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分权、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

2017-03-08 07:58潘敏杰武舜臣张继良
产业经济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分权规制财政

潘敏杰,武舜臣,张继良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中国式分权、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

潘敏杰,武舜臣,张继良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基于十年的PM2.5的卫星观察数据,从机理和实证上验证财政分权、环境规制对中国的雾霾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式财政分权背景下,官员受到晋升激励、财政收入激励的影响,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就全国而言,财政分权每提高1%,雾霾污染增加约 0.4%,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2)中国式分权的背景下,地方官员存在降低环境规制标准的行为倾向,导致了我国的环境规制没有有效地缓解雾霾污染。(3)分区域的回归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雾霾产生原因不尽相同,东部地区的雾霾污染主要由工业化、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出口贸易导致,而中西部地区的雾霾污染主要由高能耗产业的废气排放以及出口贸易导致。因此,减少雾霾污染要因地制宜。

财政分权;环境规制;雾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导致了资源的日益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且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以环境换增长”发展模式的关键时刻(原毅军、谢荣辉,2014)。当今中国,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空气污染一方面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外企投资减少,另一方面也显著减少了国外游客的数量(马丽梅、张晓,2010)。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意味着中国在新改革中既要保持经济发展,更要环境改善,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实现波特效应(涂正革、谌仁俊,2015)。

环境问题往往具有“负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性质,单靠市场难以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因此,亟需环境规制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李平、慕绣如,2013)。波特效应认为,合理而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技术补偿效应”和“学习效应”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产出。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地方官员虽然意识到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但是,迫于经济增长的压力和晋升的压力,他们仍然会降低环境规制标准,与污染企业利益合谋,引起雾霾①雾霾污染主要由PM10和PM2.5构成,其中PM10可以定义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或者飘尘;PM2.5定义为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或者细颗粒物。二者均为浓度值,单位为ug/m3或者mg/m3。等污染。

雾霾污染产生的直接原因较多,主要可以归结为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的扬尘等(任保平,宋文月,2014)。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十条”;2014年,人大修改了法律;2015年,人大审议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我国对待大气污染采取了很多举措,但是,雾霾污染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什么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有效缓解雾霾污染?这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试图回答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雾霾问题、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是否降低了环境规制的强度、我国的环境规制能否有效地缓解雾霾污染。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利用2001-2010十年PM2.5②该数据是巴特尔研究所、哥伦比亚国际地区地球科学网络中心借助于Donkelaar et al.(2010) 等人的思路,利用卫星搭载设备对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进行测度得到的。这一数据与环保部门公布的雾霾趋势吻合度较高,是比较科学可信的数据。此外,国内学者(马丽梅、张晓,2014;东童童、李欣、刘乃权,2015)也运用该数据进行研究,同时,该数据采用人口加权浓度充分考虑了各地区不同人口的影响。我国的雾霾污染PM2.5的数据于2012年才公布,因此借鉴国外的数据。的数据,建立省级面板数据,从政治体制(中国式分权)视角分析雾霾污染产生的根源。同时,研究财政分权对降低环境规制的潜在影响,从而为治理雾霾污染找到一条新的路径。此外,本文还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出不同地区的雾霾影响因素,试图分析雾霾污染产生的地区差异。

二、文献综述

传统环境经济学主要是基于福利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它假定政府是仁慈的,对环境保护始终承担责任。而在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具有一定的自利性,因此,传统环境经济学对于我国而言是无效的。从财政分权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理论被称为“环境联邦主义”(Environmental Federalism)。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财政分权视角研究环境污染,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这些研究成果:第一,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之间的竞争是“趋劣竞争”还是“趋优竞争”的研究。Konisky(2007),Fredriksson(2002)和Millimet(2003),Woods(2006)的研究支持了降低环境规制的“趋劣竞争”。若地方政府认为环境质量改善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投资且能促进经济增长,就倾向于提高环境规制标准,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其他区域。波特假说证明了“趋优竞争”的存在性。Markusen(1995)和Glazer(1999)分别构建两地区模型从理论上证明政府部门“竞争到顶”(Race to top)存在的可能。第二,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对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多数学者认为财政分权降低了环境质量(Singman,2009;Lopez,2000;闫文娟、钟茂初,2012;薛钢、潘孝珍,2012;郭志仪、郑周胜,2013等)。部分学者的研究却表明财政分权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Magnani,2000;Millimet,2003)。此外,一些学者的结论表明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张克中(2011)从碳排放的角度研究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会降低政府对碳排放的努力,从而增加碳排放。

