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云南路小学 戴时翠
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小学生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都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陌生的知识点或者教学内容,小学生很容易产生茫然和陌生感,在接受和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在小学所有的教学课程中,小学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小学生在接受方面相应地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引导学生对将要教学内容进行简要的了解和阅读,将会大大降低学生理解和接受难度。因此,课前导读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十分强大,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跟上教师的节奏,从而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
习惯成自然,想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课前导读,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所谓预习就是在教师还没有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了解和阅读的过程。该过程能够减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新知识的陌生感,缩短理解时间。同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值就会随之增高。从而在上课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课前预习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自身能力尚有欠缺。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加以引导,很容易让小学生误解预习的真正目的。导致小学生将预习变成单纯的阅读或者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预习效果。因此,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制定一个预习的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预习。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年月日,以及闰年平年、大月小月的区别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留几个问题,类似:怎么样算一年?怎么样算一月?怎么样算一日?同学们想一想一个月有多少天?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课前导读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导读能力,教师首先就必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前导读内容。小学生本身注意力难以、玩性较大、好奇心强,因此,想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课前导读内容,教师就必须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来设计课前导读内容,到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导读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抓住一些多元化的素材以及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卡通人物等作为课前导读的素材。另外,教师在设计课前导读内容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生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可是事先准备一段卡通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三只小动物在比赛骑自行车,小猴子的自行车车轮是圆的,小猪的自行车车轮是方的,小熊的自行车车轮是三角形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段视频,然后问问学生,同学们觉得哪只小动物能够夺得冠军呢?根据学生的答案和视频最终的结果,教师又可以发问,为什么小猴子能够夺得冠军呢?这时候,有的同学就会回答,因为小猴子的自行车车轮是圆形的。教师就可以趁机发问,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要做成圆形呢?同学们仔细阅读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答案好吗?这样,小学生在进行课前导读的时候,就会带着疑问、带着目的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愿意去进行课前导读,也让学生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前导读。
课前导读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提高。这时候,一问一答的课前导读引导模式显然已经不太适合学生,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起不到任何帮助。此时,教师就应该适当地丰富课前导读内容,加入更多有内涵、有深度的问题。一般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就是从字面上理解,这种理解过于表面,过于浅显,是最基础层次的理解。第二个层次是从理解、解释上理解,这种理解较于字面上的理解来说,增加了一些自我看法,深度更深一层。第三个层次是从创造、激趣上理解,这个层次是最高的层次,能够同学对教材的理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计出更加富有内涵的课前导读内容。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围绕如何将分数的“分”“合”合理利用,从而达到分数乘法运算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运算。课前导读的效果由此被激发出来,充分体现了教学课程中的教与不教相互结合的应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课前导读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的很好教学方式,最大程度上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前导读,合理设计导读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导读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