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发展

2017-03-09 00:56王晓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价值发展

王晓晨,杨 斌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国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发展

王晓晨,杨 斌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理念应以教育民主、国际理解、个性发展和回归生活为前提。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将是社会与个人价值取向的高度统一,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公平和以素质教育为主导。对此,政府需要重视教师教学评价理念构架,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增大财政支持以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科学育才与科学教育。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改革举措

一、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和理念的确立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处在目标模糊或单一、过程机械或僵化的“批量生产模式”中,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加不能与我国当代“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基础价值取向相契合,也与我国“培养人格健全、富创造性人才”的基础教育需求不能匹配。

而真正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需求的价值取向,应该以符合以下基本理念为前提:

(一)教育民主

这就是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以平等的待遇享受质量较好的适龄教育。满足这个观念的关键之处,在于不仅要保证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更加要保证儿童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忽略高质量的平等教育,徒有平等之名,却丧失了教育理念的精髓,使教育出来的人才平庸化;而缺失平等的高质量教育,同样无法满足民主的需求,必将激化社会矛盾。

(二)国际理解

这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以寻求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为引导,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归属感,即受教育者对所属文化体系的认同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尊重和发扬我国文化的基础上避免敝帚自珍的误区,能够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与世界文化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这种理念的达成,需要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下的受教育者能够拥有融合文化、应对挑战和尊重他人的基本能力。

(三)个性发展

这就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保障受教育者个性的完整性、独特性、具体性和独立性。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社会情境下的个性发展,即强调个性发展中所包含的社会属性,培养受教育者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个性发展。

(四)回归生活

这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要勇于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窠臼,要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生存经验丰富,能够融入到社会家庭中的人才。在此教育观念下,受教育者能够适应世界生活,并从中摆脱学科的桎梏,让自身所学都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个人、世界乃至艺术、科学等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研究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基础教育的发展逐步加大了关注力度,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其价值取向还受到社会各界专家的热烈关注,价值取向自身所具有的凝聚力与渗透力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国内学者从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意义以及类型跟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大力的推动了我国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基础教育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以及面对不同的教育主体时也都有着多样化的特征及不同的价值取向。

反观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曾一度过分强调社会属性而忽略了其人本价值,直至21世纪初,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领域渐渐萌生了对人高度关怀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正式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从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要求我国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而突出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核心价值。

李鹰(2014)在他的《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实验素养》一文中指出:“某一项教育实验总是尤其价值立场,即它以某种价值取向作为支撑;这一价值取向具有时代针对性,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问题意识;这些价值取向并非研究者的自我设定,而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理性把握,这些价值取向既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回应;这些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一般特点”[1]

(一)价值取向

叶澜指出“价值取向是世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反应,也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而阮青(2010)则认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题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应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向跟发展方向”[2]。关于价值取向的定义研究多半都是出于“人”的主观意志,价值是人划定的一种标准,根据自我意志的需求去描绘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正是时下很多教育学者都在潜心钻研的一个话题,但是截至到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详细阐述到底何为“价值取向”。廖其发(2011)在其研究的过程中指出,价值取向是由价值主客体一同构造而成的,不能够单一的对主体或者客体进行评价,要综合的对其进行选取跟筛选[3]。

卢敏(2015)认为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主客体两个方面。这与廖其发先生的观点一致,但是价值的主体还应该包括个人,还应该考虑个人对价值取向的影响,同时课题还应该考虑事物自身的特点,使其二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去改造价值取向,使其更加完善[4]。

(二)我国当前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

就目前而言,国内教育学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季海菊(2007)指出“其应该是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向或者倾向”[5]。而吴黛舒(2002)则认为“教育价值取向其实就是教育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重新作出选择的过程,这就是教育过程中原有价值结构中各个要素比例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从而组建其新的价值结构,这就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本质”[6]。针对教育价值取向界定最为清晰的学者主要以刘旭东为代表。刘旭东(1992)指出,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的一种价值倾向性。为了实现教育价值目标,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对具有实际教育价值的教育方案或者方法进行筛选的过程[7]。

我国当前的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主要要求教育主题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教育活动必须具备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教育价值取向最重要的还是依赖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教育价值取向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筛选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的教育价值,因此,只凭借某一种教育价值或者某种教育方案都不能够体现出教育价值,必须是多元的才能够体现出我国当下的教育价值取向。

(三)基础教育的意义

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相当于一条引线,引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了解,以及对未知的定义和追求。它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基础教育作为启蒙教育,既是国家上层建筑组成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奠基和支撑。

(四)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的必要性

1.应对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飞速前进,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已经初现端倪。在知识导向下的经济发展,区别于传统轻重工业为支柱的产业模式,从资源密集型转向为依托于智力资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推动着国民经济的腾飞,更加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在这种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基础教育也要适应时代要求,从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中解放出来,转而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融合的能力。在这样的倡导中,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内容,而是诱导和促使人们不断创造出更加有价值感和生命感的新技术,不断完善整个知识文化体系。这种理念下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可描述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满足于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教育服务;学校应以培养教育者实现个性发展、拥有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意识及能力为根本任务。这正是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核心精神所在。

2.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也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经济领域不断转型和变革的今天,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断发生着新的改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价值观念的主体也发生了偏移,从倾向于集体、国家的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保护与体现。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也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发展为“张扬个性”的经济时代,这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倡导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也势必会发生转变。当现存的教育体制逐渐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这就需要植入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在这个过程中,基础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和要求就越发体现出来,这也是我国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王卫东、石中英(2009)在其著作中指出,教育价值取向目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体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度,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三者之间的地位与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要想更加深刻的研究其教育取向的发展趋势势必需要实现三种价值主体之间的协调与融合[8]。随后,陈廷军(2014)也指出,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价值趋向依旧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势必需要加大对学生的重视力度,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9]。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又走向了新的高度,更多的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国际化。