目前,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层面:第一,基于波特假说的检验。张华等(2014)利用系统GMM验证了“波特假说”在能源领域的存在性。涂正革、谌仁俊(2015)的研究证明了SO2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我国均未能产生波特效应。第二,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研究规制主体和规制客体之间的互动。不少学者从环境规制和环境监管角度出发研究了政府监管与污染企业之间的博弈(张倩、曲世友,2013;张学刚、钟茂初,2011;王齐,2004)。潘峰等(2014)认为由于环境污染具有跨界性,在对待环境规制时候,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博弈行为,并强调了约束机制的引入对于高效执行环境规制的重要性。在分权体制下,相邻地区政府部门存在“搭便车”的行为,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规制的执行力度。

目前而言,对雾霾的治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分析雾霾污染产生的直接原因。国内学者主要从产业结构、城市化、能源价格扭曲、工业集聚等角度研究雾霾产生的原因(冷艳丽等,2015;东童童,李欣,刘乃全,2015)。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侧重于研究雾霾污染的空间外溢性(马丽梅、张晓,2014;李根生、韩民春,2015),他们的研究证明了雾霾的外溢性存在以及加强区域间的联防联控的必要性。总之,学者从财政分权角度研究环境质量,主要集中于工业废气的排放,而鲜有文章从财政分权角度研究雾霾污染。以往学者研究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时,侧重于分析政府竞争角度,而忽视了财政分权可能会降低环境规制这一路径。本文基于理论机制和实证模型,从财政分权和环境规制两个视角探究雾霾污染背后的原因,并通过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给决策者提供建议。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三部分分析中国式分权、环境规制影响雾霾的逻辑与机理;第四部分为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稳健性检验以及地区差异分析;第六部分为主要结论和建议。

三、中国式分权、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逻辑与机理

中国式分权的核心是经济上的分权和政治上的集权(傅勇、张晏,2007)。中国的财政分权与政治上的集权密不可分,中央政府牢牢把握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免权和升迁权,这一晋升激励也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晋升锦标赛”、“为增长而竞争”、“GDP锦标赛”等独特的“中国现象”(Blanchard&shleifer,2001;周黎安,2007;张军,2008)。财政分权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lin&liu,2002;张晏、龚六堂,2005),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重要原因,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经济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诸多负外部性。政府官员十分清楚地看到经济增长下的环境破坏,但是由于晋升机制的存在,地方官员在任期内具有快速增大经济规模的动力,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环境规制的标准,从而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中国式分权和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

第一,财政分权与政治晋升的激励扭曲。各地方地府之间激烈的“GDP竞标赛”和“晋升竞标赛”加剧了政府财政支出的扭曲(傅勇、张晏,2007)。首先,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税收,存在与排污企业利益结盟的可能性。此外,为了吸引投资、留住资本,获得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同时为了在GDP锦标赛中获胜,地方政府不仅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污染企业,而且降低环境准入标准和准入门槛,留住污染企业、吸引投资来创造更多税收,出现了“资本挟持环境治理”的现象。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和就业不得不降低环境标准来吸引和留住污染企业,从而产生了“竞争到底”的现象。其次,上级政府为了约束和考核地方政府,也为了更好地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将GDP作为一项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这种扭曲的激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弊病。地方政府官员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GDP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这使得地方政府支出出现明显的“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扭曲。地方政府在面对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的抉择时,由于扭曲的激励,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会趋于懈怠。由于政府部门和污染企业存在诸多的利益交汇点,地方政府很难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意味着,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关乎GDP增长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忽视公共品的供给和环境保护。

