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内部主要产业的税负水平差异较大,且各产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税收协调系数等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根据我国的税收政策以及商贸流通业主要产业的税收情况,要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了解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不同产业的税负特征,结合税负情况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求调整税收政策、优化税收结构。同时,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依据不同的产业特征合理制定优化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平衡协调。
关键词:税收政策 商贸流通业 产业结构
引言
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主要产业的税负水平差异较大,且各产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税收协调系数等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制造业与消费市场的桥梁,在我国的税收政策下,与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相关性的商贸流通业,如批发零售业等所承担的税负明显过重,其内部的产业结构也与其承担的税负水平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税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商贸流通业的税负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调整。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之间呈现出相互的影响关系,税收政策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应的,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也能充分发挥其对税收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因而,如何根据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求调整税收政策、优化税收结构,以优化商贸流通业的内部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及税收结构的特征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的特征
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2010年以来,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行业内部进行优胜劣汰、改革更新,内部细分产业在整个产业之中的占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整体而言,我国商贸流通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内部的三大产业则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律。根据表1的2009 -2015年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占比变化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商贸流通业内所占的比重出现小幅降低,而批发零售业所占的比重则越来越大,住宿餐饮等服务产业所占的比重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二)我国税收结构的特征
当前我国所实施的税收政策相对复杂,税收结构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如表2所示,我国主要税种中,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基本上国内增值税占了30%左右,而企业所得税则占了20%左右,2009年以来两者之和均超过了45%。而营业税则占了15%左右,居于第三位。其他主要的税种则呈现出了逐年降低的趋势。
当前税收政策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的税负水平
一般情况下通过以下几项指标来衡量我国商贸流通业税负水平:
第一,宏观税负指标主要反映了整体的税负水平,其也是一个行业或者单位在税收方面对生产总值的贡献水平。商贸流通业的宏观税负是指商贸流通业的税收总额与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比值,通过对表3 中2009-2013年商贸流通业内部两大重要产业的税负水平进行分析后得出,当前总体来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宏观税负水平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其中交通、仓储及邮政业的宏观税负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而批发零售业的税负水平则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且呈现出平稳上升的发展趋势(周艳,2015)。
第二,边际税负主要反映产业内新增单位生产总值的税负贡献,商贸流通业的边际税负也是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弹性系数,其通过商贸流通业税收的增加额/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增量计算得出。表3的结果显示,2009-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边际税负呈现出明显波动,2009年的边际税负甚至出现负值,2010-2013年边际税负不断增加,但是2014-2015年又出现了反复;同时批发零售业的边际税负也呈现出了较大的波动特征,但是整体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的边际税负值虽大,随后数值减小,但是不断反复。通过商贸流通业的宏观税负及边际税负指标可以得出,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赋税较重,特别是批发零售业所承担的税负要明显高于国内产业的平均税负水平。
第三,税收贡献率表示产业的税收增长情况对全国税收增长的贡献程度。商贸流通业的税收贡献率则是由商贸流通业税收增加额/全国税收增加额得出的。对于商贸流通业的税收贡献率来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郵政业在2009-2015年表现出了大幅的波动特征,由于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税收贡献率为负值,随后也没有超过5%,这就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我国税收总额的贡献十分有限;而批发零售业的税收贡献率则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整体指标在20%左右,这就表明批发零售业对国内税收的增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四,税收协调系数表明了产业税收增长情况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情况。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协调系数则是通过商贸流通业税收在总税收中的比率与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在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之间的比值来表示的,得出比值以后与1做比较,若比值=1则表明完全协调,如比值>1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贡献过大,若比值<1则表明贡献相对不足。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税收增长贡献从2009-2015年均小于1,也就是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税收增长的贡献明显小于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这就表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足;而批发零售业的税收增额值则均在1.7以上,这就表明批发零售业对税收的贡献要高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也说明了批发零售业税负更高,且对税收的贡献是过量的。基于此得出,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的税负情况明显不均,且批发零售业的税负更高,如果内部产业调整中不合理不平衡,那么很容易导致商贸流通业内部结构不平衡,也会影响到我国税收增长的效果。税收的增长不仅依赖于税收政策的改善,同时也与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密切相关,相对于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结构来说,批发零售业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更大,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应解决如何利用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更好的推进商贸流通业经济的发展,稳定创新物流业的发展模式,更好的发挥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和税收的推动作用。
税收政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税收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商贸流通业税负较高
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内的两大主要产业所承担的税负水平有所不同,其对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这种不平衡的产业税收结构实际上也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批发零售业也即普通物流业是商贸流通业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而批发零售业过高的税负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净利润,也将会影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另外,商贸流通业所需要承担的税负过重,甚至其中批发零售业的税负远远超过了全国产业种类的平均税负水平,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与所承担的税负水平明显不相适应,这种不平衡的税收结构会对商贸流通业整体以及内部各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段然,2015)。
(二)“营改增”政策存在的问题限制商贸流通业发展壮大
