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3-09 07:40余卫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肩胛肩胛骨入路

余卫鹏

(黄石人福医院外二科,湖北 黄石 435005)

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余卫鹏

(黄石人福医院外二科,湖北 黄石 435005)

目的 对比不同术式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21例,据患者意愿,其中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患者12例纳入A组,采用经后路微创手术治疗患者9例纳入B组,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与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优良率58.3%,B组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优、良、可、差分布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术后3个月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与后遗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患者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疗程差异较大,这与伤情有关。经后路微创手术治疗疗效更好,尽管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肩胛骨骨折;内固定术;临床疗效

肩胛骨骨折并不多见,占全身骨折的0.5%~1.0%,占肩部骨折的3%~5%。肩胛骨处附着组织多,血运十分丰富,骨折愈合速度快,多数可采用保守治疗,但若为不稳定骨折,保守治疗畸形愈合率较高,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骨骨折的主要方法[1]。目前,对于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主张个体化治疗,并无明确的手术治疗路径,传统的手术入路为经典的Judet入路,内固定效果好,但近年来大量报道显示其对软组织损伤较严重,经后路微创手术入路更受医师推崇,但仍未得到普及,微创手术对医师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21例,现对不同术式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疗效的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均为单侧骨折,据患者意愿、时间先后顺序,其中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患者12例纳入A组,采用经后路微创手术治疗患者9例纳入B组。A组男8例,女4例;年龄18~74岁,平均(46.1±8.2)岁;受伤原因:高空坠落9例、车祸2例、打击伤1例;肩胛颈骨折8例(Ⅲ型)、肩胛骨体部骨折4例(Ⅳ型2例、ⅡB型1例、ⅡA骨折1例)。B组男7例,女2例;年龄20~72岁,平均(49.3±8.6)岁;受伤原因:高空坠落7例、车祸1例、打击伤1例;肩胛颈骨折6例(Ⅲ型)、肩胛骨体部骨折3例(Ⅳ型2例、ⅡB型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纳入标准:①明确外伤史,据症状表现、体征、辅助检查确诊;②年龄15~80岁;③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的合并伤,如重型颅脑创伤;②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③严重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④既往慢性肩周炎、肩部外伤与手术史;⑤资料不完整;⑥死亡。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多数患者病情较典型,进行详细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对于有伴随损伤者,合并处理,先期处理伴随损伤。等待时间为伤后第1~6d,中位时间3d。详细的检查,制定手术计划。A组:静脉全身复合麻醉,PRL内固定材料,肩部下垫肩垫,同时垫高骨盆,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剥离范围,肩部内侧起点,向内沿肩胛岗走形,切断三角肌,向外侧翻转,以肩胛下肌肉、小圆肌间隙为入路,显露肩胛体外侧部,精确复位骨折,重建锁定钢板内固定,尽量复位,锁定钢板尽量安置在骨皮质较厚的肩胛盂等处,以获得牢固固定,复位时,需小心操作,检查内固定是否为坚强固定。B组:麻醉方法与A组同,尽量微创手术,个体化入路,对于肩胛盂骨折,分开冈下肌、小圆肌间隙,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将冈下肌切断向内翻显露,患者均采用Rochwood入路,注意保护动脉血管、神经,内固定采用重建钢板、跟骨钢板,配合钢丝、可吸收螺钉固定。两组术后常规引流,并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常规康复训练,一般3d后可开展肩关节被动活动,第3周开展主动活动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2],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Hardegger等提出的评价标准,优:关节活动自如,上举外展后伸等均不受限,肩部周围无痛,外展肌力达到5级;良:关节活动略受限,肩部周围轻微疼痛,外展肌力达到4级;可: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肩周围轻度疼痛,外展肌力达到3级;差: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肩部周围疼痛,外展缺失>60°,肌力2级[2]。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A组优良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可、差分布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与A组比较,*P<0.05

A组术后2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术后3个月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1~3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s,分)

与A组比较,*P<0.05

2.2 两组并发症与后遗症比较 两组外展受限、关节炎、肩关节不稳、异位骨化、切口并发症、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与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肩胛骨是人体解剖形态最复杂的骨骼,附着的肌肉组织量大且走向不同,同时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该病发病率较低,且并无标准化的处理方案,许多医师对此无从下手。目前关于肩胛骨骨折争议集中在保守与手术治疗、单纯内固定与联合内固定,对于不稳定骨折多数主张手术治疗,大量实践研究证实保守治疗易出现并发症、后遗症[3]。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术式的选择上。

从本次研究来看,相较于改良Judet入路治疗,经后路微创手术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功能评分更理想。但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对于单个部位的肩胛骨折,即使出现不稳,但内固定相对容易,部分患者显露也较易,创伤轻,配合术后早期功能训练,一般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4]。从本研究来看,也得出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然也可能与纳入患者例数较少有关,同时也反映并发症并不是影响患者疗效的唯一影响因素,疗效评定标准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必要采取更科学的疗效评价方法。

本研究显示,A组术后2个月UCLA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Judet入路治疗有助于早期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这种手术方案术野获得更好,内固定效果更坚强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良Judet入路治疗创伤更大,对肌肉软组织损伤更大的弊端开始显现,患者肩胛骨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神经功能、血供受损,更易出现肩部乏力等症状表现,还易出现慢性疼痛,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疼痛乏力影响早期康复训练。本研究中3个月后,B组肩关节评分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证实了这一点。目前,许多学者对肩胛骨折入路进行了改良,如Lyman、Obremskey等分开冈下肌、小圆肌间隙,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将冈下肌切断向内翻显露肩胛盂、肩胛颈,对于粉碎性肩胛颈骨折,推荐采用漂浮位辅助前方入路完成手术[5]。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肩胛骨折应坚持个体化,明确诊断伤情,以清晰显露骨折部位、尽量减少组织损伤为主要目的。医师应尽量多掌握各类术式,灵活多变的选择入路方式,必要时组合入路,以获得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经后路微创手术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疗效更好,尽管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1]唐佩福,王岩.解放军总医院创伤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615

[2]陈凯腾,郑季南,庞有旺,等.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4):1009

[3]赵毅雷,袁即山,章洪喜,等.多发伤中肩胛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4):2300

[4]吴斌,邓洲铭,戢涛,等.13例浮肩损伤的个性化治疗[J].武汉大学学报,2013,34(3):437

[5]陈星佐.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指征及固定方法[J].国际骨科杂志,2015,36(5):347

R683.41

B

2095-4646(2017)01-0037-03

10.16751/j.cnki.2095-4646.2017.01.0037

2016-07-11)

猜你喜欢
肩胛肩胛骨入路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正常成年人肩胛动脉网的高频超声检查
肩颈痛,锻炼肩胛骨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