第二,地方政府对上负责的政治体制导致公众的偏好不受重视,政府部门的行为往往“唯上不唯下”。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具有绝对的任命权。此外,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西方国家的“用脚投票”的机制在我国行不通。地方政府对公众环境保护方面需求反应不敏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公众对政府官员在环境保护方面很难有效监督,这都造成了地方官员对环境保护的忽视。

第三,地方政府之间的“搭便车”行为。由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在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外溢性,且污染治理见效慢、周期长,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搭便车的心理,想通过其他地区的环境治理的外部性。这些都逐步降低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的水平,造成了环境污染。

为了更好地展示理论机制的基本框架,本文将财政分权、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的关系路径图绘制成图1。

图1 中国式分权、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的逻辑关系图(资料来源:作者收集)

命题1 财政分权加剧了环境污染。

在财政分权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不仅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也是多种利益的集合体。地方政府一方面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以地方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的,另一方面,作为宏观管理者的中间层次,以整个国家的宏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然而,地方官员却是一个十足的“理性人”,地方官员并不以地方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宏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使其在政治和财政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官员利益最大化”(邓慧慧、桑百川,2015)。西方的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结论表明财政分权将改善环境质量,然而,该结论是以公民可以在各个辖区内自由流动即“用脚投票”和民众有充分的选举权即“用手投票”为前提的。在我国,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和由上至下的任命提拔制度的限制,使得西方的第一代财政分权的结论并不适合我国。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由于财政分权导致的官员晋升激励和财政收入激励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搭便车的心理,通过层层传导,最终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地方分权度越高,地方官员可能越关心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任职期间更容易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命题2 中国式分权背景下,环境规制具有“逐底竞争”的特点,因此,环境规制并不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波特假说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技术补偿效应”和“学习效应”改进环境质量。合理而严格的环境政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中国式分权的大背景下,地方官员为了实现经济的考核目标,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倾向于降低环境规制,降低企业排污标准。同时,企业往往存在侥幸心理,与政府官员利益合盟,从而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本文余下部分将验证以上两个命题是否成立。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基本模型设定

为了更好地揭示出财政分权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影响路径,依据第三部分的理论机制和命题假说,本文借鉴张克中(2011)等的实证方法,采取以下步骤来检验中国式财政分权对雾霾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3)

模型1验证了所有影响雾霾污染的因素,模型2和模型3逐步加入了财政分权和环境规制的影响因素。其中,PM2.5代表雾霾污染,FD代表分权程度,Z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若0α的系数为负,代表财政分权缓解了雾霾污染,若系数为正,则表明财政分权加剧了雾霾污染。若1γ为负,则说明环境规制抑制了雾霾污染。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PM2.5人口加权浓度值来衡量雾霾污染。图2给出了全国和三个地区的PM2.5的浓度值变化图。

图2 2001-2010年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PM2.5变化趋势图

从30个省份的雾霾污染数据可以看出,山东、河北、河南以及江苏四个地区的雾霾污染特别严重。同时,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地区的雾霾污染都十分严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而言,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污染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我国 PM2.5的污染物平均值在25ug/m3,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PM2.5健康水平(10ug/m3)。从趋势可以发现,2001-2010年三大区域以及全国的PM2.5都呈现出先变大后降低再变大的趋势。可以明显发现,2008年后,三大区域的雾霾污染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行的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又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启动了大量的工程建设,这些都加剧了雾霾污染。可以发现,该数据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主要解释变量

财政分权(FD)。财政分权指数有单一指标和多维度指标。Lin&liu(2000)、乔宝云(2002)、Jin&Zou(2005)分别用省级财政收入的边际留成率、人均省级财政收入占人均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人均省级财政支出占人均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省级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占比来衡量财政分权。在分析城市层面的财政分权时,刘建民(2015)等也用城市人均财政支出与城市、省级、中央人均财政支出和的比来衡量财政分权。龚锋(2010)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是一种“事实性”分权,单一指标无法表示出财政分权的全部信息。张晏(2005)、沈坤荣和付文林(2005)等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财政分权。然而,他们的指标体系的设立并没有考虑到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有不合理之处(龚锋,2010)。龚锋设计的财政指标体系包括财政收入分权、财政支出分权以及财政管理分权三大分权,最终的综合分权是基于 Bootstrap的Shannon-Spearman测度方法,选择信息损失最小的组合指标作为财政分权的有效指标。本文采用该指标衡量财政分权③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详细指标,详细指标可以查看龚锋于2010发表在《统计研究》上的论文。。同时,为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用财政支出分权做稳健性检验。