继上海实施“营改增”税收政策以后,这一税收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行,其能够使生产、制造、流通等领域的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紧密连接,也能够有效推进企业的分化和进一步分工。但是,其对于商贸流通业来说却并没有产生令企业乐观的成效。虽然实施“营改增”政策是为了避免重复征税从而减少企业的税负,但是对于商贸流通业,企业所承担的税负却并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由于商贸流通业当前能够抵扣的费用类型较为狭窄,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过高的燃油费、水电气等费用以及其他类型的人力成本费等并不能完全进行抵扣,这就导致企业所承担的成本过高。同时,在商贸流通领域中可抵扣的项目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部分加油站不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临时维修等情况的发生往往不能为企业实施抵扣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商贸流通业处于供应链的中介环节,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往往要受制于上下游供销企业,商贸流通业无法掌握增值税抵扣的主动权,这也影响了抵扣的范围。
(三)税收政策不统一影响发展模式更新及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正处于集约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关头。商贸流通业的持续发展必然要依赖于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和高度集约的企业组织形态,但是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不能够有效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并通过优惠的政策给予支持,那么企业就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组织制度重构和企业规模化整合。特别是我国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新型的发展形式将会涌现,而商贸流通领域内复杂的税收结构也会影响到商贸流通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例如物流业内营业税还存在着3%-5%的差异,而增值税也存在不同的税率标准,这样不统一、不协调的税收政策,给不同种类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差异性的影响。同时商贸流通业内大量外包业务的存在也会出现重复交税的情况,这就对优化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协调发展影响较大,甚至可能导致高低税负行业畸形发展的情况发生。
税收政策改革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一)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推动产业内部协同发展
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既能够更好的与“营改增”的税收政策相适应,也能够顺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推动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实证研究等方式对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销售管理模式、投资融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以引导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对商贸流通业融资方式拓展提供法律上的依据,保证商贸流通内部各产业升级和优化整合的资金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政府还应当积极通过宏观政策为商贸流通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鼓励这些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合理开展结构优化工作,推动企业改制重组策略的实施,为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政府还应当通过调整税收结构等方式降低所得税,促进国内居民消费,以消费驱动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叶舟,2015)。
(二)整合商贸流通行业资源,推动商贸流通业规模化发展
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依赖于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特别是批发零售业规模化发展的推进,以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发挥企业集聚优势,形成优质产业区,以利于吸收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推动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首先,对于那些业已形成的商贸流通业产业区,则可以根据区内所拥有的资源,集中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或者经营类型相同的企业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并通过合理构建基础设施,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其次,针对商贸流通业发展不足的地区,要规划出合理的产业发展区域,充分利用商业贸易中心区域优势或者交通优势、资金优势等吸收优势产业,并通过技术革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区域的整体形象,从而构建起优质的商贸流通产业区;另外,企业还需要创新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政府发展政策,利用城市的商贸中心、会展中心等吸引更多的品牌入驻,鼓励消费,推动商贸流业为导向的其他服务业发展,从而为发展批发零售业以及运输、仓储等业务提供内在的发展动力。
(三)改革商贸流通企业经营模式,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既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撑和资金、资源支持,也需要企业内部经营模式、组织制度等的革新,特别是企业需要针对自身的产业特征,抓住重点,创新经营模式,以企业自身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首先,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必须要不断依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改革经营模式,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批发零售业的发展更需要充分利用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势,整合自身的产品或区位资源等,将产业结构与产品类型、营销方式、配送方式等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内部产业的销售范围,特别是批发零售业要重视对市场的开发和渠道的拓展,根據产品的特征及客户的需求整合优势资源,拓展销售空间,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张。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以品牌意识为先导,重视自身服务质量的提升,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方式,降低物流企业的成本,并吸引和稳定更多的顾客群体。另外,其他类型的住宿餐饮业则需要以地域特征为基础,提升服务质量,创新营销渠道,以品牌带消费,以优质占领市场。
(四)革新商贸流通企业组织结构,推进商贸流通信息化发展
对于商贸流通业来说,优质的产品服务质量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树立企业品牌的基础,而良好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组织制度则是企业战略得以落实的有力保障。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产业特征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组织制度,即通过建立执行力强的组织保证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有力执行,通过建立规范有序的组织制度来保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商贸流通业的内部产业之间要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要搭建起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以合作促资源优化,以合作推动产业内部的动态发展。另外,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的优化还需要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化,建立企业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以数字化的信息平台拓展不同类型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有效保证信息的传递,为实现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奠定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结论
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各产业的税负水平有所差异,要实现商贸流通业的持续发展,既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改革税收政策,平衡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税负水平,防止产业畸形发展,也需要以税收政策为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发展路径,依托于政府的政策优势,根据不同产业的结构特征,有效形成产业集聚区,以需求驱动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创新经营方式、完善组织制度、革新技术、建立信息化交流渠道,为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内部和外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艳.聚类分析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5(1)
2.段然.商贸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7(15)
3.叶舟.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与税收的协调关系[J].物流技术,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