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
内容摘要:如何对我国国际贸易深入发展给出指导性建议?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国际贸易的结构性特征,尝试来解答这一疑问。在研究之初,笔者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结论,从国际贸易、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角度提出了一套结构性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随后,以实证调研数据为基础,结合已经确定的理论分析方法,从投入产出视角确定了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两个主成分以及14个关键投入因素。通过对这些关键投入因素与主成分的分析,不仅明确了我国国际贸易的结构性特征,而且对未来国际贸易深入发展,提出了产业升级、人民币国际化的辅助提升路径。
关键词:国际贸易 结构性特征 主成分分析
研究目的
如何对我国国际贸易深入发展给出指导性建议?此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对我国国际贸易深入发展给予强力支撑。考虑到给出的指导性意见应该是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给出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建议,因此对该问题的分析应该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量分析确定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幅度,以定性分析给出具体解决方案。之所以选定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来源于对已有国际贸易成果的研究(此类成果主要是来源于学者茹玉骢等(2014)、李春顶(2014)、徐光华等(2014))。在此类已有研究成果中,采用宏观分析的成果较多,但是这种宏观分析多是基于理论层面展开的分析,缺乏实证指导意义。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给出一种进行定量实证分析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框架。
分析思路与分析框架
对于国际贸易的结构性特征,已有文献中有从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特点展开的分析,也有从国际贸易中效用均衡性展开的分析,还有从投入产出结构展开的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作用分析。前两类分析结果是一种基于理论分析的结果,很难实现对现实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发展结构性特征及应对策略分析。后一种分析结果是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展开,能够得到确定性的分析结果,但是该方法需要的投入要素必须是基于国际贸易的投入要素,且投入产出要素的面板数据要有足够的量,才能完成这种确定性分析。就我国国际贸易统计现状而言,官方发布的国际贸易数据在产出层面是有对应的面板数据的,但是投入要素数据则未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因此,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基本不满足要求的。
基于该不足,在此次研究中,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的思路。在主成分分析中,将对国际贸易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作为分析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对应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基于该相关性分析,展开相关性矩阵的若干分解与关联性分析,由此确定在潜在因素中具有的关键隐藏因素,将潜在多种因素转化为少量关键隐藏因素。通过上述分析,不仅将多种因素转变为少量关键因素,而且将多种因素的未确定性关系转变为其对隐藏因素的显性组合作用。在进行这种主成分分析时,要求不同的分析数据不仅应具有同一量纲,而且应与国际贸易具有相关性。这些要求对于一般分析对象而言,并不是完全满足的。针对这一现象,在分析思路与框架中,对此次基于国际贸易的主成分分析中可能存在的不满足问题进行分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分为四类,具体如下:
第一类问题是不同量纲数据间的可比较性问题。在确定的与国际贸易有着关联性关系的数据中,由于是不同指标的数据,其量纲也可能各不相同。对于这类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等一系列处理时,是不满足要求的。对此类数据,应该先采用无量纲化处理(在无量纲化分析方面,借鉴了学者易平涛等(2014)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无量纲化处理的基本原则),才能进行相关性等分析。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是采用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将对应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具体而言是用原始样本数据减去该指标样本数据的均值,然后除以对应指标样本数据方差,从而得到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第二类问题是国际贸易的相关性确定。对于选定的指标数据,采用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国际贸易产值数据与指标数据,对这两种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在相关性分析方面,借鉴了学者赵乐东等(2014)、陈静思等(2014)的研究成果,明确了相关性分析的处理方法与处理思路),在确定其关联性大于0.85之后,才将对应的指标作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指标。重复此过程,即可从未知的指标集中筛选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指标。
第三类问题是与国际贸易相关指标的主成分初步筛选问题。对于在第二步完成确定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指标集,在该指标集内先进行相关性分析,将相关性低于0.25的指标剔除,從而降低可能存在的冗余指标,由此提高备选分析指标的可信度,同时降低主成分分析的复杂度。
第四类问题是主成分的确定性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主成分的确定完全是自行确定的。为了保证分析具有较高的置信度,同时也为了分析的简化与精炼,在此次分析中将主成分确定为累计特征值达到0.85即可,不再需要更高的累计特征值。这种做法将主成分数量压缩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在确定如何解决上述四类问题之后,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不仅确定与我国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指标,而且确定这些指标中的隐藏成分及对应的贡献作用。
实证分析—我国国际贸易结构性特征分析
实证分析主要是就我国国际贸易结构性特征进行分析,整个分析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基础准备工作、主成分分析、结构性分析研究。通过这三个循序渐进的分析,不仅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性特征给予确定,而且结合确定的结构性特征为国际贸易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一)基础准备工作
