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卓,谭 漩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小学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的解读与使用
——以人教版为例
任 卓,谭 漩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可以看到一些提示语,它们以小泡泡的形式出现,虽然它们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多,但活用教材泡泡提示语不仅有助于教学的设计,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教版1-6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具有导学、导情、导行的功能。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泡泡提示语,强化课前预习效果,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泡泡提示语;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教学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在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仍只注重文章内容的讲解而忽视教材文本中的其他的组成部分,如插图、泡泡提示语等。新课程改革后,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提示语数量越来越多,许多提示语以泡泡的形式插入课文里,生动有趣的泡泡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这使它成为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泡泡提示语,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学习伙伴口吻提示的,用小泡泡圈起的阅读提示语,它是一种可以引导学生揣摩用词妙处与文章写作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辅助性教学材料。这些小泡泡传递着教材的思想和意图,具有教学的导向功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提示引导类,即教材中具有提示性、引导性的泡泡提示语。例如: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里常在出示具有规律的词句后有一个黄色小泡泡写着“我发现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思……”“我发现每组的第二句话……”“我发现带点的字……”等。
方法归纳类,即在课文中为理解重点词句提供解决方法的泡泡提示语,多出现在文中。如在《亡羊补牢》一文中就有个小泡泡“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又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在“输血迫在眉睫”旁有小泡泡“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等。
理解探究类,一般随文出现,是指那些提示需要理解字词或需要进行探究的泡泡提示语。例如:在《燕子》一文的结尾,出现了小泡泡“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在《画杨桃》中的泡泡“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和时间赛跑》一文中的小泡泡“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等都激发着学生去理解文章,进行探究。
突破重难点类,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点出课文中的重点与较难理解的内容。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灰雀》一文中出现的泡泡“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掌声》中在“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旁出现的泡泡“英子为什么犹豫呢?”等。
拓展延伸类,即指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向,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的泡泡。例如:“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多是有几个任务插图运用泡泡对话“这是我写的关于保护环境的建议书。”“这是我们办的‘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等。这类小泡泡除了出现在语文园地外,在文中也常有出现,例如在《科利亚的木匣》一文的文后就出现了小泡泡“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情感迁移类,是指课文中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种泡泡提示语,这类泡泡语多出现在文后,如在《花种》一文的结尾出现的小泡泡“他的做法真妙”;《惊弓之鸟》的结尾处出现的“更赢的判断真准确呀”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类的泡泡提示语在各年级教材中的数量情况如表1:
表1 各类“泡泡”在各年级教材中的数量
由表1可知,从类别来看,拓展延伸类的小泡泡总数最多,其次是提示引导类,而最少的是突破重难点类。由此也可以看出,教材编排不局限于课文的学习,而是重视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与知识面的拓展。按教材来看,除了一年级上册没有出现泡泡提示语外,中低年级的教材中泡泡提示语的数量是比较多的,高年级则较少,总体来说泡泡提示语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呈现递减趋势的。
各类泡泡提示语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出现的情况如表2:
表2 各类泡泡提示语在各种板块教学中出现的情况
从表2中所呈现出来的数据来看,可以知道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大多出现在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与阅读教学中,并且在课后练习与语文园地中泡泡提示语的比例是最大的,相比之下,在识字教学和习作教学中出现的泡泡提示语则极少,甚至是没有。从中不难看出,教材编排在语文园地与课后练习中下了大功夫,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给出一些提示作为参考,但并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注重课外拓展与实践,并且方式多样、有趣,易于实现。
教材中出现的泡泡,虽然每一个都不大,但其总数与作用并不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泡泡,都有其自身的功能,教师需加以明晰,以使之在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导学
1.揭示课文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语文教学中,记叙文是以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时,要想理解全文的内容,需要对语言处理的感知和理解,而课文中的泡泡所提示的一些重难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中出现了泡泡提示语“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这个泡泡提示语的出现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相关句子,了解草地变颜色的原因。三年级下册《争吵》一文中的泡泡“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这个“挨”字是文中的点睛之笔,泡泡出现的目的在于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细节,并对其进行探讨“如果换一个字是不是有同样效果?”使学生领会关键词的作用。在低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里常在出示具有规律的词句后都有一个黄色小泡泡写着“我发现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思……”“我发现每组的第二句话……”“我发现带点的字……”这类泡泡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相同的词语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例子能更好的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
2.提供课堂学习方法,促进课文内容理解
泡泡提示语的导学功能,可以引导学生揣摩用词的妙处与文章的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方法归纳类的泡泡提示语在课文中提供了一些方法,提示了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如在《亡羊补牢》一文中就有个小泡泡“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这个泡泡则给出了读者两种学习生字的方法,一是查字典,二是联系课文。泡泡每次给出的方法不一定相同,但一个一个方法累积起来,并运用于实际,这样想要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词句就都能轻而易举了。
