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伦理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途径研究

2017-03-09 02:42徐哲晟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医德医患医务人员

徐哲晟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310000)

传统中医伦理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途径研究

徐哲晟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310000)

近年来,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对在校医学生和在职医务人员的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在校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业理想偏重物质、对医德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不高、医德操守缺失等问题,这提示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养十分重要,将传统中医伦理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刻不容缓。

中医伦理;医德教育;医德素养

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日趋多发,造成医患矛盾的因素复杂多样,解决医患矛盾需要多方合力,但无论通过何种途径,采取何种办法,提升医生医德素养是根本。而医德素养在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应开始培养。在传统中医伦理思想中,有许多关于医德素养重要性的论述和对医家道德规范的要求。为了解医学生医德素养现状、探索将传统中医伦理融入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研。问卷分为高校在读医学类学生问卷(以下简称“学生问卷”)和医院在职医务工作者问卷(以下简称“医务人员问卷”)。学生问卷选取华东地区某医学类高校高职护理专业60名学生、高职院前急救专业40名学生为调研对象;医务人员问卷选取华东地区某中西医结合医院10名医务人员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首先分析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医德素养的认识,其次结合传统中医伦理特点,主要论述将传统中医伦理融入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再次结合社会实际,概述在教学中要做好传统中医伦理的现代转化。

1医学生对医德素养的认识

在医务人员问卷“您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效果评价如何”中,50%的医务人员选择“效果一般”,10%选择“可有可无”;对“您所学习过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中,‘中医伦理’内容所占比重大吗”,30%选择“不大”,30%选择“有提到,但介绍不深入”;对“您认为从在校学习阶段就加强对医学生的传统中医伦理教育是否有必要”,80%选择“很有必要”;对“传统中医伦理对您行医处世态度的影响大吗”,80%选择“很大”。在学生问卷“您所了解的中医伦理观念主要来自哪里”中,44%选择“电视剧或电影”,23%选择“课外书”,11%选择“课堂或课本”,22%选择“互联网”。可见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认识不足,而学生对中医伦理观念的了解也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外的非权威途径。但同时,大多数经过医疗实践的医务人员又认为,加强传统中医伦理的学习对医务人员行医处世态度的影响很大,由此可见,有必要增加中医伦理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的比重。

2将传统中医伦理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从两类问卷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传统中医伦理至少在如下方面对促进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养成严谨的职业习惯、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能起到积极作用。

2.1仁心济世、造福苍生的职业理想

在学生问卷“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多选)”中,66%选择“工作稳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41%选择“对医学本身的兴趣”,44%选择“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痛苦”,46%选择“家人意愿”,42%选择“实现奉献自我、济世救人的职业道德理想”,48%选择“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对“医学类职业相较于其他职业的缺点”,高达87%的学生选择“学习压力大,回报周期长”。可以看出,医学生对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有较高期待,对实现自我价值有较迫切的需求,但同时也体现出对职业道德理想和社会价值实现认同度相对较低。可见,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医学生的职业理想较为务实,多以追求物质回报和生活舒适为目标,而较少考虑医学事业的公益性和利他性。理想是人生事业发展的动力,不同的理想决定了人的不同努力方向,医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不仅是求职谋生的手段,更是关系人类健康福祉的崇高事业。

在这方面,中医传统伦理能给青年学生以启示。“仁”是中医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中医秉承儒家“仁爱”精神,发挥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提倡“医乃仁术”,使医术加上了“仁”的道德属性。在中医看来,医术作为一种技术形态,既可以用来作为谋生的工具,也可以用来实现儒家济世救人的理想,既有“工具价值”,更有“道德价值”。“工具价值”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而“道德价值”则植根于人类的善良天性。从医者只有在善良天性的驱使下,才能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从而树立“仁心济世,造福苍生”的道德理想,进而超越现实利害的考量,激发起在医道上义无反顾、不断求索的强大精神动力,最终使医术臻于更高的境界。而如果医生一味追求现实功利,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缺乏不断求索的动力,那么其在医术上的成就也必然有限。在学生问卷“您认为决定职业发展好坏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中,41%选择“专业技能”,32%选择“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13%选择“出生背景”,而选择“医德素养”的仅占14%。可见医学生在意识到专业技能重要性的同时,对医德素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将传统中医伦理融入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十分必要。

