皮疹边缘(一般在皮疹区域外0.5~1.0寸)选取数点进行围针取穴,在围针基础上加用体针。皮疹发于上半身者,加曲池、合谷;发于下半身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发于全身者,加风池、大椎。治疗方法:围针取穴后,用28号1寸毫针与皮肤呈15°~30°进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根据皮疹面积的大小,一般使用4~8根针,两针相距2 cm左右,使用捻转手法使之得气,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8%(P<0.05)。
2.1.3薄氏腹针 陈丽仪等[7]采用薄氏腹针治疗CU,取得满意疗效。取穴:采用“引气归元方”,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采用“腹四关(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大横)方”中的滑肉门、外陵、大横为配穴。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先找准腹针穴位,然后常规消毒,使用S4×40(34号)薄氏腹针专用针,进针后停留3~5分钟(此为候气),3~5分钟后捻转1次(此为行气),隔5分钟再捻转行针1次(此为催气),然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在神阙加灸。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31例,其中痊愈15例,好转10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80.6%。
2.2头针疗法
莫晓枫[8]采用头皮针治疗CU,疗效显著。取穴:取额旁一带(双)、顶颞后斜带(双)、额中带。治疗方法:用32号1.5寸毫针,使针体与头皮呈30°,沿刺激带迅速刺入,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将针体放平后捻转进针,刺入1~1.2寸,以200次/分钟的速度捻转1~2分钟,得气后使用小幅度提插泻法。其中额旁一带、额中带由上向下刺,顶颞后斜带用3~4根毫针顺带接力刺,留针1小时,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治疗结果:治疗40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100%。
2.3耳穴疗法
2.3.1耳穴贴压 杨希森等[9]采用耳穴贴压治疗CU,疗效满意。治疗方法:主穴取荨麻疹区,配穴取内分泌区,用0.6 cm×0.6 cm的小块胶布把王不留行籽贴压在选好的穴位上,嘱患者每天按压3~4次,每次10~15下,3~5天换贴1次,一般选两侧穴位,7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50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11例,2个疗程治愈21例,3个疗程治愈16例,2例因其他疾病终止治疗。
黄方英等[10]采用耳穴贴压治疗CU,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取穴:主穴为肺、荨麻疹区(有糠皮样脱屑,不易擦掉)及耳背的肺、肾上腺、风溪、内分泌、大肠。同时取过敏部位相应反应区,如风疹起在前胸者取胸穴;伴心烦失眠者加心穴、神门穴;久病脾胃虚弱者加脾穴和肾穴。治疗方法:用0.5 cm×0.5 cm的麝香虎骨膏把王不留行籽贴压在选好的穴位上,每次根据辨证取穴7~8个,嘱患者每天按压3~4次,每次30下,3~5天更换1次,单侧贴压。1个疗程为7天,未愈者休息5天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2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6.00%(P<0.05)。
2.3.2耳穴割治 史成敏等[11]采用耳穴割治法治疗CU,疗效满意。治疗方法:取一侧耳穴的荨麻疹区,用手术刀片割2 cm长的切口,挤出3~4滴血后覆以无菌纱布,1周后再割治另一侧,两耳交替,7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86例,其中治愈52例,好转28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93%。
2.3.3耳穴针刺 黎进齐[12]采用耳穴针刺法治疗顽固性荨麻疹17例,疗效显著。取穴:耳穴的肺、风溪、肾上腺、内分泌、对屏尖、心。治疗方法:针刺上述耳穴,每日1次,两耳交替,进行1~5次治疗。治疗结果:治疗17例,其中痊愈14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达100%。
2.3.4耳穴药物注射 林蔚等[13]采用耳穴药物注射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取穴:耳穴的内分泌区、荨麻疹区。治疗方法:先用毫针柄在双耳荨麻疹区探寻明显的压痛点,局部消毒后分别在每侧荨麻疹区与内分泌区用1 ml注射器+5号针头注入扑尔敏注射液0.1 ml,形成一皮丘,每月注射1次,注意不可刺穿耳壳。治疗结果:治疗36例,总有效率91.67%。
2.4穴位疗法
2.4.1穴位注射 于晓华等[14]采用穴位注射治疗CU,疗效优于西药(氯雷他定)对照组(P<0.05)。治疗方法: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取曲池、肺俞、膈俞、肾俞注射,均双侧取穴,隔日1次,连续注射8周。肺俞、膈俞向下斜刺0.5~0.8寸,得气后注射药物;肾俞视患者体形斜刺或直刺0.5~1.0寸,得气后注射药物;曲池穴直刺0.8~1.5寸,得气后注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6%(P<0.05)。