环境规制。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环境规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些学者将不同的指标汇总成综合指标。林季红和刘莹(2013)在分析内生的环境规制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12个分项指标综合汇总成一个指标,用于衡量工业行业的综合环境规制强度。第二,构造多维度指标衡量环境规制。李胜兰等(2014)在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时,分别采用环境规制变量、环境实施变量、规制监督变量来衡量环境规制。张江雪等(2015)分别从市场型、公众参与型、行政型三个维度衡量环境规制来分析对工业绿色增长指数的影响。此外,也有学者(徐圆,2014)用互联网媒体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衡量非正式环境规制。很显然,单一的指标无法准确衡量环境规制强度的大小,参考上述学者的一些做法,本文首先分别计算出各省份排污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污染投资治理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以及各地环境行政案件数;其次,对每个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记iktB为i省在t年的第k个标准化指标,iktM 为i省在t年第k个子项指标,min()M 和max()M 分别为样本期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后,计算综合环境规制强度。由于没有任何的先验信息可以表示出三者的权重大小,因此,本文取三者的权重均为 1/3,分别记为 W1、 W2和 W3,综合排放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一般而言,环境规制综合指标越高,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也越严格,这也表明了环境规制强度越大,反之,则环境规制强度较小。

3.控制变量

工业投资份额(I),本文采用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总投资的比值衡量。工业是大气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我国的工业生产主要依靠煤炭等资源,一些化工、冶炼和发电中产生的废气也是雾霾污染的重要原因(冷艳丽、杜思正,2015)。

能源结构(NYJG)。在工业生产中,高污染的产业对雾霾的影响较大。能源消耗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马丽梅和张晓(2014)计算了八大高耗能产业耗煤量④八类高污染产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发现占到总耗煤量的90%以上。和Chuai et al(2012)用能源强度或者能源总消耗来表示能源结构,用以分析其对环境质量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八大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表示能源结构。

出口依存度(EXPORT)。本文用各地区出口总额除以GDP表示。出口虽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众多出口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工业废气,加大了雾霾污染。

机动车辆(VEHI)。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汽车的消费量逐年增加,十年间民用汽车以年均17.1%的速度快速增加。汽车尾气排放物也日益成为雾霾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用各地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衡量机动车辆。

人力资本(HC)。人力资本水平能较好地衡量一个地区的人才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本较高的地区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高素质人才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地区所在地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也越大,因此,人力资本越高,地区雾霾污染越小。本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具体的算法为人力资本水平=6*小学毕业生人口比例+9*初中毕业生人口比例+12*高中毕业生人口比例+16*大专及大专以上毕业生人口比例。

(三)数据来源

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的研究时间为2001-2010年。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中国大陆 30个省份,其中,由于西藏的数据缺失严重,没有将其列入,重庆的数据并入四川处理。财政分权的部分指标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以及《中国税务年鉴》,各省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源于《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高耗能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其余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为了防止异方差,对部分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具体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结果与讨论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财政分权与雾霾污染的关系,本文做出散点图,画出两者可能存在的线性关系。图一左和右分别做出了财政总分权与财政支出分权与雾霾污染的之间散点关系。从散点图3上可以准确发现,无论是财政总分权还是财政支出分权,与雾霾污染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财政分权可能会加剧雾霾污染。

图3 财政总分权、财政支出分权和财政收入分权与雾霾污染的关系散点图

为了防止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而影响到估计的结果,本文计算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 2)。从系数矩阵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除了财政分权与出口依存度的相关系数较高,达到0.72外,其余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大。因此,可以判定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同时,为了有效防止异方差,本文对绝大部分解释变量取了对数处理。

