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溪县大石桥中学 陈 进
不论是传统课堂还是实践五环四互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堂,师生共同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立足“文眼”,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就要抓住课文中反复十次之多的“笑”,理清孔乙己两次出场都是在笑中走来,又在笑声中走去,特别是第二次来酒店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坐着用“手”走出来的,感知这是多么令人同情而可怜的人物。文中却用“笑”来为他做背景,可见封建制度对人们毒害之深,当时的人们又是多么麻木。文章以笑写悲更见其悲。这样从“文眼”入手挖掘出社会根源,使学生认清封建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当今社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文章就是读思想,分析文章就是感悟文章语言,让学生在文章的情景中分析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学生思想的演变。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借助朗读来体会、感悟是更加具体可感的方法,教学《苏姗·安东尼》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学生可以选择“法庭斗争”的辩护词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先指定学生试读,然后在教室指导下一位学生领读,其他学生跟读,结果学生也“喊道”“大声疾呼”慷慨陈词,振聋发聩。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这位女性大无畏的气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计发学生思想的演变,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语文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思辨创新的过程。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是通过思想碰撞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学习《愚公移山》,就可以促进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愚公行为的“智”与“愚”牵引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说愚公面对的是工程浩大的两座巨山,路途遥远、工具简陋、人手少、移山计划可能会中断,因而搬家更明智。有的学生会说愚公也有巧取之嫌,不然不会感动天神。更会有学生会认为愚公贵在有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所必须大力提倡和积极发扬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是“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不至于跟别人‘说长道短’”。在这样的讨论争鸣中,学生拨云见日,不能不明白愚公移山的成功,实则是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更告诉我们,要实现伟大理想就要坚定不移的努力。讨论争鸣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得到了升华,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又树立了学生的人生观,奏响了“文道合一”的乐章。
课堂总结提升,是提炼课堂所学的关键;通过迁移拓展将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巧妙地把文本之意、教授之意与学生所悟之意有机地串联起来,用简洁的课堂语言让课堂气氛活泼生动,让学生融入情景,投入感情地展开思维,达到“形散”与“神不散”的和谐统一。学习《海燕》一课,当教师在讲析“愁”和“烟”所牵连的情感关系时,可以首先让学生谈对“愁”和“烟”的印象。学生所谈都是很表象的直觉,教师巧妙地引导,导出了“魂牵梦绕”一词,紧接着启问:“愁”和“烟”这一特点与什么东西相似?要求举出例句。学生思路一下打开了,有的答“麻”,如“剪不断,理还乱”;有的答“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师再提示“水”,学生随即答出“抽刀断水水更流”。这时老师一收,问:作者身居海外,愁什么?如烟的思念是什么?学生豁然开朗:这是绵绵地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一堂课就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迁移自然地达到对主题的理解,不忘国,不忘家,不忘为国为家而努力之念、之行将顺势形成。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学生处处模仿老师,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应处在最严格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所谓正人者必先正己,播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如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了,他们并不是对教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而是特别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可以具体地告诉学生如何想问题、如何行动、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待事业。教师正是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所以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发出自内心的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这正如俄国教育者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道德兴,则未来兴,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紧迫的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将其坚持到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象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