魏玲等[15]采用穴位注射西咪替丁治疗CU,与口服西咪替丁、单纯针刺对照。治疗方法:穴位注射组取穴分为3组:1组:曲池、血海;2组:大椎、膈俞;3组:足三里、肺俞。每次抽取西咪替丁注射液4 ml加2%利多卡因2 ml混匀后注射到上述穴位中,每穴注1.2~1.6 ml,每日1次,每次取1组穴,3组轮流使用,第2个疗程开始药量减半。西药组口服西咪替丁,每天3次。针刺组取穴同穴位注射组,针刺后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1分钟,反复3次。以上3组7天为1个疗程,间隔2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结果:穴位注射组愈显率(治愈率+显效率)90.0%,西药组愈显率60.0%,针刺组愈显率57.1%,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两者(P<0.01);穴位注射组治愈病例平均用3.4个疗程,短于西药组的4.1个疗程和针刺组的4.6个疗程(P<0.05)。2.4.2自血穴位注射 李素荷等[16]采用自血穴位注射治疗CU,疗效显著。取穴:双肺俞为主穴,双曲池或双血海为配穴。皮疹发于上半身者,肺俞与曲池交替治疗;皮疹发于下半身者,肺俞与血海交替治疗。治疗方法:在患者肘静脉处用5 ml无菌注射器抽取4 ml静脉血,将静脉血注入穴位中,每穴2 ml。隔天交替穴位施治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结果:治疗69例,其中治愈23例,显效31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5%。
2.4.3穴位埋线 刘雪青[17]采用穴位埋线治疗CU,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P<0.05)。取穴:主穴取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风热犯表型加大椎、风门;风寒束肺型加风门、肺俞;血虚风燥型加风门、脾俞、足三里。治疗方法:患者先俯卧,选取上述背部穴位,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方向刺入,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头,将羊肠线埋入穴内肌肉浅层,针孔处贴创可贴。背部穴位治疗完毕后,患者再仰卧,选取四肢的穴位操作。20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
2.5艾灸疗法
2.5.1热敏灸疗法 李金娥等[18]采用灸“热敏点”治疗血虚风燥型CU,疗效优于中药(当归引子加减)对照组(P<0.05)。取穴:上背部风门、肺俞、膈俞,下腹部神阙、关元,双侧下肢血海、足三里。治疗方法: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上述穴位附近距离皮肤3 cm左右行温和灸,以探查“热敏点”,然后分别在每个“热敏点”上实施温和灸,直至“热敏点”现象消失。每日1次,每10天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0.00%(P<0.05)。
2.5.2雷火灸疗法 王英杰等[19]采用赵氏雷火灸治疗CU,疗效满意。治疗方法:先将点燃的药条置于灸盒的圆孔中,使之距离灸盒底部约2~3 cm,并用大头针固定药条;然后将灸盒放置于患者脐部,火头对准神阙穴施灸15分钟,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1天1次,每周复诊1次,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治疗结果:治疗60例,其中痊愈8例,显效3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2.6挑刺疗法
谭遇新[20]用挑刺法治疗CU,取得满意疗效。治疗方法:取脊柱两旁约4 cm,上自第七颈椎棘突水平,下至髂嵴连线水平,自上而下快速挑刺,针距3~4 cm,渗血或挤压出血均可。治疗结果:治疗39例,其中痊愈23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1%。
2.7综合疗法
2.7.1针罐结合 高秀领等[21]采用针罐结合治疗CU,疗效优于西药(克敏能)对照组(P<0.05)。针刺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留针20分钟。走罐方法:先用闪火法快速在大椎穴拔罐,然后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上循经来回走罐,上至大椎下至肾俞,反复操作3~4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以上治疗方法隔天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
2.7.2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 陈兴华等[22]采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CU,疗效优于西药(扑尔敏)对照组(P<0.05)。取穴:针刺取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均双侧取穴;耳穴取风溪、肺、心、神门、肾上腺、胃。治疗方法: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15~30分钟,每日针治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同时以王不留行籽贴压于上述耳穴,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每次按压3~5分钟,每3天换一次王不留行籽,两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0%(P<0.05)。
2.7.3耳穴刺络放血结合穴位自血疗法 郑建宇[23]采用耳穴刺络放血法配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疗效显著。治疗方法:耳穴选用神门、肺、荨麻疹点进行放血治疗,穴位自血疗法为抽静脉血立即注射入曲池、血海、膈俞、足三里(每次选一侧的穴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4.87%。