表2 相关系数矩阵

(一)全样本回归结果

模型1~4为回归的结果(见表3、表4)。首先,F检验值排除了混合面板的可能性。其次,常见的静态模型回归方式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1至模型4的Hausman检验值均拒绝原假设,因此,固定效应的结果更合理。模型1检验雾霾污染的直接影响因素,模型2用于检验财政分权对雾霾污染的的作用,模型3检验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作用。

表3 全样本回归结果

(续表)

模型1的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工业投资、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出口贸易加剧了雾霾污染。首先,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工业发展,轻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工业的深入发展加剧了雾霾污染,模型 1~3的结果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结论。工业投资水平每提高1%,雾霾污染提高0.054%~0.062%,这一结果在1%的水平上显著。由于政府晋升激励的存在,地方官员为了在短期内提高自身的政绩,往往“重工业发展,轻服务业发展”,这种粗放式的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结构中的化工、冶金、钢铁、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耗能大,能源效率低,由此产生的废气物的排放是雾霾污染的主要成因(冷艳丽、杜思正,2015)。其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和拥有量也急剧上升,而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一旦超过空气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空气污染,这一结果与预期一致。此外,出口贸易也加剧了我国的雾霾污染。我国是个贸易大国,而且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往往消耗的资源多,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因此,出口总额的提高显著加剧了雾霾污染,这与康雨(2016)的研究结论一致。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与雾霾污染负相关,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表明该地区的人口素质也越高,对环境要求也越高。该地区人们给政府部门的压力越大,也越容易促进地方政府对雾霾污染有所作为。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财政分权的系数远大于一些直接影响因素,这进一步表明,财政分权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较大。

模型2的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加剧了雾霾的污染,财政分权度每升高1%,雾霾污染加0.39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上文理论机制得出的结论一致。财政分权度的提高,促使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越激烈,政府越倾向于发展基础设施等能在短期内提高政绩的项目,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职能。这也验证了命题1的正确性。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并没有改善环境质量,也没有缓解雾霾污染。地方政府面对强大的经济考核任务时,倾向于降低环境规制的标准进而留住本地污染企业。这与前面的机制分析十分吻合。包群等(2013)的研究也表明,单存的环境立法并不能显著地抑制污染物的排放,而对于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或是当地污染相对严重的省份,才有效果。同样地,本文的分析框架也表明环境规制并不能有效抑制雾霾污染的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式分权制度。首先,政府迫于“GDP锦标赛”和“晋升竞标赛”的压力,对环境治理投资没有落实到实处,可能存在挪用的情况,当下中央对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缺乏对环境治理的考核,地方官员缺乏对环境治理投资的动力。其次,环境规制效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外溢性,各地方政府都存在“搭便车”心理。激列的地方政府竞争使得政府部门不仅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掉以轻心,而且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甚至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本文的研究期限为十年,由于环境治理投资见效时间较长,因此,环境规制对于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才能出现。最后,我国的排污费征收力度不强,污染企业在做权衡时,从排污中得到的收益远大于不排污的收益。企业在做出排污的决策时存在相当程度的侥幸心理。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命题2的正确性。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文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用收入分权做稳健性检验。从模型5中支出分权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收入分权每增加1%,雾霾污染增加0.288%。此外,环境规制指标并没有有效地环境量的显著性和回归系数的作用方向没有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本文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即财政分权加剧了中国的雾霾,环境规制没有有效地缓解目前的雾霾污染。

表4 支出分权稳健性检验

(三)分区域分析

我国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表现出雾霾污染各地差距较大。为了更好地研究出不同区域雾霾的形成原因,本文将30个省份分为两个部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研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因素。模型7~9为东部地区的实证结果,模型10~12为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结果。

