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达来,邢海涛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试谈哈尔滨蒙古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乌云达来1,邢海涛2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蒙古人在哈尔滨居住或在其附近活动也有近300年的历史。“哈尔滨”一词为蒙古语,意为“江边村”。哈尔滨蒙古族主要来自于省内各地和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区。哈尔滨蒙古族文化是多元文化,是外地蒙古人带进哈尔滨并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的独具的蒙古族文化。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有那达慕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和人名文化。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是蒙古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弘扬蒙古族文化十分重要。应唤醒人们以起蒙古名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拓展新领域,发展新空间,增添新元素,增强新活力。
哈尔滨蒙古族;文化;形成;发展
张育新在新浪网上撰文介绍了陈世平的研究成果。他说:“陈世平认为,哈尔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蒙古人在哈尔滨居住或在其附近活动也有近300年的历史。“‘哈尔滨’一词为蒙古语,意为‘江边村’。”[1]哈尔滨蒙古族的文化是随着外地蒙古人在哈尔滨定居生活而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
张育新还说:“ 陈世平认为,300多年前,蒙古人在哈尔滨及其周边活动主要是以打猎、捕鱼为生。”[2]蒙古人大量走进哈尔滨安家落户主要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使哈尔滨的大门洞开,数以万计的蒙古人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汇聚到哈尔滨这个大都市里繁衍生息、施展才华。不管他们何时来哈,来自哪里,他们向外自称“哈尔滨蒙古人”,外界也称他们为“哈尔滨蒙古人。这样,“哈尔滨蒙古人”这一群体不知不觉中在哈尔滨形成了。哈尔滨蒙古人的来源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一是早期蒙古人;二是从省内各地因工作需要调入哈尔滨工作的蒙古人;三是从省内各地考入在哈各大专院校毕业后留在哈尔滨工作的蒙古人;四是省内各地考入省外大专院校毕业后回省留哈尔滨工作的蒙古人;五是因工作需要,从内蒙等地调入哈尔滨工作的蒙古人;六是省内各地及外省区在哈服兵役、转业、退伍军人;七是从省内各地或从外省区来哈经商的蒙古人;八是因某种原因托亲靠友来哈谋生的蒙古人。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尔滨市有蒙古族人口13163人,其中,哈尔滨市区有6232人,其他6931人分布在双城、尚志、五常、宾县、延寿等所属12市县。
哈尔滨蒙古族的文化是多元的,是外来蒙古人带入哈尔滨的,是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的独具的哈尔滨蒙古族文化。
2.1 那达慕文化
“那达慕”一词是蒙古语,是游艺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当夏末秋初,水草丰茂,羊肥马壮的季节,在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甚至蒙古族集居的农区,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但在风光秀丽,遍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却从来没有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各方面的需要,进入哈尔滨市的蒙古族日益增多,据统计,到1980年哈尔滨市蒙古族人口已达1000多人。生活在哈尔滨市的蒙古族同胞,也想举办那达慕,于是,他们向市有关部门提出要求。1981年春,哈尔滨市政协秘书长、市民委主任陶格等21人联合发起倡议召开哈尔滨市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倡议发出后,立即得到哈尔滨市蒙古族群众的积极响应。并在哈尔滨市民委的积极支持和领导下,经过半年的筹备,哈尔滨市首届那达慕大会于1981年7月23日隆重举行。从此,哈尔滨市每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到2017年共举行35届。
从内容上看,传承摔跤、射箭、打布鲁、踢乌兰红、下莎塔拉等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增添了拔河、套圈、赛跑、投铅球等现代体育元素。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上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引吭高歌,载歌载舞,将古老体育竞技、现代体育竞技和文艺演出融为一身,形成了哈尔滨独具的“那达慕”文化。
