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释道以文传情

2017-03-09 19:39张卓华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语文

张卓华

摘 要:2014年4月初,教育部下文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这种要求,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基础课程,应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以真正实现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有机进行德育渗透,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以文传情;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66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德育先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把作品中的德育内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等方法,将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语文课本是文章精华的荟萃,所选作品是经专家精心选编和长期教学实践的典范之作,作品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勤奋刻苦、热爱生命等。对此,语文教师应运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浅谈几点经验。

一、以作品中美的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思想,使之受到感染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心怀天下、高风亮节的人物,他们是学生心中崇拜的楷模,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当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富贵不能淫”留下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有英勇善战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等。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感知,语文教师决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现实,对其进行思想熏陶感染。如有一年我任教班内有位学生纪律散漫,上课常迟到,对语文学习也漫不经心。我曾多次与他交谈却收效甚微。我想,这样“无动于衷”的学生应该采用攻其心动其情的办法。当时,我正好上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文中原本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节课上才明白了学习的可贵,为自己不能再继续学习母语而深深懊悔。这与班内的这位学生有相似之处,于是,在课堂上我请他来朗读描写小弗朗士心理活动变化的语句。我启发学生思考:假如有一天,你们不能说汉语时,会有什么感想呢?在交流展示中,我有意请这位学生来发言。他说:“我觉得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今后我要努力学好她。”这样的回答表明小弗郎士的形象美已经触动了他的心灵,激起了他的求知欲。这让我十分惊喜,顺势给予他热情的肯定和表扬。

二、以赏析、朗读领会作者的强烈感情,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激情

《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在语文教材中情感之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一些诗歌作品与散文中,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辛弃疾的《破阵子》等。作者的“情”深深地蕴含在诗文的优美言辞之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品读诗文内容外,还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内涵,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获得思想体验呢?我认为,首先应是赏析。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诗人对祖国的恋歌。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内容: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一片“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最后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苦难祖国强烈而深沉的爱。其次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受诗作的节奏美、情感美。学生在美读中可融入角色,更深刻地体味到诗作丰富的情感意蕴,使内心受到更深刻的感染。再次是启发学生想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丰富深厚的情感内涵。如此通过赏析、美读、想象来领会文章中作者的强烈情感,学生的爱国之情怎能不被激起?

三、以课文之情融合学校德育教育系列,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简单宽泛纯粹的说教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而抓住时机巧妙地结合课文的情感教学,能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心理,从而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交流如何面对并解决成长路上遇到的困难挫折;学习《紫藤萝瀑布》,引导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学习《傅雷家书》,教育学生要用心体会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各种关爱。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品读交流中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四、以教师美的言行,扣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之信而行

廖正峰曾说过:“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愿意和老师亲近,都有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和老师攀谈学习与生活的感受,和老师交朋友,强烈地期望着老师的爱。”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也生动叙述了学生的这种“向师”心理,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这都说明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恰恰是把教师、学生及教材联系起来的最佳过程。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师应集丰富知识和言行美于一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强化教学环节,美化教学语言,更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育的熏陶。例如,在学习《老王》时,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启发道:“杨绛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我们要像作者那样用善良去体察善良,多关注身边的弱小者和不幸者,让他们感受到頭顶上美丽的蓝天白云,共同沐浴人间温暖的阳光。”我还讲述了自己真诚地帮助一个单亲孩子,化解他内心对父母的怨恨,让他明白父母无奈而依然关爱他的事情。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善良互助的种子会在学生心中发芽成长。学生也会欣然接受文中的情感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有机统一。只有“缘文释道,以文传情”,因势利导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才能让德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灿烂绽放。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初探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