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以孝感市三里社区为例

2017-03-08 23:09:25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孝感4000孝南区民政局湖北孝感4000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社区

彭 华,杨 俊,宋 念(.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000; .孝南区民政局,湖北 孝感 4000;.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以孝感市三里社区为例

彭 华1,杨 俊2,宋 念3
(1.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孝南区民政局,湖北 孝感 432000;3.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存在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得到关注和研究。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认同度不高,存在自卑与孤僻心理,导致人际交往障碍;逆反、虚荣心理;自我控制缺乏等方面。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干预,则易使他们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正确的认知和判断,难以形成健全人格,从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理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助人方法体系。社会工作不仅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三大核心专业方法上,而且在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具体事务领域如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上,都能为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

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介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而且存在于中西部中小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之间。由此,不仅是农村也包括中西部的中小城市的人口大量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发达城市,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留守儿童存在。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一般长期独自在家或由祖父辈隔代抚育,或由其他亲属或非亲属代为监护。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政府、社会广泛的关注,学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情感、人身安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务院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也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然而,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这个群体却较少得到关注和研究。本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里社区为调查点,对社区内的留守儿童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以期了解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探索如何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问题,为促进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对策研究提供立足点和科学依据。

一、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原因

作为城中村的三里社区是在本世纪初城镇化中完成村改居的社区,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居民4970户,人口15700人。村改社区的特点是,原村民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在赖于生存的土地被征收后,大多数村民在企业中就业,较低的工资收入不足以应对城市化后的生活支出。三里社区在企业工作的村民,一部分选择自主创业,另有一部分选择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务工。正是父母外出务工使得城市留守儿童产生。根据2016年国家《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的最新定义,该社区内有十六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22名,其中18 名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由祖父辈隔代抚养教育。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生活在城市中的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由于祖父辈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对现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科学新技术的陌生,很难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全面辅导,隔代抚养的城市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学习障碍。除此以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堪忧。

城市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和孤僻心理。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和较高的收入、较多的闲暇时间,亲子教育在城市中得到普遍的关注与重视,城市父母会花费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城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依靠和爱的呵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城市儿童相比,大多有自卑和孤僻的心理障碍。三里社区的22名城市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50%的社区留守儿童表示心理压力大,具体表现在自卑、孤单,感觉被忽视。长期的自卑和孤僻心理会让留守儿童拒绝与人交往,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很难融入集体,这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障碍。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和父母缺乏经常性的情感交流,祖父辈给他们的主要是溺爱和基本生活的满足,他们的自卑心和孤僻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正常社会交往。调查发现,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大部分表现出不开心、不爱说话、不爱和其他同学交往,性格变得自闭、孤僻、脆弱。城市留守儿童中的男孩子表现得较为调皮,对纪律与约束较为轻视,而女孩子则表现得更为好哭和使“小性子”。更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留守儿童日常生活行为因为缺乏父母价值观的引导,与农村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在繁华都市中更容易形成虚荣心理、自我迷失心理。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对抗情绪。城市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尤其严重,表现在对照顾者、老师和同伴群体的关系之中。一方面,他们缺乏安全感,对于外在的交流表现出抗拒,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城市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渴望得到关注,希望通过“不听话”“不礼貌”“恶作剧”等方式来引人注意,这让他们觉得有存在感。

4.虚荣心理。城市留守儿童心理敏感又极度渴望得到关注,再加上物质生活比较丰富,造成了他们虚荣心严重。城市留守儿童的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在衣物服饰等生活消费上的盲目攀比与炫耀。外界的评价是获得尊重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留守儿童一般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他们通过怪异的行为、夸张的语言和炫耀性的消费获得同龄儿童的赞美以满足自己的虚荣,获得存在感。他们对于其他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或者有父母陪同外出游玩又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这些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隔代监护。隔代监护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有以下表现:一是祖孙之间存在较深的心理代沟,祖孙难以沟通。老辈人很难理解现代儿童的想法,他们可能更关注留守儿童的吃穿住行,而很容易忽视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辈对缺少父母关爱的孙辈大多表现出有求必应,特别是零花钱这方面,老人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总是给予最大的满足。外出的父母预期通过金钱和物质来补偿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憾。而儿童一般自控力较差,容易养成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习惯和兴趣爱好。三是没有教育理念。老年人跟现代社会脱节,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留守儿童仅仅只是承担抚养义务,无法进行科学、正当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2.亲情淡薄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城市留守儿童很少能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尽管能定期与父母通电话,也不能完全取代父母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关怀。相较于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能够通过电话或QQ视频方式和父母保持较高的联系频率。三里社区有40.91%的留守儿童每天和父母通电话,36.36%的留守儿童2-7天保持和父母通一次电话。然而短暂的电话仍不能代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有81.82%的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学习上,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给予辅导;生活中,双休和节假日也希望有人能带他们出游,增长见识。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一切都很难实现,留守儿童在感到孤单、焦虑、不被理解、不开心时很难得到父母的关心,这种亲情淡薄反过来又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即对外界既敏感又自卑,一方面希望得到关注,另一方面又拒绝他人的帮助,一些孩子由此沉迷于网络游戏。