哈尔滨蒙古族历届“那达慕”的成功举办,不仅传承了蒙古族古老的“那达慕”文化,而且使古老的草原“那达慕”文化,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根、开花,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靓丽的风景,并成为哈尔滨百花园中的一个奇葩。它充分展示了哈尔滨市蒙古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展示了哈尔滨蒙古族向往美好,追求美好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了哈尔滨市蒙古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2 民俗文化
主要表现在成吉思汗祭典。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忽必烈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典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传统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典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四季大典,分别在每年的农历3月21日、5月15日、8月12日和10月3日举行。其中,3月21日举行的春季祭典规模最大、最隆重。每到这一天,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千里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传奇人物高大雕像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炼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鲜美的牛羊奶,乳黄的酥油,芳醇的马奶酒等最圣洁的祭品。祭典由守陵人达尔扈特主持。
哈尔滨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祭典,分私祭和公祭两种。私祭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公祭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2012年6月17日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体育场举行的成吉思汗祭典,过程较为全面、隆重。当日,哈南工业新城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天地祥和。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体育场主席台下面的墙上悬挂着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哈尔滨市蒙古族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50周年夏季祭典”蓝底白字的巨幅横额。横额下面正中央悬挂着成吉思汗巨幅画像。画像两边悬挂着两幅横额。左边写着“缅怀天骄颂神州丰功伟绩”,右边写着“祭典圣祖展民族复兴宏图”。成吉思汗画像下面摆放着盖有白纱的10米长、0.8米宽的长方形供桌,桌中央点放着1米高的3株巨香。巨香两侧依次摆放着6座香坛,供祭祀者上香。其祭典场面十分庄严、肃穆。9时整祭典仪式正式开始。
此次祭典仪式由黑龙江省蒙古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市蒙古族联谊会副会长白连富同志主持。其程序是:(1)宣布祭祀仪式开始。(2)宣布主祭人名单。(3)宣布祭祀开始,九名礼仪小姐为主祭人准备供品。敬献供品的程序是:第一主祭人向成吉思汗像敬献哈达并将哈达放在供桌上。依次第二、第三……主祭人为成吉思汗像敬献香、马奶酒、鲜奶、奶酪、奶油、酸奶、奶糖、炒米9种供品。(4)致《祭词》,由哈尔滨市蒙古族联谊会会长通拉嘎同志用蒙语致《祭词》。(5)个人进香。(6)参加祭典的蒙古族同胞向成吉思汗像三鞠躬。(7)主持人宣布祭祀仪式结束。
这次祭典基本上按照鄂尔多斯成陵祭典的程序进行的。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是由成吉思汗陵守灵部落达尔扈特人祭祀。近八百年来,他们世代祭祀成吉思汗,保留了13世纪以来蒙古帝王祭祀仪式的原貌,使之成为独特、丰富、内涵深刻的民族文化遗产。
2.3 节庆文化
节庆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哈尔滨蒙古族大多来自于外省区,人们普遍重视春节、那达慕和新年晚会。
春节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哈尔滨蒙古族过春节有独到之处。一是回老家过新年。很多人虽然在哈市成家立业多年,但一到春节便回老家过春节与家人团聚;二是如果不回老家过春节,就到哈市老乡家一起过春节,以表达乡情;三是大年初一登门拜年,送去新年祝福;四是与同乡好友欢聚一堂,推杯换盏,载歌载舞,恭贺新春;五是桌子上摆上炒米奶茶手把肉辞旧迎新;六是贴蒙文对联烘托节日气氛;七是供成吉思汗像,向成吉思汗像叩首烧香,以敬仰他的丰功伟绩。
30多年来,那达慕已成为哈尔滨蒙古族的又一个重要节日。其组织者,从每年的春天开始就研究、策划那达慕的召开。他们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甘愿为那达慕服务。有不少热心的哈尔滨蒙古人为开好那达慕,献计献策,慷慨解囊,捐款捐物。那达慕召开之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人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全市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到那达慕现场,喜气洋洋,引吭高歌,载歌载舞。
