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姿 覃剑 谢彬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历史是人事的记录。”“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历史人物,亦即无法研究历史。”以人物为中心的细节、材料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是通过在每一课教学中寻找一个中心历史人物,并用其串起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心理等角度,分析、思考和透视重大历史事件和宏观历史发展的学习模式。
一、寻找每一课的中心人物
初中历史教材虽以课为单位进行编排,但不是一事一课,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介绍几个历史事件,或是展现一个时期、多个类别的社会面貌。在这种编排思想的指导下,一课多人、或者“无人”的情况普遍存在。怎样确定每课教学的中心人物,是课题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两条基本原则——
1.关联性原则
在以人物为中心的细节、材料教学中,人物是串联起一节课中不同教学内容的主线。因此,被确定为“中心”的历史人物必须同教学内容有密切的关联性。
比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包括“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两方面教学内容。在这两个事件中,张学良都是亲历者。九一八事变中,他执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尽落敌手,因而背负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西安事变中,他发动兵谏,逼蒋抗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功臣。这两次事件中,张学良都是重要人物。因此,选取张学良作为中心人物,不仅能串起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的教学,而且能让学生通过了解与张学良相关的细节、材料,了解到张学良作为军人的无奈和豪情,进而认识真实的张学良及其背后历史的复杂和多变。
2.代表性原则
在以人物为中心的细节、材料教学中,所选择的历史人物必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教师要选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对“中心”人物的评价,或者对事件的记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思考,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对人物或事件形成客观、全面、真实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我们选取的“中心”人物是曹操,而曹操在很多人心目中已固化為奸诈、多疑、假仁假义的形象。为了在利用曹操串起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认识更真实的曹操,我们选用了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颁布招贤令,广罗天下人才——官渡之战中不及穿履,跣足迎许攸——创作《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抒发雄心壮志等材料。这些材料或展现出曹操的政治智慧与谋略,或展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或展现出曹操澎湃的才情。它们使学生在认识曹操奸诈、多疑的同时,更认识到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曹操形象。
3.契合性原则
每个历史人物的经历、思想、情感都很复杂,与其相关的细节、材料也很多。教师要选取与教学目标、主题相契合的细节材料,让材料为教学服务。
课程标准对八年级上册的《洋务运动》提出了“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的要求,但教材只以结论的形式点出了洋务运动的作用,没有提供具体的材料。这样,学生就难以通过教材对这个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为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围绕中心人物李鸿章选取了三则细节材料:一是引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话——“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二是出示李鸿章洋务生涯大事年表;三是展示李鸿章创办近代企业、海军等方面的图片。学生结合教材和教师补充的细节材料,找到了梁启超发出慨叹的证据:李鸿章办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建海军等活动,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说明李鸿章有才有识,但他认为当时的中国除了军事器物外,其他方面都比别国优秀,而他创办洋务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这又说明他见识短浅,而这也是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原因。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找出这样的原因,说明他们高质量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细节材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以人物为中心的细节、材料在具体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把人物作为串起不同历史时段、历史事件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它们透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等。对于此种类型的教学,我们研究的方式是:首先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核心问题;接着围绕核心问题筛选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的细节材料;然后围绕核心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小问题链;最后根据小问题链的指向,在教学中相机呈现,并引导学生研读与每一个小问题相关的细节材料,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认识。
教学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时,教师先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发表的目的和意义;理解南北战争的结果对美国历史产生的影响),确定了林肯为教学的中心人物。接着,教师围绕中心人物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林肯就任总统引发了南北战争?为什么奴隶制度能够在美国长期、合法地存在?林肯为什么在战争中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为什么受到美国人民的普遍尊敬?然后,教师围绕这四个核心问题,选用了与之相关的多则材料和细节故事,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考与解答中,探究出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了解了美国人眼中的林肯。
其中,为了解答“为什么林肯就任总统引发了南北战争”这个问题,教师这样呈现材料和问题:出示材料一(大致意思是,林肯当选总统,美国内战爆发)并设问,“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后,美国会爆发内战,是林肯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吗?”出示细节材料二(大致意思是,作为政治家,林肯的道德品质没有问题)并设问,“战争爆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三和四,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在奴隶制问题上,共和党和民主党存在巨大分歧。出示材料五(大致意思是,在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受理的一起案件中,法官维护奴隶制)并设问,“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相应材料的研读,层层深入地认识到,南北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因为林肯个人的原因,而是由于南北之间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的深层次矛盾。
二,在以人带事、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更突出对中心人物全面、整体的认识。
教学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时,教师选择左宗棠为中心人物,并通过左宗棠入选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近一千年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这一材料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教学至此,学生对左宗棠的“爱国”有了较为深刻地认识,但收复新疆只是左宗棠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部分,学生此时了解的左宗棠还不是完整的左宗棠。为了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左宗棠,教师补充了有关左宗棠生平事迹的细节材料:他出身寒门,科考失意,3次会试,名落孙山;他仕途坎坷,起起落落,大器晚成;他性格倔强,等等。教师还提供了与左宗棠同时代以及后世名人如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等评价左宗棠的话。借助于这些细节材料,学生认识到了一个生动鲜活、立体可感的左宗棠。
(作者单位:王英姿,宜昌市外国语初级中学;覃剑,宜昌市夷陵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谢彬,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