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三忌”的思考

2017-03-09 16:12金海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母爱语文课课文

金海红

9月3日上午,实训基地的新学期首次培训,于老师腰部骨裂还未痊愈,却早早来到了杨高,给学员们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于老师从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说起,讲到了西方语言的强势入侵,于老师希望我们不要做思想的矮子;讲到现今社会上粗俗语言的作祟,于老师提醒我们要自觉、自省;讲到考试指挥棒的问题,于老师提出千万不能“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随后,于老师从两条线索对语文进行了探源,让老师们知道了百年语文的发展史。最后,于老师的讲话落到“立业”,即我们该做些什么。每一次听于老师的讲座都十分激动,因为一个耄耋老人满腔的爱国情,流淌在她的字字句句中。两个多小时,不看稿子,精神抖擞地讲着,殊不知有多少人在底下为她的身体担忧,她却置之度外!

正因为如此,我更要求自己好好消化于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因为功底不够,所以有时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我还是努力去思考,希望读懂于老师的话。在这次的讲座中,留给我印象最深,也引起我最多思考的是于老师讲的语文课“三忌”。

一、 忌空说大道理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拿小学语文教材来说,课文不单是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很多的道理在里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想凸显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希望学生到最后可以提炼出一个文章主旨,即一句“高大上”的话。有时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就自己归纳总结,让学生读。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贴标签”,因为学生没有体悟到是教师为了凸显思想性而强加的,这是进不了学生的心灵的,我们的语文课是希望有东西留在学生的记忆里的。例如,课文《慈母情深》,我们深知这是一篇描写母爱的文章,文中满含梁晓声对自己母亲的感激和爱戴之情。虽然课文中没有一句直接描写“母爱”伟大的句子,甚至是词,但是文章中却处处体现母爱之伟大,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味,才能感受文中母亲的爱。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支撑,这位母亲深沉的爱,学生是很难感悟到的,毕竟那是一个离现在的学生比较遥远的年代。所以,语文课还是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而不是满嘴大道理。

二、 忌让学生做旁观者、做听众

“旁观者”“听众”——看戏的或是听戏的。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和教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于老师说,“忌让学生做旁观者、做听众”,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的导入就很重要,好的导入,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还要善于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的感官与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 忌学生没有满足感、成就感

一节课下来,学生是获得了新的知识,还是与进入课堂之前一样,这是最好的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要想使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问题的设计上就要多动脑筋,要有坡度的设计:要给予学困生一两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也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要有一般难度的问题,为一般学生准备;当然要有相对难度高一些的问题,因为总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如果能全盘考虑到,那么,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可以获得成就感。

反思自己的教学,似乎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存在的缺憾最多。如何在短短一节课中,设计出有坡度的问题,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我下阶段要努力探究的,在实践中去尝试、寻找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

于老师的讲座容量非常大,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條一条地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去践行。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母爱语文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母爱大于天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背课文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