表5 分地区回归结果

对于东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财政分权对雾霾污染有正向加剧作用,但这一结果并不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也并没有降低雾霾污染。整体而言,东部主要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大,财政收入高,地方政府对财力的渴望程度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发达区域是财政净上缴区,地方财力的保障能力已经比较强,对不顾环境破坏而增加污染的投资活动控制也相对比较严。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化的投资、出口额的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都是东部地区雾霾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上升降低了雾霾污染。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工业化速度较快,工业发展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导致了东部地区的雾霾污染。东部地区离港口较近,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大量的初级品的出口必将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的大量破环,因此,出口贸易是东部地区雾霾的来源之一。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是东部地区雾霾污染的一大原因,东部地区公路铁路网较为发达,人均汽车拥有量较高,大量的尾气排放也加剧了雾霾污染。值得注意的是,从实证结果上看,高能耗产业并没有对东部地区产生实质的影响,东部地区相对而言工业发展水平高,技术也较为成熟,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有效地减少了废气物的排放;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一部分工业污染型企业也在转型升级,另一部分污染企业也在向中西部或者周边国家转移。

对于中西部地区,财政分权显著增加了雾霾污染。出口的增加、高耗能能源结构的增长都显著加剧了雾霾污染,而人力资本的提升显著降低了雾霾污染。对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仍然较为发达,这些高耗能产业产生的大量的尾气是中西部地区雾霾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工业化投资并没有加剧雾霾污染。首先,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汽车拥有量较少、单位面积汽车保有量只有东部的1/12。人口密度小。中西部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得汽车尾气的排放并未成为中西部地区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次,中西部地区由于运输成本高等原因,工业发展缓慢且工业化程度不高,因此工业污染也并未成为中西部地区污染的来源。

六、简单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2001-2010年的30个省份的面板模型,从财政分权、环境规制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两者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全样本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与雾霾污染成正比,财政分权度每提高1%,雾霾污染增加约0.4%,且该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在我国以GDP为主要考核机制的前提下,政府官员倾向于降低环境规制标准。我国的环境规制并没有有效地降低雾霾污染。因此,中国式的财政分权制度是包括雾霾污染在内的各种环境污染背后重要的政治原因。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雾霾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东部地区的雾霾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化发展中产生的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出口贸易。中西部地区的雾霾污染来源于出口贸易和高能耗工业的尾气排放。

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中央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改变传统的以GDP为单一的考核标准,把环境质量纳入指标考核体系,以更好地激励地方官员治理环境污染的行为。第二,环境规制没有更好的发挥到应有的监督制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加强对排污企业的征费力度,同时,增加对环境治理投资的力度,对政府部门的领导挪用环境治理资金的行为严惩;另一方面,加强民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渠道,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增强地方官员治理环境污染的意识。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三,我国政府当前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大量发展污染较少的服务业,同时,加大对传统重污染企业的改造,改造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绿色生产和环保生产。建立高污染企业淘汰机制,鼓励和扶持环保企业的发展。第四,制定政策时要因地制宜,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高能耗产业,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并控制小汽车的增长速度。同时,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减少劳动密集型初级品的出口。对于中西部而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广使用绿色清洁能源,提高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加强人才的引进和提高人口素质是缓解中西部地区雾霾污染的好方法。第五,治理雾霾要注意区域间的联防联控,防止区域之间的搭便车心理。中央政府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邻近区域之间的合作治霾。

[1] 原毅军,谢荣辉.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 2014(08):57-69

[2] 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 2014(04):19-31

[3] 涂正革,谌仁俊.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中国能否实现波特效应?[J].经济研究.2015(07):160-173

[4] 李平,穆绣如.环境规制技术效率差异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6):97-102

[5] 任保平,宋文月.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77-84

[6] 闫文娟,钟茂初. 中国式财政分权会增加环境污染吗[J]. 财经论丛,2012(3):32-37.

[7] 薛钢,潘孝珍. 财政分权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77-83.

[8] 郭志仪,郑周胜.财政分权、晋升激励与环境污染: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03~107.

[9] 张克中,王娟,崔小勇.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65~75.