2.2无论贵贱、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

中国传统中医伦理中的“大同社会”“泛爱众而亲仁”“众生平等”等思想,均提倡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这种平等既指医患之间的平等,也指医生对待患者态度上的平等。在传统中医伦理思想中,患者的地位、权势、背景、名声等虽各不相同,但医家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故无论患者尊卑贵贱、贫富穷通,应当一以平等之态度予以救治。《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无论病家大小贫富,有请便往,勿得延迟。”在市场经济社会,患者之间难免有财富的差距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传统中医伦理提倡以平等态度对待患者,对医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同时,“平等”还指医患之间的平等。在学生问卷“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多选)”中,66%选择“工作稳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指明,医务人员社会地位高应理解为作为救死扶伤的职业受社会大众普遍尊重,而并不意味着医生在患者面前可以高高在上。

2.3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习精神

中医作为一种经验科学,十分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长期学习和积累。传统中医认为,医生只有经年累月地不断学习、反复总结才能使医术日精。《医术名流列传》中的“昼耕夜读,手不释卷”[1],《大医精诚》中的“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省心录》中的“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2],《伤寒杂病论》中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3],都强调了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重要性。勤学是为获得精湛的医术,通过勤究古方、精研医理、多方参学,才能达到精能明其理、博而至其约的境界,也才能实现济世救人的理想。中医伦理认为医生在医患关系中既有“医为人使司命”[4]的绝对权威,也承担着“人命死生之系”的主体责任,“不精则杀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5],对医术不精导致严重后果的反复强调,其目的也无非是提醒医生医学是一门关系患者生命的学科。通过调研发现,在学生问卷“周围同学的总体学习态度”中,选择“不够勤奋”的占21%,选择“混日子”的占6%,选择“较为勤奋”的占48%,选择“很勤奋”的占25%。在医务人员问卷“周围同事的总体工作态度”中,选择“工作态度认真”的占70%,但也有30%的人认为部分青年医生存在“心态较为浮躁,缺少虚心学习和持续钻研精神”的问题。还有医务人员指出:“一些实习生主动学习精神不足,中医强调经验积累,年轻医生应多向老中医请教。”可见,医务人员和学生总体学习态度是好的,但也存在对自身要求不严、疏于钻研业务的情况,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从学生阶段就开始提倡传统中医精勤不倦的学习精神。

2.4审慎严谨、诚信不欺的敬业精神

传统中医认为,医道与人性命攸关,必须秉持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敷衍。凡是诊病施治、开方用药时,必须审慎严谨、一丝不苟;在用药选材、确定药量时,务必反复斟酌、对症下药,切忌马虎随意,草率应付。《大医精诚》指出:“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本草类方》中说:“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这些均指出医道精微,医生的诊断和用药必须严肃认真、恰到好处,有丝毫差池则可能误人性命。在医务人员问卷中,7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上存在“不习医理,草率用药”“粗心大意,敷衍塞责”的情况,认为应该加强对在校医学生的行医规范教育,使其养成严谨认真的治病习惯。

严谨审慎的行医态度还表现在“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制药标准。从医务人员问卷中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对“真不二价”“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等传统医德观念大都有着明确清楚的认识。在问卷中,医务人员进一步指出:“诚信”“戒欺”的道德自律意识是传统中医的重要内容,也是从医无可替代的先决条件。但现在一些假药、低效药甚至有毒药充斥中草药市场,或者随意增减药量、改变炮制程序、采用质量不达标或成本低的药材,这些做法都严重影响了中药疗效,最终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比如,目前由于野生中药材大量短缺,大量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而有些药农为了增加收益,随意使用激素类农药,使中药材产量大幅度提升而药效却大打折扣;有些药农为了获利提前采摘,而药材还没有完成生长周期;又比如未经验证改变药材种类或用量(例如将传统中药龙胆泻肝丸中的木通换作含有马兜铃酸的关木通、用亚香棒虫草代替正品虫草等),这些问题看似生产和制药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究其根本其实都是医德问题。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如果能对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进行严格的传统医德教育,使他们明确用药“铁的纪律”,当能改善未来中医药市场的部分乱象。