当然,方法归纳类泡泡不仅仅只是服务于课文的学习理解,其给出的方法在阅读其他文章时碰到难理解的字词句同样适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方法的掌握,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课外知识的拓展。
3.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提示课后实践方向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的泡泡提示语“我还能举出许多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这个泡泡的出现旨在让学生查找、了解更多的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课外的,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搜集。这不仅给出了课后的任务,还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除此之外,《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多是有几个任务插图运用泡泡进行对话“这是我写的关于保护环境的建议书。”“这是我们办的‘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等。总而言之,泡泡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方式作为课后实践,这些方式多种多样,实施起来趣味性高。
(二)导情
1.揣摩人物心理,促进情感体验
在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中的小泡泡提出:“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我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这两个小泡泡都是从人物心理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文中人物不愿意开口的原因及他们的心理情况,让学生体会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的心情。学生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把自己代入文中去体会,有利于他们对课文人物心理的把握,促进情感的体验。除此之外,学生思考的角度及思考的内容,有利于培养他们在文章关键处进行思考的习惯,
2.探索方法规律,加强理性思考
在教材《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中常有小泡泡提出:“我发现……”这样的提示性的语言,旨在鼓励学生自己揣摩、思考所给出的词语或句子,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发现他们的规律。它不仅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而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如在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列举了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不同的形式,旁边有小泡泡提出:“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这个泡泡引导学生归纳引用人物对话的不同形式,并对这三种形式进行比较,思考他们的区别,在对其表达效果、标点符号等进行探究分析的过程中,有利于他们加强理性思考。学生经过思考,还可以把这三种形式进行掌握并运用到实际中。
3.激发时空想象,培养抽象思维
在教材中写景的文章里常会出现一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联想的泡泡,这类泡泡要求学生要发挥想象力。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里出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的泡泡提示语,目的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相关段落时要发挥时空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这样的美丽画面,欣赏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这不仅仅只是对文本字面的理解,更是学生经过思考、进行想象的深层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导行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学生的积累与拓展,这一点在教材中的任务延伸类泡泡中得到了体现。
在三年级上册《灰雀》的课文结尾处出现了“我想去找列宁的故事读一读。”“我还要阅读其他名人的故事”等泡泡,它们的出现提示了阅读不能局限于课内,学生应该有更广阔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名人故事。
在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中的课后练习部分,有三幅人物插图运用小泡泡在进行对话“我要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这组泡泡提示了我们孩子们可以在生活中拓展语文内容,而不是仅仅只靠课堂上的45分钟。拓展方式多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式进行实践。
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的课后练习中的小泡泡提到:“这是我收集的描写月亮的句子。”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后去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感受月亮独有的魅力。
这些泡泡不仅引导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方向,而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课外拓展。它体现了泡泡提示语的导行功能。
根据泡泡提示语来学习整篇文章,大多可以使用预测策略(根据自身生活经验与背景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联结策略(学生理解关键词时与自身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体会其意)、质疑释疑策略(通过提示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推论策略(根据提示语对文中未描写的内容进行推论)[3]。在逻辑顺序上可以着重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上强化对泡泡提示语的使用。
(一)正视“泡泡提示语”,强化课前预习效果
预习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如果根据泡泡提示语给出的提示有目的的进行预习,对课文理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文中出现了泡泡提示“为什么说地球成了小村庄?”教师可以运用这个泡泡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文章,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这样可以为文章的学习奠基。
但目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略利用泡泡来进行课前预习,泡泡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仅仅只是课本中一个不起眼的存在,这些泡泡应该被正视。
(二)活用引导拓展类泡泡,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1.引导学生关注重难点,提升课堂实效
在阅读文章时,泡泡提示语出现的地方多是文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句,它会提示你文章的中心思想与重难点,并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与发现。在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利用泡泡提示语,让它发挥其作用。
三年级下册《争吵》一文中的教学核心与难点应该是让学生真正融入争吵的实际环境,从而让学生明白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这篇文章的泡泡提示语提出:“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如果能运用好这个小泡泡,自然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学生自由读或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终于挨到了放学”中“挨”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式来理解“挨”字的意思。)
然后,学生齐读“泡泡提示语”,小组讨论:(1)你赞同“小泡泡”的观点吗?如果赞同,那么“挨”字好在哪里?如果不赞同,请说明理由。(2)你认为可以把“挨”字删去或换成其他的字吗?如果删去“挨”字,你觉得和原句比哪个句子更好?如果换成别的字,你认为可以换成什么字?