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哈尔滨市蒙古族联谊会就组织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蒙古族同胞近100人,欢聚一堂,总结蒙古族联谊会的工作,部署新年的工作。在联欢会上,大家以酒会友,畅所欲言,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畅想未来。
2.4 饮食文化
千百年来,炒米奶茶手把肉成为蒙古族最传统、最典型、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有了数不胜数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没能取代蒙古族的炒米奶茶手把肉。各地蒙古族在涌入哈尔滨的同时,把炒米奶茶手把肉带进了哈尔滨,成为哈尔滨蒙古人接人待客的最为重要、最为珍贵的饮食品。现在,到哈尔滨某一蒙古人家,都能喝上奶茶,吃上炒米、手把肉。如,万铁柱、张宝君等蒙古族青年,用洁白的心,清脆的炒米,香甜的奶茶,纯正的手把肉,喜迎家乡人,接待八方客,传承和弘扬着民族饮食文化。
2.5 服饰文化
长期以来,蒙古人四季游牧于草原,从事狩猎和牧业生产,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服饰文化。蒙古袍:四季各有不同,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一般牧民的皮袍多为白查羊皮袍,贵族的皮袍多选贵重的貂、貉、狐等裘皮,并用绸缎做面,成为锦袍。冬季天冷时,蒙古袍外面罩坎肩,男人着马褂。男袍喜欢在后襟开口,直到底部,这主要是出于骑马的需要。裤子:一般较为肥大、长腰,前不开口。还有一种套裤,无腰的裤子套在外边,男人冬季喜欢套裤,即暖和又方便,适于生产劳动。腰带:通常用两米多长的布料或绸缎制做。蒙古人男女老幼均有结腰带的习惯,既方便乘骑,又是一种漂亮的装束。但未婚女子任何时候都要紧系腰带,并在腰后两侧留有带穗,表示尚未成婚。而已婚女子则不系腰带,这样有利于怀孕和哺乳。缠头:早期,不论男女老幼都有缠头巾的习俗。靴子:有革制、毡制和布制三种。靴邦、靴筒均有图案装饰。男靴多为盘肠云卷,女靴多为绣花。
另外,男人的佩饰有:蒙古刀、鼻烟壶、烟荷包等;妇女的佩饰有:耳环、耳坠、头钗、戒指、手镯等。
过去哈尔滨蒙古族的穿戴是什么样子,史料没有记载,遗留的照片也没有。现在的哈尔滨蒙古人在参加那达慕或重大活动时,一些人穿蒙古袍、裤子、靴子,头带蒙古帽、头饰。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毕业生纷纷考入哈尔滨各高等院校读书学习。他们把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蒙古族服饰带进哈尔滨,现已成为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
2.6 语言文化
哈尔滨蒙古语言文化,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得天独厚。由于早在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在哈尔滨或在其附近生活,因此,从那时起,哈尔滨就有了蒙古语言文化。“到清末民初(1909年),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创办了《蒙古新闻》(蒙古文报),先后聘请通晓蒙汉满文的内蒙古喀喇沁人海山、阿勒玛斯瓦其尔(赵寿彭)、苏达纳睦(苏子愚)、王顺、乌力吉、满都勒图(李凤岚)和外蒙古布里亚特人策登伊希、巴达尔呼巴图尔、D·波多、B·那木斯赉、D·那木斯赉、德勒克扎布、额德尼布彦任主编。直到1918年该报停刊。”[3]期间,这些人或携家带眷,或只身一人,先后在哈尔滨工作生活达十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省会定址哈尔滨,于是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级各类政权机构和社会机构在哈尔滨应运而生。这时,像丰鸣嘎、青格乐、官布、包振芳、马拉钦、乌兰、安文华、周学良等一大批蒙古族干部、青年涌入哈尔滨工作、学习,为蒙文蒙语在哈尔滨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认真落实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在省民委成立了语文处,配备通晓蒙文蒙语的蒙古族干部领导全省蒙古语文行政工作并创办了蒙古语文期刊《黑龙江蒙古语文》;在省教育厅成立了民族教育处,配备蒙古族干部领导全省蒙古族教育行政工作;在省教育学院建立蒙古语文教研室领导全省蒙古语文教学和教研业务工作;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成立少语系,招收蒙古族学生,开展蒙古语文教学;在省内各大学招收内蒙古蒙语授课高中毕业生。这样,全国各地蒙古族优秀人才集聚哈尔滨,在哈尔滨施展才华。他们不仅成为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及其它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而且更成为黑龙江蒙古族的杰出代表。他们把祖国各地的不同蒙古语方言土语带到哈尔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哈尔滨的蒙文蒙语,创造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蒙古语言文化。