2.5清正纯洁、淡泊名利的道德操守

中医秉承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强调医生的医德操守,认为医乃仁术,诊病问疾当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医学入门》中说:“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6]《大医精诚》指出:“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外科正宗》中说:“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药金勿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7]可见,中医认为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分所当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医生虽借治病以谋生,但不能以治病获利为最终目的,更不能因为患者付不起诊金就拒绝治疗。中医伦理重义轻利、淡泊名利的道德操守,能有效抵御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对医学生心灵的侵袭,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

在学生问卷“如果你今后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你会接受患者家属送的红包或礼物吗”中,87%选择“不会”,10%选择“视情况而定”,仍有3%选择“会”;对“您如何看待医务工作者拿红包问题(多选)”,88%选择“医生应该坚决不收红包,这不符合职业道德”,6%选择“医生收入有限,只要数额不大,拿红包可以理解”,5%选择“不主动索取,患者主动送才收”,3%选择“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经济情况主动索取红包”。上述结果说明大部分医学生都有很强的职业道德感,认为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但也有少部分医学生没有坚定职业道德理想。可以看到在学生中开展中医传统伦理教育仍有其必要性。

2.6医者父母、病若己身的待患情感

在医务人员问卷“青年医务人员存在的问题”中,20%选择“对患者冷漠,缺乏同情心,与患者主动沟通意识不足”,反映出少部分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影响下,传统中医伦理强调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心理情感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直接的影响,强调“未治病、先治心”。医生细致耐心地向患者查问病状,对患者的疾苦表现出一种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能够很快地舒缓患者情绪、拉近医患距离,使患者主诉病情更加充分深入,也使医生的诊断更加准确到位。如《医门法律》所说:“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中医要求医生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千金要方》说:“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在治疗过程中,则应不嫌其脏臭污秽,全力施治,甚至做到“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中医以患者为中心的态度,对当前医务人员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当有所启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学生问卷“当医生和患者利益出现矛盾时如何选择”中,88%选择“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以患者为中心”,2%选择“把医生利益放在首位,以医生为中心”,10%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至少在观念上能把患者利益摆在首位,具备医者所需的仁心。如学生问卷“当看到‘医生累倒在手术台上’这类新闻时,您持何种观点”中,77%选择“救死扶伤是医者使命,在患者有生命危险时,即使再忙为了患者也只能牺牲自己”,7%选择“为患者把自己累出一身病不值,应以自身健康为重”,8%选择“人性都是自私的,牺牲医生利益满足患者需要不合人性”,8%选择“应由政府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与医生无关”。可以看出,中医道德观在医患关系上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较高道德要求,而要在现实中完全践行这种道德要求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无论如何,中医伦理树立了处理医患关系的道德标杆,在教学中当可起到正本清源、净化人心的作用。

3结合社会实际,在教学中做好传统中医伦理的现代转化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传统中医伦理在处理现代社会新型医学伦理关系和医患关系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一些传统中医伦理思想做好与时俱进的适应转化工作。

3.1提倡医生和患者生命价值的平等原则

传统中医伦理将人的生命价值提到极高的地位,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关天”,这些观念有助于确立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增强医生的责任使命意识,即认为在任何时候医生都应该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摆在首位。但同时,肯定医生自身生命价值的论述在传统医学著作中却相对少见,这与中国传统道德先人后己、严以律己的待人接物观念有关。应该认识到,医生和患者作为平等的生命个体,其生命价值本来就是平等的。在我国,相对于患者的绝对数量来说,目前医疗资源仍然稀缺,许多医生护士为了工作不得不高负荷运转,甚至影响正常的休息。诸如“医生连做23小时手术累倒在手术室里”“ICU医生连续工作36小时累倒在病床上”“医生为抢救患者连续加班累死在手术台上”“助产士8小时接生11宝宝累倒在产妇身边”,这类新闻时常发生,使我们看到许多医务工作者在忠诚履行救死扶伤义务的同时,他们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既不应该单方面强调患者的生命价值,也不应该单方面强调医务工作者的生命价值,而应该提倡医生和患者生命价值的平等,从而确保医患双方的生命价值都得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障。