就我国国际贸易结构性特征问题,在前述分析思路和分析框架中已经明确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按照理论分析确定的框架,需要从产出指标与投入指标对我国国际贸易进行论证。产出指标采用国际贸易产值,将其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性的标杆指标。投入指标是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角度出发,对与国际贸易存在可能相关性的指标介入。对于投入指标,从要素投入、政策投入等角度展开分解为五大子指标,依次为国际关键商品价格指标、能源指标、汇率指标、国内生活水平指标、外资指标、外汇指标。
表1给出了投入产出视角下进行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特征的指标集,该指标从目标层、控制层、实施层角度出发,将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具体分解。提供了1个产出指标,15个投入指标。在后续的分析中,将基于确定的该指标集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展开深入分析。
(二)主成分分析
按照前述理论分析确定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框架,并结合表1给出的指标集,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获取了2002-2014年的对应数据(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之所以获取的数据为2002年起,是因为欧元是在2002年左右才正式形成的。基于样本统计周期的一致性要求,将整个分析时段统一调整为2002-2014年。
从获取的数据中可以看出,16个指标数据的量纲差异是非常大的,无法进行对比。基于该不足,按照前述分析结果,对这16个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最终得到了2002-2014年对应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数据。
在此基础上,以我国进出口总额为产出指标的唯一依据,就其它15个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显示,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是0.2937,其它14个投入指标与我国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因此,结合前述分析结果认为,投入指标中的“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不满足要求,将其从投入指标中剔除。
完成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的高相关性分析之后,以14个投入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数据为依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实证分析中,参阅了国内学者于明远等(2014)、蔡颖等(2014)、张东(2014)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分析,就主成分分析中应该避免和关注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此次实证研究减少了很多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得到了排名前五的主成分及其对应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显示,在5个主成分中,按照占比高低排列,最高占比主成分为主成分1,其占比达到79.41%。主成分2排列第二,其占比达到9.07%。其它三个主成分占比均小于6.6%。按照之前分析约定,为了便于分析和概括总结,对主成分仅取累计占比第一次达到85%的成分。基于该要求,在本次分析中,选取主成分1和主成分2作为满足要求的主成分。下文的结构性特征就基于该主成分简化结果进行论证(特别声明:在此次分析中,所有的计量经济分析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7.2完成,在本文中如不特殊声明,所有的计量经济分析均采用该软件完成)。
(三)结构性分析
在确定了研究所需的主成分之后,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结构性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解的方式,确定14个投入指标基于两个已经确定的主成分的分解关系。通过该种分析方法,最终得到了14个投入指标的分解关系表(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14个投入指标对主成分的分解结果已经明确。从正负向关系来看,主成分1与主成分2的正负向关系持平,均有3个负向关系、11个正向关系。从作用总貌来看,正向作用是多于负向作用的。同时,结合14个投入因素的实际目的与意义,考虑到主成分的差异性贡献作用,最终将主成分1确定为外部决定因素,主成分2确定为内部决定因素。外部决定因素是指由非我国国内政策、市场等决定的因素,内部因素与之相对应,则是指由我国国内政策、市场等决定的因素。
基于上述的内部、外部因素划分方法,14个投入因素的分解意义已经明确,笔者依次详细地进行分析。我国国内就业人数,外部因素决定的贡献作用为0.2933,内部因素决定的贡献作用为0.0862。这说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在我国直接和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人群,其比例已经远高于单纯从事国内贸易或者国内服务的人群所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
就国际原油价格而言,外部因素决定的贡献作用为0.2635,内部因素决定的贡献作用为-0.0050。结果表明,一方面国际油价的定价权是由国际机构掌控,与我国能源需求量无直接关系。另一方面我国原油需求总量对油价上涨起到了推泼助澜的作用。综合这两个因素表明,基于现有的国际原油定价机制,我国国际贸易如果大量进口原油来实现产品生产与产品运输的话,开展国际贸易的利润必然会被国际机构攫取。因此,在今后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必须走低能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一点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再次应证了该结果,CRB指数明确了凡是我国国内急需的大宗商品,其价格势必都会快速上涨,上涨趋势与我国国内急需程度紧密相关,与对应大宗商品的国际供应能力无关。
从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而言,外部因素决定的贡献作用为0.2968,内部因素决定的贡献作用为0.0191。这反映出,我國开展国际贸易依赖所获取的财富,已经转化为对商品房的持续购买。这种持续购买助推了商品房价格的不断攀升。
从黄金价格来看,外部因素所起的作用为0.2668,内部因素所起的作用为0.0406。由于我国黄金定价过多地依赖于国际定价,同时结合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现实状况,在美国持续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总量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黄金价格的持续走强。