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一)社会与个人价值取向的高度统一

文革期间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趋向于“大同”,注重集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忽略了教师的价值与学生的价值,个体价值不被重视。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度,目前从我国目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来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度统一的教育价值取向指日可待,而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注重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从受教育个体的身心和知识掌握两方面着手,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使基础教育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符合受教育者的个体情况,为其未来社会生活的美满和个人及社会价值的实现打下夯实基础。

2.既满足于个人价值又满足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要在满足受教育者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相匹配,以便受教育者能够从中实现其社会价值。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保证我国的文化发展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

此外,这种观念下的教育也需要兼顾大众需求和全民需求,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公平

教育公平的最初体现是教育机会的公平,也就是所说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未来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中,质量公平将不再需要取舍,真正公平的教育不仅要保证公平的教育机会,更加要保证公平的教育结果,这就要求国家保证公平的教育质量。在高质量的公平教育下,“地区热”“学区热”“择校热”“重点热”的现象将逐步消失,教育高收费的现象也将被遏制,人们受到的教育的权利将会以一种更为平等的方式实现。而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将如何围绕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展开,也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巨大难关。

(三)素质教育主导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

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确立、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出来,“个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几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重构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系,而这也深刻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教育的价值取向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以素质教育为主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新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会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加会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自身修养,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做出杰出贡献。

四、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思想改革与举措

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是值得反思的,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教育理念已经左右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有关于人性价值在基础教育中的探讨已经呼之欲出。在当代,重视基础教育是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个中国国民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刚性需求,在这种需求的不断推动下,重新拷问价值取向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这种价值取向在基础教育发展体系中的探索,体现出的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性。

(一)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思想改革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中的日趋统一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价值观念的发展,以及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念实现了从社会政治价值向社会经济价值的悄然转变。时至今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人们更加倾向于彰显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具体表现在于突出人在教育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以逐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和谐统一为目标,通过教育解放思想,培养拥有独立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既面向大众又面向个人。

2.效率与公平在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中的统筹兼顾

从我国多年的基础教改实际经验来看,效率与公平贯穿于历次教改实验的始末,它作为一个动态延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不同的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我国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从片面要求“平等化”逐步发展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至今已经演变为“更加注重公平”的价值取向追求,可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基础教改实验关于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取向就是在摇摆和曲折中不断前进的。

3.知识、能力和态度在教育价值取向中的融合

在当代的基础教育建设中,人才培养的方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培养能满足于国家发展和对建设有贡献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腾飞,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侧重点也悄然转移,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在关注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非智力开发因素的基础上,转向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核心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观念下的教改,要求学生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更加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情怀等较为端正的品格,而这种要求的提出,也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点睛之笔。

(二)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改进举措

1.重视教师教学评价理念构架

一直以来,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都备受争论,基础教育价值的主体更是颇受议论,到底应该把谁置放于主体的地位,谁是主导的思想一直是学术界潜心研究的难题之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直被忽略的教师团体势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的构建。对此于翔(2014)指出:首先,应加强对教师教学的人文关怀,给予更多的社会认可,其次,应该提升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地位,使其教学评价得到重视,最后,还应该提升教师教学评价的教育性[10]。

2.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增大财政支持

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势必需要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其价值取向也受到国家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给予其价值观一个正确的定位值得深思。尤其是山村一些基础教育较为落后的地方,贫困的教育区域往往在基础教育方面都缺乏资金以及师资力量的支持。因此,要想进一步普及我国的基础教育价值观就势必加大对贫困、落后区域的财政支持。孙扬,朱成科(2011)指出“我们应该寻找更多的草根教育家”[11-12]。

3.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科学育才与科学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中的具有主体地位的学生团体,在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一直作为一个受教育的群体出现。但是学生并不是整个环节中备受关注的一环,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条令,社会各界开始加大对教育的关注力度。但是在成绩提高的同时,却没有加大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关注。比如一些校园欺凌,教育不公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在未来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在追求成绩跟高质量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关怀程度,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满足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结语

纵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侧重方向也是有所不同。无论何种价值取向占据教改侧重的主导位置,基础教育存在的意义与目的是不受影响的,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无论是对学生内在品质修养的高度关注,还是对人才与社会互动的越发重视,都是从真正意义上面对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必然会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三方面的价值取向在协调中不断发展。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则关系到基础教育和改革的发展方向,即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重视和引导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关注我国人才培养、促进人与社会、效率与公平、知识、能力与态度和谐统一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式。

[1]李鹰.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实验素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48-50.

[2]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38-43.

[3]阮青.价值取向:概念、形成与社会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5):64-67.

[4]廖其发.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7-114.

[5]卢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价值取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24.

[6]季海菊.多元化背景下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118-123.

[7]吴黛舒.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J].齐鲁学刊, 2002(1):96-99.

[8]刘旭东.论教育价值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94-99.

[9]李尚卫.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09(12):10-11.

[10]陈延军.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向、反思与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31-34.

[11]于翔,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评价的价值转向与重构[J].辽宁教育,2014(10):22-23.

[12]孙扬,朱成科.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34-36.

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China

WANG Xiao-chen,YANG Bin

(School of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00)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primary education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should take the premis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life orientation.The future trend should be the unity of social and individual value orientation,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quality education.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assessment system for teaching,enhance the reform,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status,so as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reform strategies

G521

A

1674-831X(2017)02-0057-05

[责任编辑:胡 伟]

2017-02-02

王晓晨(1989-),女,甘肃兰州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研究;杨斌(1972-),男,云南玉溪人,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价值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一粒米的价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给”的价值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