3.2确保道德评价的双向公正原则

在“人命关天”等传统观念影响下,中医传统伦理对以治病救人为职责的医生的医德和医术有着很高要求:“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医为人使司命,不精则杀人”,对一些庸医、伪医误诊误治、害人性命,中医在道德上一直给予十分严厉的批评。长此以往,在部分中国人观念中,医生治好了病是理所应当,如果治不好病就是失职。这种错误的观念给医生以无形的压力。比如,有些患者家属将患者的病情加重或突然死亡的原因统统简单归因于医生的不负责、不作为,而由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高度专业化,医生又很难向患者家属解释清楚。部分患者家属采取单方面夸大医生或医院的主体责任,甚至通过去医院闹事等非法手段“讨说法”“要赔偿”。近年来,多次发生的暴力伤医恶性案件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道德评价应该是双向的,既应该对医生和医院是否竭尽所能挽救生命做出道德评价,也应该对患者方在现代医疗手段回天乏术时是否能保持理性克制做出道德评价。这一点,在中医伦理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学生认识到。

3.3把握义务要求和权利要求的统一原则

在中医传统伦理观念中,由于受儒家“君子罕言利”思想的影响,对从医者修身律己的道德要求很高,强调重义轻利,强调医生对患者的单向付出和无私奉献,而对医生应得的回报却鲜少言及,常常忽视了医生自身的利益诉求。在现代社会,医务工作既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也是医生安身立命的职业选择,在强调医生对患者的义务时,也应使医生自身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尤其在医患矛盾问题突出、医生自身人身安全急需保障的今天,单方面无限拔高对医生的道德要求,用过高的道德标准去批评医生的合理权益诉求,是既不符合现代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原则,也是在事实上无法做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现代社会医生职业道德的标准应该是义务要求和权利要求的辩证统一,坚持“义在利先、义利兼顾、义以为上”,即首先要明确医生职业承载着济世救人的崇高道德使命,在挽救生命上医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义务,同时,也承认医院和医生作为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和安全保障需要。但当医生或医院的利益和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做到“义以为上”,将患者的生命健康摆在首位,“见死不救”“没钱不救”是不符合从医者基本道德的。

3.4形成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在学生问卷“同学之间是否会经常一起讨论专业问题”中,46%选择“很少讨论”,只有8%选择“经常讨论”。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90后”医学生仍然以独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识过强,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而在医务人员问卷“您认为国内中医药学界的学术讨论是否频繁?您是否经常参加院外的中医药类学术论坛”中,大多数选择“较少”或“国内同行间讨论交流较少”。当我们回顾传统中医在处理群己关系的问题时会发现,古代医家虽然也有博极医源、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但也有门派隔阂、不相往来的流弊。古代医家往往都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独立行医开业,诊病范围局限于家族亲友的熟人圈子。这与专业科室分工明确、具有完整医疗协作体系的现代医院不同,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面对疑难病症、重病大病时的经验分享、团队合作、协同攻关显然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也更有利于医学的发展。在教学中,也应向学生指出传统中医伦理在团结协作意识上的不足,以适应信息社会医学发展的要求。

3.5树立处理医患矛盾的法制意识

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宗法制社会中,处理医患关系主要依靠“熟人社会”约定俗成的伦理习惯。中医注重医患关系和谐,医生对患者的不满常采用道德情感感化的方式。但当医患矛盾无法调和时,则缺少一套能同时约束医患双方的清晰的伦理规则和法律制度。而在现代社会,当医患矛盾无法通过调解等手段解决时,则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在医务人员问卷“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中,选择“部分患者或患者家属道德法律意识淡薄”的占60%,对“如何彻底根除暴力伤医事件”,选择“完善法制、加强法制教育是硬道理,使医患形成有矛盾诉诸法律解决的习惯”的占90%。可见,树立学生法制意识、加强法制教育是处理医患纠纷的根本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伦理,有利于提升医生的医德素养,缓解当前的医患矛盾,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将传统中医伦理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做好传统中医伦理的现代转化工作。

[1]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2]林逋.省心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4]喻昌.医门法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6]李梴.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G640

A

1671-1246(2017)06-0001-04

上海市教委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发展资助项目(FA1-3903-16-11903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医德医患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