2.7 人名文化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现,但它在一定意义上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蒙古人名作为哈尔滨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蒙古族文化的内涵,有明显的蒙古族文化特征,在哈尔滨蒙古族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2014年5月,哈尔滨市蒙古族联谊会编印了《哈尔滨市蒙古族通讯录》,共收录228人,其中以蒙古语任命的人名37,占16.2%。由此可见,哈尔滨市的蒙古族人名文化处于极度劣势状态。好在近年来,哈尔滨蒙古人为其子孙起蒙古名的越来越多。尤其是,自有微信以来,哈尔滨很多有汉名的蒙古族同胞,在微信上采用蒙古名,大大提升了蒙古人名文化的含金量。
3.1 提高认识,发挥优势,全民参与打造哈尔滨蒙古族品牌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篇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蒙古族文化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簇美丽的奇葩,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祖国文化的宝库,也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化宝库。这是蒙古族对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蒙古族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科技等方方面面,是蒙古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也是勇往直前,不断开辟未来的不竭动力。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南部,北依松花江,气候宜人;是黑龙江南部交通咽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受欧洲影响,被誉为“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哈尔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汇集了省内外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蒙古族优秀人才,他们在本单位,在蒙古族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他们也很想为自己的民族,为哈尔滨蒙古族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分工不同,找不到机会,一旦有机会之时他们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2 以起名切入,推进哈尔滨蒙古语言文化
起蒙古名是学习蒙古语言文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它更能体现人的民族情结。千百年来,蒙古族非常重视给儿孙起蒙古名,把起蒙古名视为重视民族语言,使之逐步成为一种文化。过去,由于受不同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一些蒙古人给自己的子孙起了藏名、满族名、汉族名,这是不足为奇的。现如今,我国大力倡导民族语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建议蒙古人要给子孙起蒙古名,使之逐步成为一种文化。
3.3 用好平台,扩大影响,强力推进哈尔滨蒙古族文化
为充分发挥全省和哈尔滨市蒙古族同胞的作用,推进全省和哈尔滨市蒙古族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文化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为我们构建了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活动平台,供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活动。这些平台中有蒙古语文学会、蒙古学研究会、蒙古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那达慕大会、成吉思汗祭典、蒙古族教育网和哈尔滨市蒙古族网等。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些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发展。
3.4 开拓新领域,以老带新,丰富哈尔滨蒙古族文化内涵
一要组织马头琴乐队,用马头琴畅想并引领我市蒙古族文化打入主体文化;二要立敖包,像举办“那达慕”一样每年祭祀一次;三要每年举办的“那达慕”期间,组织各大医院蒙古族医学专家、高校蒙古族教授为蒙古族群众义诊或进行讲座,为蒙古族群众服务;四要创办《哈尔滨蒙古人》内部期刊,搭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交流蒙古族文化的平台。
[1][2]张育新.哈尔滨一词为蒙古语[EB/OL].http://www.sina.com.cn,2008-03-23.
[3]忒莫勒.关于请末民初哈尔滨的蒙古新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
[责任编辑 宝 玉]
2017-05-23
乌云达来,1955-,男,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副研究员,黑龙江省蒙古族教育、历史和文化研究;邢海涛,1983-,男,蒙古族,哈尔滨人,教师,民族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