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
“金条银条,不如割髭岭的粉条。”正是寒冬腊月的冬闲季节,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太行山间,沿着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井元公路一路前行,走近井陉与元氏接壤的南王庄乡时,三面环山的割髭岭出现在眼前,视野中浑然一色的土黄中猛然闪出一抹亮色,路旁村落一挂一挂晾晒的粉条织成了金色的世界,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数九寒天做粉条
走进割髭岭村,一个个粉条作坊里徐徐飘出的蒸腾水汽,将山村渲染得分外温暖与热闹。眼前是白茫茫一片,路旁边,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粉条。
村中有家粉条作坊热闹非凡,一打听,主人叫高宝娄,今年45岁,是村里做粉条的“大把式”,几个乡邻合伙在一起做,今天做的是高宝娄的亲家胡雪民、牛金香家的,参与的有高宝娄的儿子高永军,还有邻居康素军、高四郎。
原来手工粉条一定要在数九寒天的“极致”气温下,才能掀起“破茧成蝶”的高潮——只有温度低、天气冷,刚出锅的粉条才能一丝丝完美蜕变成型。入冬后,漏粉条就是割髭岭村村民的头等大事。冬至前,村民们把自产的红薯一个个洗净磨成粉,再沉淀、脱脂、净化;冬至后,开始这一看似传统实则烦琐和艰辛的大工程。
割髭岭的粉条在华北一带非常有名,由于粉条口感、味道、颜色俱佳,往往到市场上就畅销一空。割髭岭粉条制作历史很悠久,看村名就知道这地方人文厚重。据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击退铜马农民起义军,起义军以留有髭须为标志,为躲避追杀,就割须遁去,村名由此而来。说到粉条,高宝娄掩不住满脸的自豪:“割髭岭村地势高,又是沙质土壤,山里凉爽,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甘薯生长。浇灌甘薯地的水都是从山上打井引下来的,水质特别好,烧开后没有水垢,这样的甘薯做粉条是绝对好的!”原来,割髭岭粉条用传统的酸浆法纯手工制作而成,特点是粗细均匀,不同于别处的土豆、绿豆粉,红薯粉条呈现金黄色,柔中带筋,久煮不烂,口感极佳,是婚丧嫁娶、过节必备的主菜。割髭岭纯红薯手工粉条早就是名闻乡里的地方特产,还被列入石家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挥汗如雨漏粉条
高宝娄告诉笔者,粉条制作主要分为选料、清洗、过箩、成芡、晾晒、和面、漏粉、抽粉、晒粉等工序,割髭岭做粉条的原料主要是由甘薯做出的淀粉。淀粉的提取也不容易,先要把红薯洗净、磨烂,用清水冲浆三至五遍,然后用粗箩过,再用细箩过,使淀粉慢慢沉至缸底,把淀粉从缸底挖出来用布单子兜起来,来回晃动,淀粉浆中的水便稀稀拉拉地从布的缝隙中流出来,控水至半干,成了一个大粉坨,漏粉条的原料就算备好了。这一传承几百年的民间技艺,除了粉碎红薯使用机器外,其他工序全部手工完成。高宝娄说,丢了纯手工就没有割髭岭粉条的味道了。
繁杂的工序中,和面是一道关键的程序,须用开水,手的搅动不能停,加多少水、加多少面,全凭手感,一般都由“老把式”高宝娄亲自上阵。随着加入面量的增多,和面人也由两人逐渐增加到三四人,汉子们共同上手,围在缸的周围转着圈喊着号子,一手抓住面盆,一手握紧拳头捣向用面糊调和的面团。面的火候恰当时,众人一齐用力把面举起,面就像绸缎似的,由众人指尖滑落盆里。高宝娄说,和面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盆光、面光、手光。面团不能硬,也不能软,硬了条子漏不下来,软了漏出的条子容易折断,弄不好就会成为一锅糨糊。
揣好淀粉,就要上锅漏粉条了。漏粉時,粉房热气腾腾,号声不断,笑声不断,最是热闹有趣。一口直径两米的大铁锅,烧着滚开的一锅开水,漏粉条使用自制的漏瓢,和好的面装入漏瓢,伴随着“老把式”对漏瓢有节奏的拍打,均匀的面条下入开水锅中,定型为粉条。漏瓢上的方孔和圆孔决定漏出的是宽粉还是圆粉,淀粉顺底部流出,由粗变细,进入锅中,只见甩进锅内的粉条不粘不连,始终匀称如一。
等那粉条滚动着白白的身子浮出水面,就熟透了,一旁的康师傅用长筷子搅动锅中的粉条,只需数秒,即从锅里挑出粉条,放入备好的冷水池中,大家配合默契,动作一气呵成。冷却之后,众人把水中的粉条搭在一米多长的木棍上晒在阳光下,牛金香看着这一排排出锅的粉条,面露笑容:“今天天气不错,估计粉条一天就能晾好,打捆、装袋后,就等着卖出去了。”
爽滑筋道吃粉条
高宝娄的农家院落里一样挂满了晾晒的粉条,远看像是山间飞流的瀑布,近看又像倒挂的玉帘,这景致真可入画!
在十几年前的井陉,冬春两季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除土豆、白菜、萝卜这三大样外,再没有其他蔬菜。耐贮易存、味美可口的粉条就成了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酬宾待客时家宴上不可缺少的佳肴。而用粉条做菜,也就成了割髭岭人的拿手好戏。说起粉条美食,高宝娄随口说出了一大串名字,肉炒粉、猪肉撬板粉、猪肉炖粉条、酸菜粉熬肉、小炒猪肉粉,多不胜举。牛金香和女儿泡宽粉、炒细粉,做粉条盒子,烹羊肉粉汤,不大一会儿,一桌割髭岭粉条宴摆在了眼前。看食材,都是些农家自己生产的普通菜蔬,经过娘儿俩的炒、炖、蒸、烩,配上这别具特色的手工粉条,却烹调出色、香、味各不相同的菜肴。笔者忍不住夹一筷粉条送入口中,真是光滑圆润,口劲地道,美不胜收啊!
一群人边吃饭边聊天儿,高宝娄还是三句话不离粉条,真是乐也粉条忧也粉条。割髭岭粉条虽然已成为井陉县独特农产品,但由于工序复杂,用人多、劳动强度大,真正掌握全套技术的人很少,年轻人又不愿干,面临着断档危机,亟待拯救。村里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积极采取措施,培养传承人,高宝娄就言传身教带着儿子高永军学习粉条制作技艺,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手艺传给更多的年轻人,守住祖辈留下来的粉条味道。“原来制作粉条都是一家一户,不出活儿、产量小。现在好了,我们几家联合成立了手工粉条生产合作组,制作粉条时大家一起动手,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不起来的事,粉条产量大而且品质好,销路畅通,价钱也就卖上去了,我们的收入增多了。”高宝娄满有信心地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割髭岭,吃上割髭岭的粉条,也让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