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乐学教育初探

2017-03-09 17:25罗翠菊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初探数学

罗翠菊

【摘要】在以创新教育为灵魂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乐学教育,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呢?下面是我在三十多年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初探.

【关键词】数学;乐学教育;初探

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将是数学教师和其他学科为师者最大的心愿.“捧着一颗心来,决不带去半根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都是人们对光荣的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赞美.

一、尊重主体,和谐气氛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数学乐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尊重主体,地位平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

(二)加强修养,塑形爱生.教师良好的仪表风度、气质、言谈举止等无一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和信服感,并从心理上吸引学生,稳定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和谐的氛围中.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思想感情,用特有的师爱去温暖和感化学生的情感世界,沟通心灵,激起共鸣,那么学生将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数学学科上,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态度友善,和蔼可亲.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恐惧,切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如果对学生投以真诚的目光,赠以温馨的话语,报以鼓励的微笑,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春风拂面,心情愉悦.这对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

二、激发兴趣,乐中求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数学乐学教育的中心环节.

(一)加强语言的艺术修养.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主要工具.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學成功的必要条件.数学课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专业性强,基本概念、原理及术语很多.如果数学教师语言单调,那么学生掌握起来会感到抽象、枯燥、乏味.如果教师的语言艺术运用得体,并辅以恰当的手势和眼神,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娓娓动听,那么学生就会如痴如醉,学习兴趣浓厚.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系统传授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可适当介绍数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故事以及与生产、生活、社会相关的数学知识,适当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增强其学习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学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更能直观、形象地传授各种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能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认识事物,帮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而直观教学符合小学生“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数学学习规律,所以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三、优化教学结构,学中获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取是在人的大脑皮层上建立的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优化教学结构,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能,调动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那么将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注重设疑引思的技巧.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故意设置疑问和悬念,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设疑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与教材的特点,随意地设疑,这样只会让设疑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大负担,与初衷相违背.例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利用挂图或教学录像等让学生目睹生活中的圆形美感,采用“情境教学感染法”引入新课.此外,还可根据不同内容,采用“谈话法”“参观汇报法”等等,巧妙地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获得新的感受、新的刺激和诱惑,促进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变化教学方法,调控主体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分组讨论法、数学游戏法等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乐趣.

(三)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主体参与学习.传统的“师→生”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适应当今创新教育的迫切要求,不利于学生的活动与交流.为此,如果采用“师生生”的多向交流形式来组织教学,则可充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交流,主动获取知识.

四、尊重主体,实施激励性教育机制

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师者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实施乐学教育,给每一名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创造发展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和激励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感受自我实现的乐趣和价值,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杨素琴.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新课程学习,2013(10):128.

[2]汪东兴.小学数学直观教学的运用时机[J].学科教育,2002(6):15-17.

[3]李全旺.设疑、引思——诠释数学课堂提问的魅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6(8):12-13.

猜你喜欢
初探数学
我们爱数学
学生管理法制化及其权利保护思路初探
经济法程序问题初探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