从货币供应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与人民币管制措施,决定了对外贸易所得的外汇绝大部分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凝结,在这种凝结的过程中,国内货币供应量随着凝结量等比例增加。这种外汇储备的形式决定了外部因素对货币供应起正向作用,内部因素对货币供应起到反向作用,并且正向作用的幅度要远大于反向作用的幅度。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开展,这种蓄水池将逐步显现出负面作用,即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近期我国已经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种国家化双向兑换实施,势必会逐步降低我国国内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由此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提高我国居民共享国际贸易红利的水平与层次。
在能源方面,无论是能源生产还是能源消耗,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中,对应起到的贡献作用均为正向,且外部因素的贡献作用是大于内部因素所起的贡献作用。这说明我国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都是依赖于能源实现的,在可持续性发展与低碳发展上,要实现京都议定书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在碳排放约束倒计时实现的背景下,在我国国内生态文明的硬约束之下,国际贸易不能再走牺牲环境发展的不可持续之路,必须采取措施,实现具有生态文明的国际贸易大发展。
从我国国内平均工资来看,外部因素对其的贡献作用为0.2972,内部因素对其贡献作用为-0.0474。这反映出还没有形成我国居民收入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人民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导致了居民实际收入的相对降低(在居民名义收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个人收入与GDP无关的局面,进一步削弱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能力,同时也反向逼迫宏观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国际贸易展开。这种局面不仅对国内市场良性发展不利,而且对国际贸易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时间要求。
从汇率角度来看,我国国际贸易深入开展以来,以美元为代表的汇率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内部因素(人民币发行量与国内综合水平)对其影响作用较小。这反映出一方面我国汇率以盯住美元为主要形成机制,另一方面我国对外汇率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交往的深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与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是势在必行的。这不仅可以缩小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差幅度,而且对开展多方共赢的国际贸易格局更加有力。
综合上述各单一结构性因素来看,我国国际贸易产出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但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际贸易产品在产业链中依然处于中低端。目前国际贸易良好局面的形成,主要是依赖于之前我国国内低工资水平、低福利水平的价值洼地所形成,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低工资水平、低福利水平逐步得到提升,但是国际贸易产品结构性特征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依然以低附加值、低科技水平为主的产品),这势必在更进一步降低我国国际贸易的利润,由此削弱我国国际贸易的市场占有率。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从我国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角度出发,应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着力点,以国际贸易的自有汇兑为着眼点,将出口型企业推送到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上,通过对高科技企业、高水平企业进行出口退税政策支撑,逐步倒逼低科技企业、低水平企业从市场中退出,由此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更加深入与可持续性发展。
结论
如何对我国国际贸易深入发展给出指导性建议?为了解答该问题,在研究之初,对已有的部分国际贸易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研究,发现较大一部分成果是侧重于理论研究,没有实用性。针对这种不足,本研究提出必须依靠实证研究,通过先定量分析再定性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结构性进行分析。基于这一要求,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首先从理论层面提出了一种主成分分析为核心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框架。完成理论分析之后,对我国近15年的国际贸易发展展开调研,从投入产出角度获取了其发展的关键指标数据。利用这些关键数据,同时结合之前确定的理论分析结果,采取无量纲化处理、强相关性处理、主成分分析等一系列分析方法,最终从15个潜在投入指标中确定了14个指标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分析指标。随后,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不仅确定了累计特征值首次大于0.85的主成分为两个,而且对这两个主成分对14个投入指标的贡献作用也给予明确。利用这些确定的量化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历史与现状,从企业转型升级、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改革等一系列角度出发,为我国国际贸易深入、持续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茹玉骢,李燕.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国际贸易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會科学,2014(7)
2.李春顶.国际贸易协定谈判的新发展与新规则[J].金融评论,2014(6)
3.徐光华,王宇松.开放型经济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双重价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4(11)
4.易平涛,李伟伟,郭亚军.线性无量纲化方法的结构稳定性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14(1)
5.赵乐东,焦青霞.劳动力省内、省际流动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4)
6.陈静思,叶德磊,顾京.基于Markov-switching-GARCH模型的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相关性影响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6)
7.于明远,范爱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J].广东社会科学,2014(6)
8.蔡颖,赵宁.基于主成分回归方法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J].高教探索,2014(4)
9.张东.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量化参考咨询馆员工作绩效评价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