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旬邑县旬邑中学 王培先
1.目的性与针对性:即导课内容要指向授课内容,不能漫无目的,甚至毫无关联。
2.启发性:导课的功能不是事先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尽量让学生产生疑问,用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3.直观性:导课中多运用直观的、与生活实际有关联的素材、内容或者活动。
4.趣味性:导课的内容或者形式应该是带有趣味性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灵活性:导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宜长期使用单一的方式导课。
另外,导入不要设置太难、太偏、太学术化的问题,否则会难倒学生,产生畏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想一想,确实如此”。
直接导入法就是不使用其他媒体和相关材料直接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即“温故而知新”,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生物学科中,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 有良好的铺垫,包袱才会抖得漂亮!
利用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常见的生活现象,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学生对直观教具非常感兴趣,一个模型、一个挂图、一张投影片都能引起学生的惊叹,学生对标本、实物更是情有独钟。因此,使用教具导入一开始就能给学生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直观印象,可使学生心领神会,有利于学生加快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导课是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巧设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归纳,随之揭示出的就是要讲的课题,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
在讲述“蒸腾作用”时,教师展示了一株盆栽的番茄,叫一名学生上前将番茄茎折断,让学生观察伤口处有什么变化,待切口处流出液滴时,提问:“是什么力量使水和无机盐由下往上提升呢?”学生边动手边观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事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如在讲解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课标教材《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使用的自来水, 是由水泵将水抽入主管道,再由主管道进入各级管道, 最后进入千家万户。我们的心脏就相当于一个泵, 将血液送入主动脉,在进入各级血管, 最后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案例中把抽水泵与心脏、 各级水管与血管、 千家万户与身体各部位进行类比,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课时,用问题把学生带入一种“愤、悱” 状态,使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一节时,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起学生思考,点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我是这样引入的:“细胞膜的结构怎样? 具有哪些功能? 为什么说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故事、谜语和笑话来导入新课,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导入设计,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大眼睛,而他却是单眼皮、小眼睛,为了这事他很郁闷,甚至有时偷偷掉眼泪,怀疑他是不是爸爸妈妈捡来的孩子。直到他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才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同学们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的谜底呢?”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自己有哪些特征和父母不一样。把极为抽象的微观基因与现实生活中的可见现象结合起来,使抽象问题生活化、故事化。
引用历史典故或者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巧妙地设置成探究的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比如,将太空火箭的发射设置成诱变育种探究的情境;将美伊战争设置成环境保护策略的探究情境;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设置成碳循环探究的情境;将最新爆发的流感设置成免疫部分的探究情境等。
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看一段画面,听一段解说,欣赏一首歌曲……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画面、 与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生的激情中引入课题。由于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生动、简洁,已越来越多地为教师采用。
例如,在讲到“食物链”时,教师播放一段鸟语花香,春色满园的视频短片。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 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 着吃与被吃的现象……”这样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 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以上提到的只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选择和调整。总之,课堂导入要简洁,要有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从而创造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