通过上述文献可知,临床医生治疗CU在取穴方面多以治风(如大椎、肺俞、风市等)与治血(如曲池、血海、膈俞等)的穴位以及皮疹局部或阳性反应区为主,配合调理脾胃(如足三里、脾俞等)的穴位。皮肤病伴瘙痒症者多见,在皮肤科皮损辨证中,风、湿、热、虫均可致痒,但以风邪居多。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内侵,走窜不定,易致气血阻滞而血瘀;风为阳邪,易耗损阴血而致血虚;血虚之人易受外风侵袭或虚风内生。因此,治疗风邪为患的皮肤科疾病多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指导下治疗。久病则血虚,荨麻疹的慢性阶段多血海空虚,同时又受风、热、燥、湿等外邪侵袭,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则主要是针对慢性阶段以血虚为基本病机而言的。风证与血病密切相关,治风必先治血,治血即可治风,治血也可协助祛风。因此,调血养血是防止CU反复发作的主要治则。现代医学认为,CU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而血清IgE水平及血清HA值是反映体内变态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表明[24],针刺穴位能有效控制合成IgE的B细胞的功能,导致患者血清IgE水平及HA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从而减少细胞递质的释放,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加速风团的消退速度,有效改善CU患者的各项症状。并且本文所述的几种中医疗法能预防CU的反复发作,持续效果好,文献研究中未报道关于上述几种中医方法治疗该病的不良反应,反映出这几种中医方法是相对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Zuberbier T,Asero R,Bindslev-Jensen C,et al.EAACI/GA2LEN/EDF/
WAO guideline: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urticaria[J].Allergy,2009,64(10):1417-1426.
[2]Tafford CT.Urticaria as a sign of systemic disease[J].Ann Allergy,1990,64(3):264.
[3]Powell J,Powell S.Mechanisms underlying urticarial[J].Hosp Med,2000,61(2):470.
[4]唐春蕾,刘新国,刘丽君.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J].中国针灸,2005,25(4):252.
[5]张冷,黄丽萍,唐春蕾.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其对组胺和IgE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51-252.
[6]何洁茹,邓金凤.围针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4):51-52.
[7]陈丽仪,郭元琦.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768-770.
[8]莫晓枫.头皮针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8):360.
[9]杨希森,王成果.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J].中国针灸,2002,22(2):131.
[10]黄芳英,周艳.耳穴埋籽治疗慢性荨麻疹51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0):614-615.
[11]史成敏,高丽华,宋修亭.耳穴割治治疗慢性荨麻疹86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9):834.
[12]黎进齐.耳针治疗顽固性荨麻疹[J].中国针灸,2000(12):759-760.
[13]林蔚,夏晓燕.耳穴药物注射治疗急慢性荨麻疹[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5):46.
[14]于晓华,马良志,林慧敏.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8-29.
[15]魏玲,苑贵毕.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12):715-716.
[16]李素荷,何新芳.腧穴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69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10):66-67.
[17]刘雪青.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4):70-71.
[18]李金娥,康明非,吕曹华,等.“热敏点”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30例[J].福建中医药,2009,40(1):13-14.
[19]王英杰,柴维汉,王海瑞,等.赵氏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J].陕西中医,2010,31(10):1387-1388.
[20]谭遇新.挑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1):58.
[21]高秀领,赵彦波,何立,等.针罐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7):105-106.
[22]陈兴华,陈振虎.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荨麻疹32例[J].中医研究,2000,13(5):38-39.
[23]郑建宇.耳穴刺络放血法配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顽固性荨麻疹10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29-30.
[24]胡志光,尹钢林.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亚群和IL-4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2,12(2):111-112.
R242
B
1671-1246(2017)06-01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