3.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缺失,生活不开心。当被问及生活是否开心和“不开心的原因”时,因为想念父母而不开心的占72.73%,因为和小伙伴闹矛盾而不开心的占40.91%。综合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留守儿童最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其次是同伴的接纳。

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场所。但是对于城市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情感沟通不及时,造成了他们心理的亚健康。生活得不到关心,学习得不到指导,受了委屈找不到爱的怀抱,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隔阂感加深,正常的亲子间应有的互动也少了亲密感。另外,亲情关爱的缺失也会让城市留守儿童变得敏感和不安,倾向于把过错归咎于自身,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不愿与人交往,产生疏离社会的行为。

同伴群体是否接纳也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调查发现有40.91%的留守儿童选择了“和小伙伴闹矛盾”是生活不开心的主要原因,这表明,同伴接纳是城市留守儿童的重要需求之一。城市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的情感支持,相应地渴望在同辈交往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由于缺少父母的指导,对如何和同龄伙伴相处,发生矛盾如何解决等问题,很多留守儿童显得很茫然。同伴的接纳会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温暖,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人际交往障碍、不良负面情绪和自卑心理。

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策略

社会工作是指专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通过链接社会资源,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与方法,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增强受助对象的社会生活功能,帮助受助对象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提高受助对象的社会适应与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社会工作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目前,社会工作已发展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等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发展出的工作方法介入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已成为促进城市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1.个案工作方法介入。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科学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2]87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有三个环节:首先是发展儿童自我意识,具体内容包括教会儿童自我了解、自我判定、自我接纳、自我尊重以及学会自我开放;其次是培养儿童认知技巧,即教会儿童如何了解别人的观点,如何面对挫折保持积极的人生观;再次是儿童行为辅导,主要是通过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等教育示范辅导,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最后是发展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培养同情心、沟通能力、领悟力、合群以及面对冲突的表达与解决能力。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利用好个案工作方法,把学会承受心理挫折的窍门与方法交给儿童,关键在于引导他们科学认识与评价自己,学会自我辨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2.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小组工作又称团体工作,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助人工作方法。它主要通过社会工作者开展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经验。[3]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城市留守儿童在小组活动的氛围中获得集体归属感;小组工作方法通过在集体活动过程中给小组成员注入团队力量,在集体活动中提供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渠道,使小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小组社工介入主要采用交互分析、当事人中心方法探查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榜样示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辅之以理性情绪治疗小组、行为治疗小组、现实治疗小组等小组活动予以干预。

3.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家庭社会工作就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通过动员和链接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成员发展。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在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时,要注意把握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这一方法原则,把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对儿童所处的环境及对其生活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88即只有考虑到父母外出不在教育场域的问题和祖父辈教育能力,才能比较客观地分析城市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心理主要是做好亲子沟通工作,让父母了解儿童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时与子女的教育沟通方式,让他们对外出务工与孩子成长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建立父母与学校之间保持经常性联系的机制,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是让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成长的有效途径。

4.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对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主要有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和发展性干预三种方法。预防性干预主要包括培养学习兴趣、转移注意力的代替疗法等;治疗性干预是针对特定的有情绪问题和情绪障碍、人格异常的留守儿童,由学校心理健康老师或者医院专业心理治疗师介入治疗;发展性干预是对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关键在于强化老师的教育、责任意识,主动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儿童建立同辈友谊,强化儿童认知能力培育等。

5.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培养自助、互助及自觉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以提高社区的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4]城市留守儿童居住的社区是社工介入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一方面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社工站,以项目运作服务的形式在社区内举办各种关爱留守儿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通过社工链接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方面的作用,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唤醒和培养社区居民对身边“城市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和爱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他们能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社区身边的城市留守儿童;另一方面,依托社区、社工站整合、链接可靠社会资源,如志愿者组织、心理健康协会、基金会、爱心人士等,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城市社区留守儿童保护体系。

三、结 语

监护类型和教养方式不同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都能够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5]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性的社会工作,构建城市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要依靠政府、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协调努力,多方面的积极配合。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以其特有的视角和方法介入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改善城市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现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16-02-14)[2016-1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2] 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6-89.

[3] 杨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隔代教育”的模式初探——基于湖北省南漳县S村的实证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26.

[4] 蒋斌,刘尧.转型期城市社区工作的社会制度性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46.

[5] 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60.

(责任编辑:张晓军)

2017-01-13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16ZD073);湖北省民政厅课题(鄂民政函[2015]298)

彭 华(1973- ),男,湖北钟祥人,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杨 俊(1979- ),女,湖北孝感人,孝感市孝南区民政局干部。

D668

A

2095-4824(2017)02-0125-04

宋 念(1994- ),女,湖北武汉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社区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2:42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