最后,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设计,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去揣摩一个字,认识到在不同语言环境运用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出现在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多是围绕课文重点编排,是学生思维的指明灯,也常成为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教师要把这些泡泡作为中心任务,不断追问,及时跟进,解决学生的困惑。让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探究,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其合理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2.引导拓展课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所学到的,更多的是课外的累积。拓展延伸类泡泡提示语就专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给出课后任务。如在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的结尾出现了小泡泡“我也要报答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这个泡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一系列方式来回报父母的爱。教师可以通过这一个泡泡提示语,进行如下的片段教学设计:
通过《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关注泡泡语)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曾发生过的感人故事。可通过画画、故事、信件等方式呈现出来。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该如何回报他们呢?(讨论)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教师可利用拓展延伸类泡泡所提示的方向多开展课外活动,把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巧用理解探究类泡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泡泡提示语像学生的学习伙伴,亦像一位引路人,陪伴着学生一起走在学习这条道路上,学生利用泡泡学习,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在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的课后练习中,出现了插图以泡泡对话的画面“我想画秋天的果园。”“我想捡几片树叶做书签。”“把咱们的作品带来,办个展览吧!”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小泡泡进行教学设计:
找秋天
通过课文的学习,小朋友们对秋天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就让咱们大家来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秋天。小组间相互讨论如何找秋天。
说秋天
小朋友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找秋天过程,并与同学分享。
写秋天
通过讨论与发言,大家都能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下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提示学生看“小泡泡”,方式可以是画画,用落叶做书签,用句子、短诗来赞美秋天等)。
展示
这些小泡泡运用亲切的话语让学生们兴趣盎然,激励着他们课后继续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由课内到课外,让他们主动地积累知识,运用知识,慢慢地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2.提供学习方法,唤醒探究意识
学生提升课堂效果,学习方法很重要。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提供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例如:《太阳》一文中出现了泡泡“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这个泡泡旨在突出比较法对说明事物的好处与比较法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教学片段设计[4]:
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太阳的特点有哪些?和月亮有啥区别?(提示可从与地球距离、质量大小、温度)
小组讨论:为了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远、质量大、温度高的特点,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这些方法有什么优点?(远:与月亮作比较;大:列数字、作比较;热:打比方)
得出结论,进行分享交流。
运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学生模仿写句子。
这样,教师将理解词语的方法进行整合教学,不仅节省时间,还能让学生用于实践,及时积累运用,形成读写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泡泡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探究,学会积累。
3.赋予想象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泡泡提示语中有许多是带有省略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留出想象空间,填补完整空白,以此来鼓励学生创新。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的结尾有泡泡提到:“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这个泡泡中的省略号就是为了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的。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片段教学:
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小村庄毁灭的原因了吗?是什么?
2.小村庄被毁灭了,但值得庆幸的是小村庄的人们活了下来,你们想对这些村民说些什么呢?
3.小组讨论:我们该不该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我们该怎么做?
4.分享讨论成果。
先让学生们知道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引导学生想到保护生态,能突出“让大自然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的主题。这样既有助于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
“泡泡提示语”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课改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要求,它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泡泡提示语”同时也是学生的对话者,能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我们应当在正确认识提示语、把握其规律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好好利用提示语,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运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葛美红.要重视对“泡泡”导学功能的认识与运用——以人教版小语三上册教材为例谈[J].作文教学研究, 2015(1):117-119.
[3]郭华.从“教教材”到“教策略”——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泡泡语”的分析[J].山西教育(教学),2013(9):38-39.
[4]姚秀蓉.巧用语文教材“小泡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贵州教育,2013(9):37-38.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ues in Bubble-shaped Figures in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A Case Study of PEP Version
REN Zhuo,TAN Xuan
(School of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Fri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In PEP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for primary schools,we can see some cues in small bubble-shaped figures,which accounts for a small proportion in the textbook,but attribute greatly for teaching design and promoting students’reading expectation for better comprehension.The textbooks from grade 1 to 6 have the function of guidance to learning,emotion and behavior.If the teachers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cues,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review before the class and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of activities in the class so as to train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he cuesin bubble-shaped figures;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the PEP version
G622
A
1674-831X(2017)02-0027-05
[责任编辑:胡 伟]
2016-12-11
任卓(1987-),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谭漩(1994-),女,侗族,湖南怀化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