[10] 张华,王玲,魏晓平.能源的“波特假说”效应存在吗?[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1):33-41

[11] 张倩,曲世友.环境规制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动态博弈与最优策略研究[J].预测,2013(04):35-40

[12] 张学刚,钟茂初.政府环境监管与污染企业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02):31-35

[13] 王齐.政府管制与企业排污的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4(03):119-122

[14] 潘峰,西宝,王琳. 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6):97-102

[15] 冷艳丽,杜思正.产业结构、城市化与雾霾污染[J].中国科技论坛.2015(09):49-55

[16] 东童童,李欣,刘乃全.空间视角下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理论与经验研究 [J] 经济管理.2015(09):29-41

[17] 李根生,韩民春. 财政分权、空间外溢与中国城市雾霾污染:机理与证据.[J]当代财经.2015(06):26-34

[18] 付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03):12-22

[19]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J] 经济研究2007(07):36-50

[20] 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J].经济学(季刊)2008(07) :21-52

[21] 张晏.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9-157.

[22] 邓慧慧,桑百川.财政分权、环境规制与地方政府FDI竞争.[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03):79-88

[23] 乔宝云.增长与均等的取舍——中国财政分权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 龚锋,雷欣.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数量测度.[J].统计研究.2010(10):47-55

[25] 沈坤荣,付文林.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 [J] 管理世界,2005(1):31-39.

[26] 林季红,刘莹.内生的环境规制:“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的再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1):13-18

[27] 李胜兰,初善冰,申晨.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J].世界经济. 2014(04):88-110

[28] 张江雪,蔡宁,杨陈. 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指数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1):24-31

[29] 徐圆.源于社会压力的非正式性环境规制是否约束了中国的工业污染?[J].财贸研究. 2014(02):7-15

[30] 冷艳丽,杜思正.能源价格扭曲与雾霾污染-中国的经验证据.2016(01):71-79

[31] 康雨.贸易开放度对雾霾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科学.2016(01):114-125

[32] 包群,邵敏,杨大利. 环境管制抑制了污染排放吗?[J]. 经济研究. 2013 (12):42-54

[33] Jin,J.,Zou,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ssignments, and Growth in China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6) :1047 - 1064.

[34] Konisky D M. Regulatory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 Is there a race to the bottom? [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7, 51, 853-872.

[35] Fredriksson, P G, Millimet D L.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cross U.S. states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2, 51(1): 101-122.

[36] Millimet D L.Assessing the empirical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 [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3, 43(4): 711-733

[37] Woods. D. Interstate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 test of the race-to-the-bottom Thesi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6, 87: 174-189.

[38] Sigman H.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z] NBER Working Paper. 2009.

[39] Lopezr, MitarS. Corruption pollutionand the Kuznets environment curv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0.40(2):88-101

[40] Magnani E.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32(3): 431-443

[41] Lin,J. Y.,Liu,Z.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0(49) : 1-21.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Haze Pollution

PAN Min-jie WU Shun-chen ZHANG Ji-liang
(Nan Jing Un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lcs, NanJing. 210023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often "fish and bear's paw can not have both." Based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 decade of PM2.5, and empirical verific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China haze pollution,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 Chinese-styl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background, officials by "incentives", "revenue incentive" effect, there is a tendency, "emphasis on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ight", the national level,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very 1% increase in haze pollution increased by about 0.4%, and the Conclusion is robust. Context (2) Chinese-style decentralization, local officials exist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andard behavioral tendencies, leading to Chin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do not effectively mitigate haze pollution; (3) the results of the regression of the subregion show: eastern and Midwest haze causes vary, haze pollu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eastern part of industrialization, vehicle exhaust emissions and export trade, and haze pollution in the Midwest by the major emitters of exhaust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export trade resulting in. Accordingly, Mitigation haze pollu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ze

F124.5 [文章识别码]A

2095-7572(2017)01-0005-15

〔执行编辑:秦光远〕

2016-11-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市民化企业成本的承受力研究(15BJY030)

潘敏杰(1991-),男,江苏宜兴人,南京财经大学,研究方向:能源经济、区域经济。

武舜臣(1987-),男,山东沂水人,南京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粮食经济。

张继良(1961-),男,江苏宝应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政策与差异。

猜你喜欢
分权规制财政
集权分权哪个更好?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发展和完善——从抑制性规制到激励性规制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与财政分权的促进行为研究
中国式财政分权、城镇化与城市空气质量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